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灵香草

灵香草 灵香草(拉丁:Lysimachia foenum-graecum Hance),为尖子、驱蛔虫草、闹虫草,是报春珍珠菜植物灵香草株高20-60厘米;生部为老的单轴延伸,上升或近直立;互生,位于端的通常较下部的大1-2倍;单出腋生;花梗纤细,长2.5-4厘米;蒴果近球,灰白色,直径6-7毫米;期5月;果期8-9月。生于山谷溪边和林下的腐殖质土壤中。产于云南东南部、广......
目录

物种起源

灵香草零陵香”,之始载于《嘉佑本草》,即《录》之薰草。宋《图本草》载:"零陵香,今湖、岭诸州皆有之,多生下湿地。如麻,两两相对,蘼芜,常以七月中旬,至香,古所谓熏草也,或云,薰草亦此也"。在中国古代灵香草很早就被当作香料使用了,它不仅香味馥郁,还有强烈的防虫蛀作用。中国古代四大藏书楼之一的宁波天一阁,就是采用了灵香草作为特效防虫蛀的措施,使大量珍贵历史典籍得以完美传世。

出处:零陵香(《嘉佑本草》),熏草(《山海》),燕草(《南越志》),蕙草(《录》),香草(《宝本草》),铃铃香、铃子香(《梦溪笔谈》),黄零草(《庚辛册》),熏香(《本草求真》),陵草(《中药材手册》)、广零陵香(《纲》),广灵香、平南香、满山香,薰香,薰衣草云香草,满山香,闹虫草,排草,佩兰,平南香

形态特征

灵香草图册株高20-60厘米,干后有浓郁香

越年老匍匐,发出多数纤细的须根,当年生部为老的单轴延伸,上升或近直立,草质,具棱,棱边有时呈狭翅状,绿色

互生,位于端的通常较下部的大1-2倍,叶片广卵形,长4-11厘米,宽2-6厘米,先端锐尖或稍钝,具短骤尖头,基部渐狭或为阔楔形,边缘微皱呈波状,草质,干时两面密布极不明显的下陷小点和稀疏的褐色无柄腺体,侧脉3-4对,网通常不明显;叶柄长5-12毫米,具狭翅。

单出腋生;花梗纤细,长2.5-4厘米;花萼长7-12毫米,深裂近达基部,裂卵状披针披针,宽2.5-5毫米,先端渐尖,有时呈钻状,草质,两面多少被褐色无柄腺体;花冠黄色,长12-17毫米,分裂近达基部,裂,宽6-9毫米,先端钝;丝基部与花冠合生约0.5毫米,分离部分极短;花药长4-5毫米,基部心形,宽约1.75毫米,裂;花粉粒具3孔沟,(15-16×13-15微米),表面微皱;花柱长5-7毫米。

蒴果近球,灰白色,直径6-7毫米,不裂或端浅裂。期5月;果期8-9月。

生长习性

生于山谷溪边和林下的腐殖质土壤中,海拔800-1700米。

分布范围

产于云南东南部、广西、广东北部和湖南西南部。印度亦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广西。产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繁殖栽培

选地整地

选择深山阴凉湿润,具有落层而富含腐殖质和排水良好的杂木林地,尤其以疏松的生荒地为佳。疏伐使林下郁度在75%左右,然后将杂草、枯、草等除净,每亩施入70~100千克磷肥,1000~1500千克草木灰作基肥。深耕、碎土和耙平,作成90厘米宽的高畦。

繁殖

现生产上多采用扦插繁殖。每年4~5月间进,选取粗壮、无病虫害的当年生植株,剪取长4-5厘米的插条,每插条带1~25厘米×6厘米扦插,插的深度以人土3/4为宜,然后将土压紧,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田间管理

⑴除草待植株成活后,每年除草2次,同时清除枯。第一次在前(2~3月)。第二次在10~11月。刚种不久,如遇大雨插条会被雨打翻起,故雨后要检查补插。

⑵施肥施肥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尤以氮磷钾增产效果最大。不同土壤肥力条件应视具体情况,酌情施肥。

病虫防治

细菌性软腐病

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前后流速度最快,要为害叶片秆、朵等部位。

防治法:

⑴药防治,在田间尚未成明显的发病中前为施药键时期,可用农用链霉素0.2毫升/升+75%百菌清可湿性粉500倍液喷雾,或用农用链霉素0.2毫升/升+25%多菌灵可湿性粉250倍液喷雾。注意喷药前不宜施氮肥,收获前1个月应停止用药;

⑵冬季清园处理和烧毁残体,减小越冬病源。种植时选用无病种苗或进种苗消毒;

⑶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避免机械损伤;

⑷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通透光,降低田间湿度;

⑸及时清除病株,减少菌源。

主要价值

全草干后芳香,旧时民间妇女用以浸油梳发或置入箱柜中薰衣物,香久不,并可防虫。全草含芳香油0.21%,可提炼香,用作加工烟草及化妆品的香料;又供药用;民间用以治感冒头痛齿痛、胸闷腹胀、驱蛔虫。灵香草气味芳香,全草含芳香油及类似于香豆素类物质,是提炼香的配料,也是饮料的调味,还可用于膏香皂的添加

药用

来源:为报春植物灵香草的带全草。9~10月间,将植株拔起,去净上泥沙,干或阴干。

药材:干全草,多扭不直,呈灰绿至紫棕绿色。表面有纵走线纹及3条棱翘,一侧常生有须状定根。质脆,易折断,断面三角,类黄白色互生,有长柄,叶片卵形多皱折,基部楔形具翼,羽状网显著,类纸质。有时于腋处带有球蒴果,类白色,果柄细长,长达3.5厘米,萼宿存,果皮薄,藏多数细小的棕黑种子,呈立体三角须状,棕黑色。芳香浓郁,味微苦。以嫩细、灰绿色、干、香浓、无泥沙者为佳。

性味归经

性味:辛甘,温。

①《录》:"味甘,平,无毒。"

②《药性论》:"味苦,无毒。"

③《海药本》:"味辛,温,无毒。"

归经

①《本草求真》:"入。"

②《得配本草》:"入足太阴、阳明。"

功用:祛风寒,辟秽浊。治伤寒、感冒头痛,胸腹胀满,下利,遗精鼻塞牙痛

①《录》:止泪,疗泄,去臭恶气伤寒头痛,上气痛。

②《药性论》:能治息肉齆。

③《海药本草》:车肿痛,虚劳匿,凡是齿含良。

④《日华于本草》:治腹胀服。

⑤《宝本草》:恶气疰,腹痛满,下气,和诸香作汤用之。

⑥《广西中药志》:风寒,辟瘟疫岚瘴。治时感冒头痛

用法与用量:服:汤,1.5~3钱;或入。外用:研末掺或含漱

宜忌

①《海药本草》:"得升麻细辛善。不宜多服,令人气喘。"

②《宝本草》:"得良。"

①治伤寒,除热,止下利:蕙草二两,黄连四两,当归二两。上三味切,以水六升,得二升,适温,饮五,日三。忌猪肉、冷水等物。(《范汪》蕙草汤)

②治伤寒狐惑食肛者:蕙草、黄连各四两。细切,以白酸浆一斗,一宿,取一升,分三服。(《小品》)

③治五色诸痢:零陵香草(去,以盐、浸半月,干),每两入广木香一钱半,为末。里急腹痛者,用冷水服一钱半,通了三、四次,用热米饮服一钱半,止痢。只忌生一味。(《濒湖集简返魂

④治梦失:熏草,人参地黄白术、芍药各三两,茯神、桂甘草)各二两,大枣十二枚()。上九味切,以水八升,取三升,分为二服,每服如人四、五里。一又有茯苓三两。忌、李、肉、大酢、海藻、菘菜、生葱。(《小品》熏草汤)

⑤治疼:零陵香(净洗,软),荜拨(洗,锉碎,杴上)。上二味等分为末,先以炭一块为细末,揩痛处,连床并揩净,以药擦痛处,老人疼,小儿走马等,悉治之。(《百一选立效

⑥治头风白屑:零陵香白芷等分。水汁,入鸡子白搅匀,数十次,终身不生。(《圣惠》)

⑦治头风旋运,恶心,懒食:真零陵香藿香莎草等分。为末,每服二钱,下,日三服。(《本事》)

⑧治小儿头热,鼻塞不通:羊髓三两,熏草一两(锉)。上药,于铫子中,慢成膏,去滓,入瓷器贮之,日三、四上,以膏摩。(《圣惠》)

临床应用

防治感冒、流感:取满山香1斤,加水2000毫升,至1000毫升。成人每天100毫升,连服3天(儿童减量)。在流感流地区预防服药,连续观察1个月,在服药钓165人中发病3人(占1.8%),而对照组(未服药)68人中有10人发病(占14%)。治疗采用复方山香,每次8,日服3次。每日量相当于满山香2钱,白前7分,3分。治疗349人,3天见效者占89%;有发热的152人中,两天退热的占90%。服药后未发现明显副作用。据实验研究,75%的满山香液在鸡,对流感病毒有抑制和灭活作用。

烹调

是麻辣锅和卤水运用普遍的一种香料,用量在3-5克,有增香作用。

植物文化

灵香草与天一阁的故事

中国古代四大藏书楼之一:宁波天一阁天一阁藏书楼是中国古代著的四大藏书楼之一。此阁素有“南国书城”的美誉,创建于1561年至1566年(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为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楼。阁原藏书一万三千多卷,其中大部分是明代刻本和抄本,还有不少是海孤本。

古代藏书最为头痛的是如何防虫蛀?许多古典范本未能流传于世的原因就是无法抵御蠹虫的侵蚀。范钦早期的藏书也曾因虫蛀问题损失惨重,后来偶然发现唯独有一部《书新说》第六卷在众残损的古籍中完好无损,这使他倍感奇怪,仔细观察,发现书中夹有一株带有香味、说不出称的小草。难道是这株小草起的防蛀作用?范钦记起这小草是他在广西读书时夹进书中作为书签用的。但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是什么草?于是他修书给广西的友人求教,终于得知这种小草叫“芸香草”,广西人常把它放在衣柜里防止虫蠹衣物。正是由于天一阁采用了“芸香草”防蠹,才使得天一阁在众多古代藏书楼中一独秀,闻天下。

(注:芸香草有同异物现象,除了两广所产报春科的灵香草之外,还有云南所产禾本科的芸香草。二者不可混淆。芸香草虽然也有香味,但无防虫蛀作用。很多资料都将此二者混为一谈。范钦所用芸香草来自广西,此芸香草非彼芸香草灵香草是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