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糖原贮积病Ⅵ型

小儿糖原贮积病Ⅵ型(GSD-Ⅵ)是因磷酸化酶缺陷所造成的儿科疾病,患儿多在幼儿期呈现肝大生长迟缓、无心脏受累症状,低糖血症高脂血症和酮体增高程度均较轻。随着年龄增长,小儿糖原贮积病Ⅵ型患者肝大生长滞后情况逐渐好转,常在青春发育期消失。小儿糖原贮积病Ⅵ型多数患儿无须治疗,为防止发生糖,可采取多次少量式进餐,或给予高碳水化物膳食。 小儿糖原贮积病Ⅵ型(GSD-Ⅵ)系因磷酸化酶......
目录

概述

小儿糖原贮积病Ⅵ型(GSD-Ⅵ)系因磷酸化酶缺陷所造成,以肝脏病变为,较罕见。患儿多在幼儿期即呈现肝大生长迟缓,低糖血症高脂血症和酮体增高程度均较轻,无心脏受累症状;随着年龄增长,肝大生长滞后情况也逐渐好转,且常在青春发育期消失。多数患儿无须治疗,为防止发生糖,可采取多次少量式进餐,或给予高碳水化物膳食。

病理病因

发病原因

本病征因磷酸化酶(糖基转移酶类下的一个组群,即专司催化磷酸解作用的一类酶总称。广泛分布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缺陷所致,多数为部分缺陷。

病机

糖原是由葡萄糖构成的高分子多糖,要贮存在肝脏肉中作为备用能量,正常组织中分含有约4%和2%糖原。摄入体葡萄糖在葡萄糖激酶、葡糖磷酸变位酶和尿苷二磷酸葡糖焦磷酸化酶的催化下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然后由糖原成酶将UDPG提供的葡萄糖分子以α-1,4-糖苷键连接成一个长链;每隔3~5个葡萄糖残基由分枝酶将1,4位连接的葡萄糖转移成1,6位,成分支,如是扩展,最终构成树状结构的大分子。糖原的分子量高达数百万以上,其最外层的葡萄糖直链较长,大多为10~15个葡萄糖单位。  糖原的分解要由磷酸化酶催化、从糖原分子中释出1-磷酸葡萄糖。

糖原在体降解过程中,磷酸化酶是催化糖原还原性末端葡萄糖残基的d-1,4-糖苷键断裂,反应,生成1-磷酸葡萄糖和少了一个葡萄糖基的糖原分子,但磷酸化酶的作用仅限于1,4糖苷键,并且当分支点前仅存4个葡萄糖残基时就必须由支酶(淀粉-1,6-葡糖苷酶,amylo-1,6-glucosidase)将其中的3个残基转移至其他直链以保磷酸化酶的作用继续进。与此同时,支酶可以解除α-1,6-糖苷键连接的一个葡萄糖分子,这样反复进便保了机体对葡萄糖的需求。存在于溶酶体中的α-1,4-葡萄糖苷酶(酸性麦糖酶)也能水解不同长度的葡萄糖直链,使之成为麦糖等低聚糖分子。上述糖原成和分解过程中任一酶的缺陷即导致不同临床表现的各型糖原贮积病

病因磷酸化酶部分缺陷所致,因此,病变相对较轻。

临床表现

【临床诊断】

病因磷酸化酶缺陷所造成。新生儿期或婴幼儿期均无发病,无明显性差异。临床上与糖原贮积病Ⅰ、Ⅲ型相似,但较Ⅰ型为轻。患儿多在幼儿期即呈现肝大生长迟缓,可有轻度脂及转氨酶增高。糖少见。由于症状有时轻微可致漏诊,因而有人认为其属良性肝大,无心脏受累症状,智力正常。随着年龄增长,肝大生长滞后情况也逐渐好转,且常在青春发育期消失。多数患儿无须治疗。

【实验室诊断】

患者白细胞中,可测出磷酸化酶减少,活力降低,或组织检查见糖原沉积。

并发病症

可有轻度脂及转氨酶增高(注意勿误诊为炎。起转氨酶稍高的因由诸多,如感冒、发烧、肠疾患、休息不好等),中度生长迟缓(儿童的年龄性身高与同年龄同性参照人群标准相比,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生长迟缓,如低于参照人群的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生长迟缓)。

检查

1.糖耐量试验

正常人服用一定量葡萄糖后,糖先升高,但过一定时间后,人体即将葡萄成糖原加以贮存,糖即恢复到空腹水平。如果服用一定量葡萄糖后,间隔一定时间测定糖及尿糖,观察给糖前后糖浓度的变化,借以推知胰岛素分泌情况,这个测定即称为糖耐量试验。糖耐量试验,多用于可疑糖尿病患儿。本病患儿进糖耐量实验呈现典型的糖尿病特征。

2.上腺素试验

皮下注射1∶1000上腺素0.02ml/kg,注射前及注射后10,20,30,40,50,60分钟分糖,正常者糖上升40%~60%;糖原累积病患儿糖无明显上升。

3.糖素试验

糖素30µg/kg(最大量1mg),于注射后0,15,30,45,60,90,120分钟分糖。正常时15~45分钟糖升高1.5~2.8mmol/L,本症在空或餐后无明显糖升高。

4.活检

确诊最好做组织活体检查,糖原染色见糖原增多,特异性酶活性降低。

5.基因检测

可通过外周白细胞DNA分析进基因检测。

6.生化异常

包括糖、酮症酸中毒、乳酸血症高脂血症,但程度较轻。常规做X线,B超和电图检查,可发现肝大,余无异常。

鉴别诊断

1.GSD-Ⅲ:GSD-Ⅰ、Ⅲ、Ⅳ、Ⅵ、Ⅸ型以肝脏病变为。其中GSD-Ⅰ(即von Gierke病)最严重,严重损害,也累计脏。Ⅲ型较GSD-Ⅰ为轻缓,甚少发生严重糖。患儿以生长迟缓和肝大诉,且常在4~6岁时出现脾大,但单凭体检不能与GSD-Ⅰ相鉴。不少患儿除肝脏外,组织亦被累及,表现为无力,在走过速或爬坡时尤为明显,甚至发生痉挛,少数呈进肌病。病变涉及者出现心脏增大和电图异常,但衰和律失常罕见,不累及脏。临床表现特点和实验室、助检查特点有助于本症与GSD-Ⅰ、GSD-Ⅲ型相鉴

2.与von Gierke病相鉴:可用糖素试验。正常人注射糖素30min之糖至少增高3.9mmol/L;而von Gierke病糖增高<1.7mmol/L,空和进食后皆如此。

3.糖素试验显示糖不增高,依此可发现与GSD-Ⅸ型相区,后者糖耐量线正常。

治疗

可使用高蛋白饮食,少量多次。亦可以补充新缺乏的酶(磷酸化酶是催化糖原还原性末端葡萄糖残基的d-1,4-糖苷键断裂,反应,生成1-磷酸葡萄糖和少了一个葡萄糖基的糖原分子,但磷酸化酶的作用仅限于1,4糖苷键),进替代治疗。多数患儿无须治疗,为防止发生糖,可采取多次少量式进餐,或给予高碳水化物膳食。

疾病预防

糖原贮积病Ⅵ的预防可参照糖原贮积病的预防法。应包括妊娠期间预防感染,避免高龄生育、近亲婚配,避免辐射、接触化物质、遗传物质异常等。预防性优生措施:近亲结婚、婚前检查以期发现不应结婚的遗传病或其他疾病、携带者的检出(通过群体普查、家系调查及系谱分析、实验室检查等手段确定是否为遗传病,并确定遗传式等。)、遗传咨询、产前诊断(产前诊断或宫诊断,是预防性优生的一项重要措施。)

所用产前诊断技术有:①羊水细胞培养及有生化检查(羊膜穿刺时间以妊娠16~20周为宜);②孕妇及羊水甲胎蛋白测定;③超声波显像(妊娠4个月左右即可应用);④X线检查(妊娠5个月后),对诊断胎儿骼畸有利;⑤绒毛细胞的性染色质测定(受孕40~70天时),预测胎儿,以帮助对X连锁遗传病的诊断;⑥应用基因连锁分析;⑦胎儿镜检查。

通过以上技术的应用,防止患有严重遗传病和先天性畸胎儿的出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