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遗尿

小儿遗尿通常指小儿在熟睡时不自地排尿。俗称尿床,一般至4岁时仅20%有遗尿,10岁时5%有遗尿,有少数患者遗尿症状持续到成年期。没有明显尿路或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原发性遗尿,约占70%~80%。一般说来,宝宝在1岁或1岁半时,就能在夜间控制排尿了,尿床现象已大大减少。但有些孩子到了2岁甚至2岁半后,还只能在白天控制排尿,晚上仍常常尿床,这依然是一种正常现象。大多数孩子3岁后夜间不再遗尿。但是......
目录

病因

一般说来,宝宝在1岁或1岁半时,就能在夜间控制排尿了,尿床现象已大大减少。但有些孩子到了2岁甚至2岁半后,还只能在白天控制排尿,晚上仍常常尿床,这依然是一种正常现象。大多数孩子3岁后夜间不再遗尿。但是如果3岁以上还在尿床,次数达到一个月两次以上,就不正常了。尿床在医上称为“夜遗症”、“夜遗尿”。尿床也是病?听起来挺新鲜的,其实一点儿都不稀奇。

一般情况下,孩子在3-4岁始控制排尿,如果5-6岁以后还常性尿床,如每周二次以上并持续达6个月,医上就称为“遗尿症”。夜遗尿是一种常见病,在我国男孩子比女孩患此病的概率高,排除疾病尿床的原因,原发性夜遗尿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面的这些因素有

1.遗传因素

遗尿通常在家族中显性遗传,若父母都曾为夜遗尿患者,他们的孩子便有3/4机率尿床。若父母一有曾为遗尿患者,他们的孩子有1/2的机率患病。

2.疾病因

蛲虫症(虫体对尿道的刺激)、尿路感染、脏疾患、尿道局部炎症、柱裂、脊髓损伤、骶部神经功能障碍、癫痫大脑发育不全、膀胱容积过小等,但因病起的遗尿只占很小的比例。绝大多数孩子的尿床精神因素、卫生习惯、环境因素等有

3.睡眠很深

不能及时醒来排尿。

4.膀胱的夜间控制能力发育迟缓

由于膀胱的夜间控制能力发育迟缓,夜遗尿患者随年龄的增长,症状或许有所改善,停止尿床;但停止夜遗尿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甚至有1%的人进入青春期后还继续尿床

5.环境因素

环境的改变、候变化如冷等。此外,孩子入睡前饮水过多,吃了含水量多又有利尿作用的水果,父母在孩子夜间有便意时没有及时把尿等,都会造成孩子尿床

6.不能产生足够的抗利尿激素ADH

利尿激素是一种由人体自然产生并可减少尿液量的激素。有20%~30%的夜遗尿孩子在睡眠中,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控制尿激素ADH。

7.其他

部分患儿没有受到排尿训练,如长期使用尿布,父母夜间不唤醒孩子,甚至有些父母在孩子躺在床上睡眠时帮他们排尿,造成孩子睡眠中排尿的习惯,久之容易发生夜间尿床

临床表现

小儿遗尿以原发性遗尿占大多数,其中尤以夜间遗尿最常见,以男孩多见;夜间遗尿者约有半数每晚尿床,甚至每晚遗尿2~3次,白天过度活动、兴奋、疲劳或躯体疾病后往往遗尿次数增多,日间遗尿较少见。遗尿患儿常常伴夜惊、梦游、多动或其他为障碍。

检查

1.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的重点是部的触诊、生殖器的检查以及神经系统的检查,另外应观察柱下端外观有无小凹及皮肤异常,如病史中有排尿时的异常,还需观察儿童排尿情况,大多数遗尿症儿童在体格检查中无异常发现。

2.实验室检查

应进尿常规或尿培养检查以排除尿路感染、慢性脏疾病等,尿比重测定排除因管加压素缺乏所致的遗尿。大多数遗尿症儿童的病因并不复杂,但也有少数患者需要作详细的检查,遗尿症的实验室检查流程。

诊断

诊断原发性遗尿的原则要为排除继发性遗尿的各种病因。注意有无遗传因素,遗尿是否由婴儿始,后来才出现者及日间有排尿症状者可能继发性遗尿。同时有便秘神经系疾患者可能继发于神经原性膀胱

鉴别诊断

1.神经系统疾患 遗尿也见于骶部发育不良及膜膨出患者中。一般鉴上无困难,但对一些隐性患者,常易忽略。这类患儿除表现遗尿外,常有下肢无力等表现。骶部X线摄神经系统检查常可明确诊断。

2.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可诱发遗尿。若过治疗后,尿路症状消失,遗尿现象也随之消失。

3.尿失 尿失常为器质性因素或泌尿系统结构异常所致,如包茎尿道狭窄、糖尿病等。持续性尿失可见于膀胱外翻、尿道下裂以及异位输尿管。异位输尿管多见于女孩,其可能在尿道远端及阴道

4.尿路梗阻 尿路梗阻最常见部位为尿道瓣膜处,其占男性新生儿尿路梗阻的50%,常伴有膀胱逼尿无抑制性收缩,其中25%患儿有尿失。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是尿流变细,从婴儿时期出现滴尿,后期可出现上尿路功能损害,尿道造影及膀胱检查常可做出诊断。

诊断: 据报道,原发性遗尿占大多数,其中尤以夜间遗尿最常见,以男孩多见,夜间遗尿者约有半数每晚尿床,甚至每晚遗尿2~3次,白天过度活动、兴奋、疲劳或躯体疾病后往往遗尿次数增多,日间遗尿较少见。遗尿患儿常常伴夜惊、梦游、多动或其他为障碍。

1.患儿和家的评估 在评估的过程中,取得患儿和家的信任,这是遗尿症治疗的一个前提。

2.病史 应当详细地采集病史,包括遗尿始发生的时间,发生的频度,是白天遗尿还是夜间遗尿,是原发性的还是继发性的以及尿量的多少。如是夜间遗尿,每晚遗尿的次数等。家长携患儿就诊的理由及何时始就诊等。

病史中需了解有社会面的问题,例如患儿对遗尿的感觉如何;家中,父母及患儿,谁对此最为烦恼;父母是否因遗尿而惩罚患儿;患儿是否要求治疗,家中最近或常有无情绪冲突;遗尿对儿童生活有无影响;患儿是否因为遗尿而不能参加集体活动如夏令、春游等;父母对遗尿的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患儿的要求是否理。

病史中还要包括家族史及以往治疗的情况。父母或近亲是否有遗尿史,如有,何时消失;以前治疗的日期,持续的时间及疗效;治疗法包括服药或其他措施。此外,还应询问患儿每天清醒时排尿的次数,有无尿急、尿流细等现象,以排除泌尿系统的器质性病变。还应了解患儿的大便情况,有无便秘或遗粪情况;在睡眠面,要了解患儿在睡眠中是否易被唤醒。其他如食物过敏遗尿系也需要考虑。

3.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的重点是部的触诊、生殖器的检查,以及神经系统的检查,另外应观察柱下端外观有无小凹及皮肤异常。如病史中有排尿时的异常,还需观察儿童排尿情况。大多数遗尿症儿童在体格检查中无异常发现。

4.实验室检查 应进尿常规或尿培养检查以排除尿路感染、慢性脏疾病等。尿比重测定排除因管加压素缺乏所致的遗尿。大多数遗尿症儿童的病因并不复杂,但也有少数病例需要作详细的检查。

治疗

1.一般治疗

养成良好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避免过度疲劳,掌握尿床时间和规律,夜间用闹钟唤醒患儿起床排尿1~2次。白天睡1~2小时,白天避免过度兴奋或剧烈运动,以防夜间睡眠过深。在整个疗程中,要树立信。逐渐纠正害羞、焦虑、恐惧及畏缩等情绪或为,照顾到患者的自尊,多劝慰鼓励,少斥责、惩罚,减轻他们的理负担,这是治疗成功的键。要正确处理好遗尿精神因素,通过病史了解导致遗尿精神诱因及可能存在的理矛盾,对于可以解决的精神刺激因素,应尽快予以解决,对原来已发生或现实客观存在观无法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要着重耐地对进教育、解释,以消除精神紧张,以免起情绪不安。晚饭后避免饮水,睡觉前排空膀胱的尿液,可减少尿床的次数。

2.儿童尿床为疗法

(1)排尿中断训练鼓励孩子在每次排尿中间中断排尿,自己从数1数到10,然后再把尿排尽,这样能训练并提高膀胱括约控制排尿的能力。

(2)忍尿训练白天让孩子多饮水,当有尿意时,让他忍住尿,每次忍尿不超过30分钟,每天训练1~2次,使膀胱扩张,增加容量,从而减少夜间排尿的次数。

(3)定时训练在以往晚间尿床的时间,提前半小时用闹钟结人为叫醒,让其在室来回走动,或者用冷水洗脸,使在志清醒状态下把尿排尽,的也是有助于建立条件反射。

(4)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尿床督促孩子自己排空残余尿、擦干局部、更换裤及干床处理。

(5)总结记录家长每天记录尿床的原因、次数,在日程表上对尿床、不尿床都做个记号,每周总结一次,找出原因,当孩子有进步时应给鼓励。

(6)争取晚上少

3.药物治疗

(1)丙咪嗪为中枢兴奋,可减轻睡眠深度,每晚服,适用于觉醒障碍型。

(2)奥昔布宁尿多灵,能降低膀胱压、增加容量,减少不自性的膀胱收缩,入睡前服,适用于昼夜尿频型。

(3)麻黄素睡前服,可增加膀胱颈部和后尿道的收缩力,同时有兴奋中枢作用,可用于混型。

(4)去氨加压素是一种人工成的抗利尿激素弥凝,睡前服,适用于夜间多尿型。

应用阿米替林去氨加压素奥昔布宁前认为治疗夜间遗尿症的“黄金搭档”。以3个月为一疗程,优点是见效快,缺点是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并且停药后易复发。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小儿便秘

下一篇 灵猫骨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