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肝衰竭

肝衰竭 衰竭(hepatic failure,HF)又称暴发型炎(fulminant hepatitis)及重型炎。是各种原因(在我国以病毒性炎最为常见)导致细胞广泛坏死或功能急剧严重损害,起的极为凶险的临床症候群。是所有病重症化的结局。1.感染病毒性炎占首位。以乙型炎病毒所致者明显增多。此外,EB病毒,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均可起本病。2.中毒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对乙酰氨基酚......
目录

病因

1.感染

病毒性炎占首位。以乙型炎病毒所致者明显增多。此外,EB病毒,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均可起本病。

2.中毒

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对乙酰氨基酚和四环素药物中毒,毒蕈等食物中毒以及四氯化碳等化中毒毒蛇咬伤等。

3.遗传性代谢缺陷

少数豆状核变性、半乳糖血症、果糖不耐受症、氨酸血症和糖原累积症Ⅳ型等,也可以发生功能衰竭。

4.其他

(1)肝脏脂肪变性综征,瑞氏综征。

(2)严重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血症、缺缺氧性损害、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等。

(3)其他侵袭肝脏的疾病,如恶性增生性组织细胞病,郎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等。

发病机制

衰竭是细胞在肝脏损害的基础上再次受到攻击后发生的,衰竭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坏死是导致衰竭的本原因,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细胞凋亡的研究和认识的逐步深化,对坏死的研究和认识不断深化。

1.病毒因素 炎病毒所致坏死约占85%~95%,其中HBV,HCV较多,HAV,HEV较少,HDV偶见,HGV致坏死的作用尚有争议。

2.炎症介质 要包括单核巨噬细胞(Macrophage),单核因子(Monokine),内毒素(Endotoxin,ET)和白细胞三烯(白三烯,Leukotriene,LT)等在坏死的发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键作用。

3.免疫反应 在衰竭的发病机制中,研究最多且最令人注的是导致坏死的免疫改变,在HBV,HAV,HDV导致坏死的免疫研究得比较深入,以HBV为例,要有:

(1)细胞溶解性T细胞(cytolytic T lymphocyte,CTL)介导的细胞毒效应。

(2)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即是免疫反应的产物,又能促进免疫损害,是对靶细胞分泌的淋巴毒素,它们成细胞因子的连锁反应,导致免疫损害的持续扩增,与坏死相要细胞因子有,肿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IL-6,IL-8,激活因子(PA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等。

4.其他因素

(1)药物,毒物:药物和毒物所致坏死的共同特征是,有使用药物、接触毒物史,且这些物质已明确其毒作用。

(2)代谢异常:要为Wilson病和Reye综征。

(3)缺:典型者为休克

5.由炎病毒、药物中毒毒蕈中毒所致 其病理特点为广泛细胞坏死,细胞消失,肝脏体积缩小。一般无细胞再生,网状支架塌陷,残留细胞淤,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1.进损害

病毒性炎患儿,消化道症状明显加重,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偶有腹泻黄疸迅速加深,一般均为中度以上;肝脏性缩小,尤以明显,病情加重后萎缩进展极快,少数伴有脾脏增大;儿童较易出现水肿腹水,严重者呼臭味,是晚期预后不良的征兆。

2.脑病

据原发病不同,脑病可分为源性和外源性。源性多见暴发型炎,起病数天可进入昏迷昏迷前无前驱症状;外源性脑病属门体分流性脑病,多见于硬化,以慢性反复发作性木僵昏迷,常有诱因,出现脑病后,存活时间因功能衰竭的速度和程度而异,多起病缓慢,昏迷逐步加深。

3.压增高

大多数患儿伴有水肿,表现为压增高,婴儿眼呆滞,尖叫,烦躁呕吐,前隆起;年长儿可有剧烈头痛,频繁喷射性呕吐压增高,惊厥意识障碍,伴有肢体僵直或旋扭,病理反射阳性。由于环障碍产生高热,过高热,周围管收缩致使皮肤苍白,肢端青紫,发凉,发生颞沟回疝时,两侧瞳孔不等大;发生枕骨大孔疝时,双侧瞳孔大,呼吸律不齐,甚至暂停。

4.出现象

衰竭者均有不同程度出,轻者为皮肤黏膜出或渗齿较常见,严重时脏出,以消化道出发生最多,可呕血或便鲜,也可吐咖啡样物及排柏油样便,常因一次出量很多而导致休克,或加重脑病;也可有其他部位出咯血血尿等,大出常为致死的直接原因。

5.

患儿肝脏严重受损时,糖原分解作用减弱,加之呕吐不能进食,糖原贮存显著减少,故很易发生糖而加重昏迷糖现象又可因同时存在昏迷而被忽略,患儿多在清晨时手足发凉,出冷汗压低,或偶尔出现痉挛,食患儿若整夜未予静输注葡萄糖,极易发生糖。

6.征(HRS)

HRS是衰竭晚期的严重并发症,患儿的组织可完全正常或轻微受损害,如果病能逆转,功能可改善,衰竭时,HRS的发生率高,病死率极高,HRS常出现在强利尿药,大量放腹水,上消化道出或感染之后。

7.继发感染

衰竭患儿并发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以血症最常见,也可并发肺炎道感染或泌尿系感染,病原以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较多,链球菌或厌氧菌感染也可能发生,有时可见真菌感染,患儿临床表现要为发热,而局灶性症状不易发现,需认真检查,或及时作,尿,腹水等体腔液培养,才能明确诊断。

8.水电解质失衡

患儿很容易出现低钾血症,这是由于呕吐,不能进食,大量应用排钾利尿药及糖皮质激素和大量输入葡萄糖等起,钾过低亦可并发代谢性碱中毒,后者有利于氨的产生,因摄入不足,吸收不良,低蛋白血症及应用利尿药等,可出现低镁血症,镁降低可致患儿肉兴奋性增强,手足搐搦,谵妄,与低钙症状相似,晚期持续低钠血症,提示细胞溶解坏死,预后不良,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也可因补液不当所致。

检查

1.检查

(1)红素清总红素一般均超过171.0µmol/L(10mg/dl),平均每天增长17.1µmol/L(1mg/dl)或更多,以直接红素升高为

(2)酶分离重症病丙氨酸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显著下降,与红素上升呈分离现象,即“酶分离”。轻症炎或某些病患儿,细胞膜通透性改变,胞浆的酶释放入,丙氨酸转氨酶升高;当细胞受到严重损伤时,线粒体也受累,中丙氨酸转氨酶则降低,谷草转氨酶分布于细胞浆及线粒体,人体患急性炎时释入中,但失活较快,故较丙氨酸转氨酶值低;而线粒体遭破坏后,则谷草转氨酶释出进入环,中浓度增高,且大于谷丙转氨酶,改变了丙氨酸转氨酶与谷草转氨酶比值,故监测丙氨酸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对判断细胞损伤有重要意义。比值减小表示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良。

(3)氨基酸测定支/芳氨基酸比值正常时,其摩尔比为3:1~4:1,重症炎者降至1:1~1.5:1以下。游离色氨酸明显增高,对促进脑病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4)前白蛋白测定可早期反应衰竭衰竭会影响蛋白质成,白蛋白在体半衰期为20天,前白蛋白仅为1.9天,因而其在患儿中浓度下降出现较早。通过电泳测定进动态观察,若持续低水平并日渐下降,则预后不良。

(5)甲胎蛋白(AFP)阳性表示细胞再生能力旺盛,见于正常新生儿或肝癌患儿。损伤后有细胞再生时,AFP亦呈阳性。若细胞进性坏死时,AFP由阴性转为阳性,浓度逐渐升高,表明有细胞再生,预后良好。

2.凝象检查

(1)酶原时间延长或酶原活动度下降对诊断及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轻症酶原活动度低于60%,重症常低于40%,示预后不良。

(2)弥漫性检测红细胞态异常,呈三角刺状或有碎性减少,纤维蛋白原降低,酶原时间延长,均为弥漫性早期指标。如发现纤维蛋白降解物(FDP)增加,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则有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3.病原检测

应用酶联免疫法或放射免疫法,检测病毒性炎相抗原或抗体,或用DNA探针杂交检测病毒核酸确定病原。必要时通过肝脏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法,检测病毒抗原和病毒核酸。对并发细菌感染或真菌感染,应多次进培养等检查。

4.B型超声检查

可监测胆囊管等器官大小超声影像,及有无腹水、肿物等。

5.电图检查

脑病早期,患儿即表现特异性电图波,如慢波、三相波,且持续时间较长,有助于早期发现脑病

6.活体组织检查

采用1s针刺负压吸技术进活体组织检查,操作简便、安全,成功率高。对炎、遗传代谢性病能协助确诊。

诊断

如患儿有肝脏受损害或接触毒物、药物等病史,临床表现出现消化道症状加重、黄疸迅速加深、肝脏性缩小及脑病征象和出等,应考虑衰竭早期诊断。此外,应结、超声波、电图等手段助检查。急性衰的诊断必须符下列条件:①在8周以前没有任何病表现。②患儿有符脑病的临床表现。③有臭。④常规生化和检查结果提示功能紊乱和低下,如至少在早期见到清转氨酶值明显增高和酶原时期显著延长,后者难以被维生素K所纠正。

治疗

本症需加强基础支持疗法,采用综性治疗措施,在患儿昏迷前期及时处理,有可能提高存活率。要措施应针对:减少和清除有毒物质;阻止坏死和促进细胞修复;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并发症的防治;人工支持系统和移植。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性早熟

下一篇 小儿腹胀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