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糖尿病肾病

DN是指糖尿起的微管病变而导致的小球硬化,是糖尿病(DM)的并发症和要死亡原因之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不仅表现糖升高,而且伴有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由于眼,神经系统症状多属糖尿病的晚期并发症,因此在儿科阶段较少见到。近年来对于DN的病因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认为遗传易感性及高糖(环境因素)是DN发生的启动因素(即病因),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DN的发......
目录

发病原因

近年来对于DN的病因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认为遗传易感性及高糖(环境因素)是DN发生的启动因素(即病因),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DN的发生与发展,当然环境因素还有脂,压等其他因素,只不过高糖要比它们重要得多。

1.遗传易感性: 近来研究发现DN有家聚集现象,在2-DM,有文献报道则更多,无论是在1-DM或2-DM患者,如果先病例并发DN,他的兄弟姐妹患DM后DN的发生率要明显增高,即使糖控制很差,1-DM患者仅有35%最终发展为终末期DN,即使是严格控制糖接近正常(包括DCCT研究)已经证明可明显改善或预防DN,但亦不能完全防止DN的发生与发展,因此前已有线索提示DN具有遗传易感性。

(1)易感模式:前推测DN的易感模式有3种。

要基因效应(major gene effect):指由于某一种要基因多态性(或突变)与糖控制不良之间相互作用而发生DN。

②平均基因效应(moderate gene effects):指由于几种基因多态性(或突变)共同与糖控制不良之间相互作用而发生DN,这几种疾病等位基因独立地发生作用,并且出现相加作用,至于这些等位基因的作用所产生的总体效应,则要看它们在人群的出现频率;如果在人群的出现频率相类似,则它们每个所产生的作用较平均;如果某个基因出现频率较高,这个等位基因则产生要基因效应,而其他几个等位基因则产生微小基因效应。

③多基因效应(polygenic effects)或微小基因效应(minor gene effects):指由于许多基因多态性(或突变)共同与糖控制不良之间相互作用而发生DN,每个等位基因对DN遗传易感性只发挥微小作用。

(2)易感基因:已有许多作者在找DN的易感基因,而且亦发现了几个可能的候选基因,但尚未得出一致得结论,找DN易感基因在1-DM研究的较多,多数研究均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ngiotensinⅡtype-1 receptor,AT1R)的基因多态性(或突变)频率在DN患者要显著高于无并DN的患者,认为它可能发挥要基因效应,至于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GT)基因及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多态性(或突变)与DN的系尚未得出一致得结论,在研究要基因效应及微小基因效应面,传播不平衡实验(transmission disequilibrium test,TDT)较病例对照研究具有很高的特异性,有人利用TDT法来研究AGT及ACE基因多态性(或突变)与DN的系,发现它们与DN有,认为可能发挥微小基因效应,在2-DM,一个大型的Pima印第安人家族研究发现AT1R基因多态性(或突变)频率在DN患者要显著高于无并DN的患者,认为它可能发挥要基因效应;但是在其他人群研究没有发现一致的结果,另外,对AGT,ACE,激肽及房钠尿肽醛糖还原酶等基因多态性(或突变)频率与DN系的研究亦未得出一致的结论,由于2-DM并发DN患者的父母不少已不在人世,因此利用TDT进家族研究较困难,故亦不能确定这些基因是否是发挥微小基因效应。

2.高糖: DN的发生,发展除了与遗传有外,高糖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均显示严格控制糖可显著降低发生DN的危险性,高糖又是如何导致DN,这一点尚未完全阐明,但是许多研究显示,高糖可激活脏许多局部分泌激素(或细胞因子),前的研究发现这些物质与DN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系,当然DN的发生机制还包括液流变异常,红细胞带氧功能障碍,山梨醇旁路亢进等因素,不过这些因素或多或少与脏局部分泌激素(或细胞因子)有

(1)管紧张素系统(renin angiotensin system,RAS):研究发现DM大鼠肾组织中(angiotensinⅡ,ATⅡ)水平明显增高,组织中AT1R表达亦明显增加,而且临床及实验研究均明应用ACE抑制能有效预防DN的发生与发展。

(2)脏局部生长因子:研究发现多种脏局部生长因子均与DN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生长因子及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等,它们可刺激系膜细胞增殖,系膜外基质沉积增加,其中TGF-β1研究较多,有研究显示DM大鼠肾组织中TGF-β1表达明显增加,重要的是应用ACE抑制后又可明显下降,因此,认为其在DN发病中可能起着键性作用。

(3)皮素(endothelin,ET):ET具有强烈的收缩管作用,其中以ET1作用最强,前已知它可刺激系膜细胞增殖,实验研究发现DM大鼠肾组织中ET1及其受体表达均明显增加,而且应用ET1受体拮抗药可防治,DN,另外,体外研究显示TGF-β1可增加小管细胞ET1表达。

(4)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NO具有强烈扩张管作用,它是在NO成酶(NO synthase,NOS)作用下由L-氨酸作供体成的,NOS有2种,结构型NOS及诱导型NOS(inducible NOS,iN-OS),DM大早期组织中iNOS表达及NO含量增加,认为可能与早期的流量增加有,在DM大后期的组织,iNOS表达无明显增加,结构型NOS表达及NO含量均明显下降,有人以L-氨酸治疗DM大可预防DN的发生,而长期应用NOS抑制则可加速DM大小球病变,提示NO可防止DN的发生与发展,上述研究提示,NO可保护DM大后期的小球病变,同时有许多研究显示组织NO与ATⅡ及TGF-β1之间可相互调

发病机制

糖尿肾病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损害,迄今尚未完全阐明,除高糖,激素失衡,流动力紊乱等诸多因素外,脏微管病变是小球基膜结构改变,小球损害,通透性增加而产生蛋白尿因,此外,高危因素包括遗传缺陷,种族影响,是否存在压及糖控制,饮食中蛋白摄取等因素,均与糖尿肾病发生与进展有,至于免疫机制在小球损害中的作用,尚缺乏有力据,本症具有以下病理变化:

1.小球硬化症: 有结硬化和弥漫性硬化两型,前者为典型的Kimmelstiel-Wilson(K-W)损害,约见于半数患者,这种病变出现在小球周边部毛细管襻,对糖尿肾病的诊断具有特异性,后者更多见,但非糖尿肾病所特有。

2.管损害: 表现为动脉硬化,入球和出球小动脉壁均有玻璃样变性,有于非糖尿病的压患者所见。

3.小管-间质损害:包括小管上皮细胞退性变性,小管萎缩,间质水肿纤维化以及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1.糖尿发的糖尿肾病要的表现

蛋白尿水肿压。

2.从糖尿病进展至肾病,一般分为5个阶段

(1)功能改变期早期脏体积增大并有高滤过、高灌注,此期重点是控制糖。

(2)结构变化期患病2~5年时,脏结始改变,剧烈运动后出现蛋白尿

(3)早期肾病糖尿病者患病5~15年时,部分患者会进展成早期肾病蛋白尿加重,功能始减退。

(4)糖尿肾病糖尿病者患病10~30年时,出现大量蛋白尿水肿压,功能恶化。

(5)尿毒症期的终末期阶段(简称ESRD),需透析或移植才能维持生命。

检查

每个糖尿病患者必须做酐清除率及微白蛋白尿测定,的是为了对糖尿肾病做出早期诊断。如出现肾病征,应考虑穿刺活检,以排除其他原因起的小球疾病,避免耽误治疗。

1.尿微白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测定

多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法。正常人在安静休息状态下尿微白蛋白<20µg/分钟(30mg/d)。达到20~200µg/分钟时称为微白蛋白尿,可认为是糖尿肾病的Ⅲ期。也有人认为取晨尿做微白蛋白测定,以每克尿酐为基数,30~300mg/g即为糖尿肾病的Ⅲ期。

2.尿转蛋白测定

正常情况下转蛋白分子量接近白蛋白的分子量,小球滤过膜机械屏障对它们都不起作用。而糖尿肾病早期,滤过膜静电屏障出现病变,尿白蛋白排泄增加,尿转蛋白所带的负电荷少于白蛋白,因而尿转蛋白更容易通过带负电荷的小球滤过膜。因此有者认为尿转蛋白可作为早期糖尿肾病的诊断标准,并且认为此法优于测尿白蛋白。

3.视黄醇结蛋白测定

视黄醇结蛋白是一种低分子蛋白。小球很快滤过游离的视黄醇结蛋白,在小管视黄醇结蛋白被重吸收而分解,因此正常人尿中含量很少,而糖尿肾病患者当尿白蛋白排泄率正常时,尿视黄醇结蛋白排泄就较正常人增多。它被人们认为是小管损害的灵敏指标,能反映早期小管的损害。可作为早期糖尿肾病的诊断指标。

4.其他

常规做B超、电图、X线检查和眼底检查等。

治疗

1.科治疗

(1)饮食治疗糖尿肾病的早期即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对已有水肿功能不全的患儿,限制钠的摄入,应少量的摄入优质蛋白,必要时可适量输氨基酸浆。在胰岛素保下可适当增加碳水化物的摄入以保足够的热量。脂肪宜选用植物油。

(2)降压药物 β-阻滞药、钙拮抗药、转化酶抑制药(如卡托普利等)均可选用。注意噻嗪类利尿对本病治疗的副作用。

(3)胰岛 对于单纯饮食和服降糖药控制不好并已有功能不全的患儿应使用胰岛素。应用胰岛素时需监测糖及时调整量。

(4)抗凝治疗 针对糖尿病人的凝机制,采用抗凝(如肝素)治疗。

2.透析疗法

终末期糖尿肾病患者只能接受透析治疗以提高存活率。

3.移植

但发现本病移植后有泌尿系并症多(输尿管坏死、膀胱漏尿、神经膀胱等)。并且只有极少的病人能得到这种治疗。因此对糖尿肾病本的措施还是控制糖尿病,以防止糖尿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预后

本病预后不良。出现大量蛋白尿者(>3gm/d),多于6年死亡;间断出现蛋白尿者,存活可超过10年;无蛋白尿者不发生功能衰竭。压可加速功能衰竭的进展。

预防

早期控制糖尿病患者的糖,可预防糖尿肾病

积极防治儿童糖尿病是预防本症的本措施。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