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溃疡性结肠炎

小儿溃疡结肠炎(UC),简称溃结,是一种原因尚不清楚的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常始自左半结肠,可向结肠近端乃至全结肠以连续式逐渐进展,少数累及回肠末端。小儿发病率较低,要发生在青春期及龄期儿童。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可有缓解与发作相交替患者仅有结肠症状,也可伴发全身症状小儿溃疡结肠炎(UC),简称溃结,是一种原因尚不清楚的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常始自左半结肠,......
目录

概述

小儿溃疡结肠炎(UC),简称溃结,是一种原因尚不清楚的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常始自左半结肠,可向结肠近端乃至全结肠以连续式逐渐进展,少数累及回肠末端。小儿发病率较低,要发生在青春期及龄期儿童。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可有缓解与发作相交替患者仅有结肠症状,也可伴发全身症状

病因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为要发生在结肠黏膜的炎症性疾病,以结肠黏膜溃疡、糜烂为病理改变。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在本病的发病中,既有免疫因素,又有遗传因素存在,而其他各种因素多是诱发因素,可能有以下多种原因:

1.自身免疫原因

小儿溃疡结肠炎常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湿关节炎,红斑狼疮,桥本病,虹膜炎等,且用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或其他免疫抑制治疗有效,因此考虑本病可能为一自身免疫性疾病。

2.感染原因

一些患儿用抗生素治疗有效。

3.饮食过敏原因

某些食物可使病变复发,去除这些饮食后使病情可缓解。

4.遗传原因

患者家族中有15%~30%发病者。

5.精神因素

临床多发现有些患儿伴有焦虑,紧张,多疑以及自神经紊乱的表现,精神治疗可收到一定效果。

临床表现

起病多数缓慢,病程可为持续性,常有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10%的患者为急性发作,病情发展快,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并发症多见,病死率高,缓解期病情亦可突然加剧,精神刺激、疲劳、肠道炎症、饮食失调常为本病的诱发因素。

1.消化系统症状

初为稀便,4~6次/日,进性加重排黏液便和脓液。急性发病者始即为便伴腹痛呕吐发热及其病他中毒症状

2.全身症状

轻者常不明显,重者可有发热,水电解质紊乱;患儿由于长期腹泻便血食欲不振率增快,衰弱精神萎靡,久之即出现贫血养不良等表现,约有3%的患者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如抑郁,焦虑失眠等;重症病例亦可伴有生长发育障碍,青春发育延迟,部分患儿伴有精神理及情绪异常。

3.肠道外症状

25%的患儿可伴有关节炎,以四肢和柱为关节症状有时发生在腹泻之前。10%的患儿发生皮肤病变,如性红斑、性脓皮病。2%可伴有网膜炎、口腔溃疡等。

检查

1.钡灌肠检查

要是用来诊断结肠病变的一种法,即从肛门插进一个肛管、灌入钡再通过X线检查,诊断结肠息肉、炎症、结核、肠梗阻等病变。

2.乙状结肠镜检查

是一种简便易的检查法,可发现直肠指检无法摸到的位置较高的肿块,同时对可疑病变取组织活检,明确性质。常用于检查直肠和乙状结肠的炎症、溃疡息肉、肿寄生虫所致的病变以及不明原因的腹泻。对预防及早期发现直肠和乙状结肠癌有着重要的意义。

诊断

1.诊断标准

国际上常采用Lennard-Jones标准,国采用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术研讨会制定的《溃疡结肠炎的诊断标准及疗效标准》,两者均强调排除性诊断,镜及组织特征。

(1)Lennard-Jones标准溃疡结肠炎临床表现者,符下列标准则提示本病的诊断。①首先必须排除下列疾病:感染性结肠炎、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孤立性结肠溃疡克罗恩病②必须包括下列条件:活组织检查显示弥漫性的黏膜炎症,无成;镜或钡灌肠检查发现,炎症累及直肠和部分或全结肠,病变从直肠始,连续不断地由远端向近端逆发展。

(2)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术研讨会标准①临床表现不仅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黏液便,腹痛,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而且不应忽视少数只有便秘而无便的患者,既往史及体检中要注意关节,眼,口腔等肠外表现。结肠镜所见黏膜有多发性浅溃疡,伴充水肿,病变大多从直肠始,且呈弥漫性分布;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黏膜管模糊,质脆易出,或附有脓性分泌物;可见假性息肉结肠袋往往变钝或消失。③黏膜活检组织检查呈炎症性反应,同时常可见糜烂,溃疡,隐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杯状细胞减少及上皮变化。④钡灌肠检查黏膜粗乱及(或)有细颗粒变化;多发性浅龛影或小的充盈缺损;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可呈管状⑤手术切除或病理解剖可见肉眼或组织溃疡结肠炎特点。

(3)在排除相疾病后诊断在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的基础上,可下列标准诊断:①据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中之一项和(或)黏膜活检可以诊断本病。②据临床表现及钡灌肠之一项可以诊断本病。③临床表现不典型而有典型的结肠镜检查表现或钡灌肠检查典型改变者,可以诊断本病。④临床表现有典型症状或典型既往史,而结肠镜或钡灌肠检查并无典型改变者,应列为“疑诊”随访。

2.要临床特点

最常见的症状为反复发作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时表现为腹泻发热腹痛,患儿表现有面色苍白贫血养不良,青春发育延迟,临床上溃疡结肠炎应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炎肠结核,局限性结肠炎(Crohns病),结肠相鉴

3.助检查

钡灌肠及乙状结肠镜检是有价值的诊断及鉴诊断法。

鉴别诊断

1.慢性细菌性痢疾

常有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史,抗菌治疗有效,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结肠镜检查时取黏液脓培养,阳性率较高。

2.慢性阿米巴痢疾

病变要侵犯右侧结肠,也可累及左侧结肠结肠溃疡较深,边缘潜溃疡间的黏膜多属正常,粪便检查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抗阿米巴治疗有效。

3.克罗恩病

病变要侵犯回肠末端,腹痛多位于右下或脐周,里急后重少见,粪便常无黏液脓部包块,瘘管成,肛门及直肠周围病灶较多见,X射线钡造影检查于回肠末端可见线样征,乙状结肠检查多正常,若累及直肠,可见病变部位黏膜呈卵石样隆起,有溃疡,病变呈段性分布。

4.结肠

多见于中年以后,直肠指检可触到包块,结肠镜检查对鉴诊断有价值,活检可确诊。

5.易肠激综

伴有全身神经官能症,粪便有黏液但无脓结肠镜检查无器质性病据。

并发症

1.肠道并发症

(1)急性暴发型溃疡结肠可出现急性结肠扩张和溃疡穿孔,消化道出结肠假性息肉,呈多发,大小不等,有时呈卵石样,结肠狭窄多见于直肠和横结肠,也可见于其他部位。

(2)中毒性巨结肠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1.6%~2.5%,病死率13%~50%,多见于急性暴发型和重型患者,诱因多与服用过多抗碱药物,低钾,钡灌肠有结肠病变广泛严重,累及肠道层及神经丛,使肠管扩张不能收缩,肠腔直径可达10cm以上,中毒症状明显,出现腹胀部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白细胞明显升高,X射线平可见结肠扩大,结肠消失,由于肠道扩张,可发生缺,坏死,造成急性肠穿孔

(3)结肠穿孔直肠大出发生率在1%左右,病死率在40%~50%,原因为:①中毒性巨结肠扩张的基础上发生;②慢性期狭窄者发生;③高压钡灌肠诱发。

(4)息肉为晚期并发症,发生率9.7%~39%,由炎症所致,一般为结肠假性息肉

(5)癌变晚期可发生癌变,发生率5%~10%,病变要发生在重型患者,病变累及全结肠和病程漫长的患者,癌变在儿童病例中较少,病程越长癌变倾向越高,发病后第1个10年癌变率约为3%,以后每年递增0.5%~1.0%,第2个10年可达10%~20%,故患儿应1年一次结肠镜检查,晚期并发症尚有肛周感染,肛瘘等。

2.肠道外并发症

(1)关节受累溃疡结肠炎中关节受累约25%,表现为非致畸性游走性急性关节炎,如肿胀,疼痛;同时受累可以是1个或多个关节,各个关节均可侵犯,但以膝,和腕关节多见。

(2)皮肤损害较常见,严重的活动性溃疡结肠炎约15%有皮肤损害,性红斑较常见,且愈后不留瘢痕;性脓皮病为溃疡性损害,常见于躯干部,愈后留有瘢痕,在疾病的活动期,其发生率为5%~10%,但可治愈。

(3)眼部巩膜外层炎,复发性虹膜炎及葡萄膜炎的发生率约为5%。

(4)大出发生率为1.1%~4.0%,发生原因是溃疡累及大的管发生出,及低酶原血症

(5)其他晚期可并发脂肪硬化管炎,慢性炎;亦易发生贫血养不良,结石

治疗

1.非手术治疗要是对症治疗减缓症状,改善养状况。

(1)饮食疗急性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改善贫血低蛋白血症,必要时可给肠道外食,使肠道休息,症状好转后可给要素饮食。缓解期应进食易消化少纤维富含蛋白质和碳水化物的饮食。

(2)药物治疗磺胺类:适用于轻度或中度患者。对停药后易复发者,可选用小量长期维持治疗;甲硝唑:可抑制肠道厌氧菌,并有免疫抑制、影响白细胞趋化等作用。该药可明显减轻里急后重症状,对有肛周疾病和瘘管的患者疗效明显。抗生素:有继发感染者可用;给予解痉、止痛、止泻;支持治疗:维持养,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改善贫血低蛋白血症。必要时可给肠道外养疗法,使肠道休息,症状好转后可给要素饮食;其他药物:如免疫抑制药,均可与上腺皮质激素并应用,有一定疗效。但不能长期应用,症状缓解即逐渐停药。

2.手术治疗

(1)适应症长期对症治疗,症状不缓解。严重影响生长发育者;在对症治疗过程中发生了,如结肠狭窄、结肠穿孔、大出中毒性巨结肠者须急诊手术。

(2)手术须根据患儿年龄、病程长短、病变程度、症状轻、重、缓、急来选择不同的手术式,如结肠次全切除、结肠全切,永久性肠造瘘等。

预后

病因不明又无特效治疗法,病程较长,有多次缓解和复发,故不易彻底治愈。轻型病例对症治疗后病情可长期缓解。严重者预后较差。

预防

尚无确切预防本症措施,应理饮食、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强体质,促进身健康,避免精神紧张,防治养缺乏和消化道感染性疾病等;定期体检: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做好随访:防止病情恶化。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