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楝叶

楝叶楝科植物川楝或苦楝的。川楝落乔木,高达10余米;小对生,卵形披针花序约与等长,芳香;裂卵形或长卵形花瓣紫色,倒卵状匙雄蕊紫色,无毛或近无毛,花药着生于裂侧,且与裂互生,长,子房近球,无毛,花柱细长,柱头头状,期4-5月。楝叶楝科植物川楝或苦楝的。川楝落乔木,高达10余米;小对生,卵形披针花序约与等长,芳香;......
目录

形态特征

楝叶楝科植物川楝或苦楝的。川楝落乔木,高达10余米;小对生,卵形披针花序约与等长,芳香;裂卵形或长卵形花瓣紫色,倒卵状匙雄蕊紫色,无毛或近无毛,花药着生于裂侧,且与裂互生,长,子房近球,无毛,花柱细长,柱头头状,期4-5月。

乔木,高10余米;幼密被褐色星状鳞片,老时无,暗红色,具皮孔叶痕明显。2回羽状复叶长35-45厘米,每1羽片有小4-5对;具长柄;小对生,具短柄或近无柄,膜质,椭披针,长4-10厘米,宽2-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近,两面无毛,全缘或有不明显钝齿侧脉12-14对。花序聚生于小部之,长约为的1/2,密被灰褐色星状鳞片具梗,较密集;萼片披针,长约3毫米,两面被柔毛,外面较密;花瓣紫色,匙,长9-13毫米,外面疏被柔毛;雄蕊柱状,紫色,无毛而有细脉端有3裂的齿10枚,花药,无毛,长约1.5毫米,略突出于管外;花盘近杯状;子房近球,无毛,6-8室,花柱柱状,无毛,柱头不明显的6齿裂,包藏于雄蕊核果大,椭状球,长约3厘米,宽约2.5厘米,果皮薄,熟后淡黄色;核稍坚硬,6-8室。期3-4月,果期10-11月。

生长环境

生长土壤湿润,肥沃的杂木林和疏林

分布范围

产于甘肃、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其他省区广泛栽培。分布于日本、中南半岛。

主要价值

采其熟后的果实晒干,叫川楝子、金铃子或川楝实,含川楝素(toosendanin, C30H38O11)、生物碱、山柰醇、树脂及鞣质。味苦性,有小毒,有泻、止痛、杀虫作用,痛、虫积腹痛、疝痛、痛经等。木材用途同楝,用树皮皮的二层皮有杀虫作用,可治蛔虫病。

药理作用:苦楝子的水提取液(2~5%)可防止蚱蜢、蝗虫等对植物之侵害,而对人、畜无毒,其有效成分为类胡萝卜烃。

药材功用

止痛,杀虫。

楝叶疝气,蛔虫,跌打肿痛,疔疮,皮肤湿疹

①《纲》:疝入囊痛,临发时饮。

②《广东中药》Ⅱ:苦楝树,研末外

治跌打肿痛,止刀伤出

用法与用量

服:汤,2~3钱。

外用:水洗,捣汁涂或研末调

药材选方

楝叶①治疝气,杀蛔虫:苦楝树果实汁服。

(《浙江民间草药》)

②治疟疾:苦楝树和巫婆子叶晒干,各三钱。清水服,不拘时。孕妇忌用。

(《岭南草药志》)

③治皮肤瘙痒或湿疹(包括头皮瘙痒):鲜楝叶(尖鲜嫩)一握,清水汤洗患处。

(《泉州本草》)

④治肿毒:苦楝树乌桕树蕊,二味酌量,捣烂患处。

(《岭南草药志》)

⑤治蜈蚣、蜂伤:楝树汁涂。

(《简便单方》)

临床应用

治疗化脓性皮肤病取苦楝树洗净切碎,每1市斤加水3000毫升,沸40~60分钟,冷却过滤,装入消毒玻瓶中备用。

每1000毫升溶液加入10%石炭酸溶液5毫升防腐。

用法:先用楝叶溶液洗涤创表面脓痂,然后用消毒纱布浸透药液作创面湿,每3~5小时在纱布上加滴该药液以保持湿润。

如创面广泛或患部不易湿时,可每日用该药液洗涤创面3次。

一般用药后第1日即见创面干红晕消退,瘙痒显著减轻;续治2~4天后即结痂落屑。

共治疗脓疱疮、湿疹皮炎慢性湿疹等疾患34例,痊愈25例。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