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留兰香

留兰香 留兰香:Mentha spicata L.),绿薄荷,是管状薄荷植物,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留兰香直立,高0.4-1.3米,无毛或近无毛,绿色无柄或近于无柄,卵状长或长披针,基部宽楔形至近,边缘具尖锐而不规则的锯齿轮伞花序生于分枝端,呈长4-10厘米、间断但向上密集的穗状花序苞片线形,长过于花萼花萼花冠紫色花柱伸出花冠很多,裂......
目录

形态特征

留兰香多年生草本。直立,高40-130厘米,无毛或近于无毛,绿色,钝四稜,具槽及条纹,不育仅贴地生。无柄或近于无柄,卵状长或长披针,长3-7厘米,宽1-2厘米,先端锐尖,基部宽楔形至近,边缘具尖锐而不规则的锯齿,草质,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侧脉6-7对,与中脉在上面多少凹陷下面明显隆起且带白色

轮伞花序生于分枝端,呈长4-10厘米、间断但向上密集的穗状花序苞片线形,长过于花萼,长5-8毫米,无毛;花梗长2毫米,无毛。花萼时连齿长2毫米,外面无毛,具腺点,面无毛,5,不显著,萼齿5,三角状披针,长1毫米。花冠紫色,长4毫米,两面无毛,冠筒长2毫米,冠檐具4裂,裂近等大,上裂微凹。雄蕊4,伸出,近等长,丝丝状,无毛,花药,2室。花柱伸出花冠很多,先端相等2浅裂,裂花盘。子房褐色,无毛。期7-9月。

显微鉴

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齿,有时具毛。四角有明显的棱,向有十数列厚角细胞,缘为数列薄壁细胞,细胞间隙大。恺氏点清晰可见。维管束于四角处较发达,于相邻两角间具数个小维管束皮部狭窄。成层成环。部由薄壁细胞组成,中常有空洞。的各部细胞有时含有针簇状或扇形橙皮甙结晶。

生长习性

①温度适应范围大

当日平均温高于5℃,土温达2℃以上时,留兰香、鳞、萌发生长期最适温度为25-30℃在温高于30-40℃时也能正常生长;立冬前后种植,地下可安全越冬。

②喜湿

留兰香生长初期和中期需要较多水分,但在现蕾期需要充足的阳光和干候,以利于油腺细胞的增长,因此,适宜在中国亚热带季湿候区生长

③喜光

留兰香是喜光植物,其叶片既是作用的器官,又是贮藏油的要场所。若种植密度过大,株间通透光不良,会导致分枝位高,分枝少,叶片落,从而影响油产量和质量。

④适宜弱酸性土壤

留兰香土壤要求不高,以沙质、土质松土壤为优,酸碱度以中性土壤为宜。由于留兰香地上部分生物量较大,需肥量尤其是氮肥需求量大。

分布范围

原产南欧,加那利群岛,马德拉群岛,苏联。中国河南河北、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有栽培或逸为野生,新疆有野生。模式标本采自欧洲。

繁殖培养

繁殖

由于种子繁殖变异较大,生产上多采取无性繁殖

留兰香繁殖。早春3月将留兰香的地下翻起,选健壮、色白、密、无病虫害的新鲜,切成6-8厘米长段,摆在好的种植沟,沟深6-8厘米,沟25厘米左右,摆放时,每段应首尾相连,摆好后随即覆土,压实,并浇透水。每亩大田需栽100千克,每亩母本田的可移栽8亩大田。

分株繁殖。早春,在上年的留兰香地中,待留兰香新苗长至8厘米左右时,连一同挖起,分株移栽,每栽2株,25厘米,株10厘米。

③扦播繁殖。5-6月份,选健壮的地上,切成6厘米长的小段,在苗床上扦播,生成活后移栽。无论哪种繁殖,栽前都要细整地,施足底肥,大田吐宽1.3米左右,以便排灌和管理。

栽培技术

湿墒挖沟,降低地下水位,墒墒通沟、沟沟通河,排水畅通,雨止田干,减轻湿度消灭害,创造一个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一个田块,两头出水,三沟配套,四面空。墒沟间2.4米,沟间隔30米,田块沟间离50米。头茬和二茬留兰香出苗后,均要及时进清沟埋墒。

密度

理密植留兰香分枝力强,分枝多、位低。头茬适宜密度,约1万株/亩,为0.4毫米左右,株为0.17米左右,二茬适宜密度为4-4.5万株/亩,过密必须进人工间苗或机械疏苗,以控制密度而增强通透光。

除草

苗期温较低,必须抓紧时机在封前(苗高15-20厘米)松土除草2-3次。松土时近植株浅松,间可深些,雨后土壤结应及时松土。此外,在收割前还应除一次杂草,以免收割时杂草混入,影响油的质量。

施肥

留兰香生育期长达250余天,是一种需肥量较多的作物,除繁育前施足底肥以外,必须适当追肥2-3次。第一次清明前后,苗高7厘米左右时,每亩用尿素4公斤对水施于部,以促进幼苗生长;第二次在5月上中旬,要氮磷并施,每亩用复肥或硫酸铵8-10公斤或饼肥25公斤,离苗10厘米沟条施,以满足分枝的需要;第三次在“种”前后,采取看苗施肥的法,一般氮磷钾配施用,亩施30公斤左右。

施肥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协调植株氮、磷、钾比例,增强抗病能力。基肥以有机肥料,化肥料;化肥料以磷钾肥为,氮肥为。追肥以化肥料,有机肥料;有机肥料以氮肥为、磷钾肥为。氮、磷、钾比例为1:0.65:0.15。

病虫防治

症状
植株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叶片上出现不规则水状暗绿色黄褐色或深褐色病斑。3-4天后,湿度大时在病斑上可看到不明显的轮纹,上面布满蚕丝状灰白色霉层(菌丝),病黑褐色腐烂;湿度小时在病斑上未见到轮纹,上面布有白色霉点(菌丝),病发黄萎蔫萎缩。7-10天后,环境不适则表皮破裂萎缩,上部凋萎发黄,中、下部黑褐色萎谢;环境适宜则病腐烂发黑落成光杆,杆发黑枯死。

防治措施

以药保护为以药治疗。在短时间降雨(如雷阵雨)后,及时施药预防1次;连阴雨期间,每隔7天防治1次,连续2-3次;在发病高峰(或大发生)的初期治疗2-3次,每次施药间隔5天。药每亩可选用40%多菌灵150毫升、甲基托布津70%WP75克或75%百菌清WP150克,防效在70%以上。20%三唑酮EC50毫升,防效65%。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留兰香植株含芳香油,含油率0.6-0.7%,其油称留兰香油或绿薄荷油,要成分为香旱芹子油菇酮(含量为60-65%),此外亦有柠檬烃、水芹香油烃等,用于糖果、膏用香料,亦供医药用。、嫩或全草亦入药,治感冒发热咳嗽虚劳咳嗽伤风感冒、头痛咽痛神经头痛肠胀、跌打瘀痛、目赤辣痛、鼻衄、乌疗、全身麻木及小儿疮疖。

全草(留兰香):辛、甘,微温。祛,止咳,消肿解毒。用于感冒,咳嗽痛,腹胀神经头痛;外用于跌打肿痛,目赤红痛,小儿疮疖。

食用价值

常作调味香料食用。可添加于调味品中增加料理味,个或混其他香药草作为提,印地安人也拿薄荷驱虫杀跳蚤。

化工价值

约含190余种成分,要有葛缕酮(达50%-70%)、苎烯(20%-30%)及二氢葛缕酮、二氢葛缕醇、新二氢葛缕酯、乙酸二氢葛缕酯、顺式-乙酸葛缕酯、薄荷酮、乙酸橙酯、香叶醇、乙酸异龙脂、胡薄荷酮、蒎烯等。产油含葛缕酮量较低,但含有较高的桉叶素和芳醇。由植物留兰香(绿薄荷)的新鲜用水馏而得。中国和欧美各国皆有生产。留兰香油常用于膏、香皂、口香糖的加香及医药等。

成分

薄荷植物留兰香的活性部位进系统研究。采用溶法和各种层析法。结果:分离得到7个化物,分鉴定为乌索烷(ursane),3-甲氧基-4-甲基苯甲醛(3-methoxy-4-methylbenzaldehyde),藜芦酸(veratric acid),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5-hydroxy-6,7,3',4'-tetramethoxyflavone,trimethoxyflavone,thymonin),香叶木素(diosmetin),5,6,4’-三羟基-7,8,3'-三甲氧基黄酮(5,6,4'-rihydroxy-7,8,3'-trimethoxyflavone,thymonin),胡萝卜苷(daucostero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