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脑病(hypoxie-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是指在围产期窒息而导致的缺氧缺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脑病表现。本症不仅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生命,并且是新生儿期后病残儿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围产期窒息是本症的病因。凡是造成母体和胎儿环和体交换障碍,使氧浓度降低者均可造成窒息。由宫窒息起者占50%,娩出过程中窒息占40%,先天疾病所致......
目录

发病原因

围产期窒息是本症的病因。凡是造成母体和胎儿环和体交换障碍,使氧浓度降低者均可造成窒息。由宫窒息起者占50%,娩出过程中窒息占40%,先天疾病所致者占10%。

母亲因素

妊娠压综征、大出疾病、严重贫血休克等。

胎盘异常

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功能不良或结构异常等。

胎儿因素

发育迟缓、早产儿、过期产、先天畸等。

脐带液阻断

脐带垂、压迫、打结或绕颈等。

分娩过程因素

如滞产、急产、胎位异常,手术或应用麻醉药等。

新生儿疾病

如反复呼吸暂停、RDS、动过缓、重症力衰竭、休克红细胞增多症等。

发病机制

的能量几乎全部由葡萄糖氧化而来。新生儿代谢非常旺盛,耗氧量几乎占到全身耗氧量的一半。糖原很少,葡萄糖及氧全靠环供应,缺氧缺后,在机体各个组织器官中,组织受影响最大,可起如下改变:1. 能量代谢障碍:缺氧时组织酵解作用增加5~10倍,代谢性酸中毒。2. 通气功能障碍:CO2贮留,使PaCO2升高,产生呼吸性酸中毒。3. 由于无氧代谢ATP的产生明显减少,一面能量来源不足,的氧化代谢过程受到损害,大量神经元坏死。另面使钠泵运转障碍,细胞氯化钠增高,起细胞水肿。4. 管缺氧及流减少,,并管通透性增高产生管源性水肿,进一步加重高压。5. 缺氧缺起再灌注损伤、氧自由基增多和钙离子超载,兴奋性氨基酸、各种细胞因子大量释放,诱发一系列复杂的级联反应,造成神经元损伤。

病理改变

该病的病理基础是缺氧缺性损伤。缺氧水肿神经元坏死,缺管梗塞及白质软化。常见病理改变有以下几种类型:

水肿

ATP减少所起的细胞水肿管通透性增加的细胞外水肿管源性两者皆可压迫管加重缺氧缺)。水肿可见前隆起、缝加宽、回扁宽、沟变浅及脑室腔变窄。重者可导致脑疝成,危及生命。

选择性神经元坏死

缺氧性损伤造成大脑小脑皮层神经元坏死,导致回萎缩,纤维增生。此型损伤常见的后遗症为运动障碍、智力缺陷和惊厥,足月儿多见。

基底神经理石样变性

缺氧性后基底和丘受损,神经元大量失、神经质增生,并有鞘过度成,影像上出现大理石样改变,临床上表现锥体外系功能失调,张力障碍、手足徐动与此有

大脑矢状旁区神经元损伤

矢状窦两旁的带状区出现缺梗塞。临床上出现近侧肢体累及为、上肢重于下肢的痉挛性瘫痪,也可有认知障碍和皮质盲。多见于足月儿。

脑室周围白质转化

这种缺性损伤在早产儿多见,病变是位于侧脑室周围的深部白质区出现软化和坏死,软化面积大时可液化成囊,称空洞。临床表现为下肢为的痉挛性瘫痪,可伴有智力低下。

临床表现

(一)多为足月适于胎龄儿、具有明显宫窘迫史或产时窒息史。(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型仅有激惹或嗜睡;重型明显抑制、昏迷。(三)饱满、缝分离、头围增大,有水肿表现。(四)惊厥:多见于中、重型病例,惊厥可为不典型局灶或多灶性,阵挛型和强直性阵挛型。发作次数不等,多在生后24小时发作,24小时以发作者后遗症发病率明显增加。(五)张力增高或减低。(六)原始反射异常:如拥抱反射过分活跃、减弱或消失。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七)重症病例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有呼吸律不齐、呼吸暂停、以及眼球震颤、瞳孔改变等脑干损伤表现。HIE的临床症状以意识状态、张力变化和惊厥最重要,是区脑病严重程度和后遗症的要指标。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是诊断HIE的要依据,同时具备以下4条者可确诊,第4条暂时不能确定者可作为拟诊病例。(一)有明确的可导致胎儿窘迫的异常产科病史,以及严重的胎儿窘迫表现(胎< 100次/min,持续5 min以上;和/或羊水Ⅲ度污染),或者在分娩过程中有明显窒息史;(二)出生时有重度窒息,指Apgar评分1 min≤3分,并延续至5min时仍≤5分,和/或出生时脐动脉pH≤7.00;(三)出生后不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并持续至24 h以上,如意识改变(过度兴奋、嗜睡、昏迷),张力改变(增高或减弱),原始反射异常(吸吮、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重时可有惊厥脑干征(呼吸律改变、瞳孔改变、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和张力增高;(四)排除电解质紊乱、和产伤等原因起的抽搐,以及宫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其他先天性疾病所起的损伤。

疾病分型

据病情不同分轻、中、重三度:

轻度

易激惹、兴奋、震颤、原始反射活跃。

中度

抑制状态、嗜睡或昏迷张力低下,半数病例有惊厥发作、呼吸暂停,原始反射减弱。

重度

昏迷状态、反射消失、张力减弱或消失,出现惊厥且呈持续状态,或为去大脑僵直状态。

鉴别诊断

应排除新生儿期电解质紊乱、和产伤等原因起的抽搐,以及宫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其他先天性疾病所起的损伤。

疾病治疗

总体原则

1. 治疗策略的制定有赖于对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定;2. 应采用多种措施综治疗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某种措施;3. 治疗对象:所有具有损伤高危因素的新生儿;4. 治疗始时间:6h以始,越早越好;5. 疗程:至少72h,视严重程度延长。

亚低温治疗

1. 适用于中度以上损伤患者;2. 缺氧缺后6h始,持续48h以上,重度损伤可延长;3. 选择性头部降温,标温度32~34℃,重度损伤可更低。

支持疗法

维持良好的通气,保良好和稳定的流灌注,维持糖在正常偏高水平,保机体环境的稳定。

对症治疗

要是控制惊厥水肿

恢复期治疗

可使用神经养药物,早期进神经康复治疗和功能训练。

疾病预后

提示不良预后的因素有:①重度HIE;②出现脑干症状:如瞳孔和呼吸律的改变;③惊厥出现早、发作频繁,药物不能控制。④治疗一周后症状仍未好转。⑤电图明显异常,颅B超和CT有Ⅲ-Ⅳ级脑室实质有大面积缺氧缺性改变,后期出现软化囊腔空洞等。⑥并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

疾病预防

该病无特效治疗法,应着力预防胎儿窘迫,并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水平。(一)在分娩过程中要严密监护胎儿率,及早发现宫窘迫,选择最佳式尽快结束分娩。(二)生后窒息的新生儿,应争分夺秒地建立有效呼吸和完善的环功能,尽量减少生后缺氧对细胞的损伤。(三)窒息复苏后的新生儿要密切观察神经症状和监护各项生命体征,一旦发现有异常神经症状意识障碍、肢体张力减弱、以及原始反射不易出,便应考虑本病的诊断,及早给予治疗,以减少存活者中后遗症的发生率。

疾病护理

(一)保足够的养和热卡,不能自吸吮者可饲。(二)恢复期可进肢体按摩、被动操、视听觉训练等康复锻炼。(三)注患儿运动、智能发育,注意有无张力和姿势的异常,早期发现瘫、智力低下等后遗症并进干预。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