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冠状动脉异位起源

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于动脉动脉,源于颈总动脉和无动脉者极为罕见,且常伴有严重心脏。异位起源于动脉最常见的是左冠状动脉,尚有少见的冠状动脉。双侧冠状动脉均起源于动脉,左冠状动脉回旋支起源于动脉和副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双侧冠状动脉者出生后数日即因严重缺缺氧而死亡,极少在临床上得到诊断。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动脉,但其分支分布和径无异常,其发生率在每30万活婴中仅有1例,在先天......
目录

名称

疾病称:冠状动脉异位起源(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所属部位:胸部

就诊科室:胸外科外科

症状体征:心悸|律失常|力衰竭|咳嗽|呼吸异常|消瘦|胸痛|心脏杂音|音异常

概述

冠状动脉异位起源常见的是起源于动脉动脉,起源于颈总动脉和无动脉者极为罕见,且常伴有严重心脏。Brooks于1885年首先报道2例病人。异位起源于动脉最常见的是左冠状动脉,此外尚有少见的冠状动脉起源于动脉,双侧冠状动脉均起源于动脉,左冠状动脉回旋支起源于动脉和副冠状动脉冠状动脉起源于动脉

双侧冠状动脉均起源于动脉者,出生后数日即因严重缺缺氧而死亡,极少在临床上得到诊断。左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于动脉。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动脉,但其分支分布和径无异常,其发生率在每30万活婴中仅有1例,在先天性心脏病中占0.26%。Bland White和GarlaNd等于1933年报道本病的临床表现。

病理

冠状动脉起源于动脉左瓣或后瓣瓣窦上起始部5~6mm处分为前降支和回旋支。左、冠状动脉之间存在侧支环分支,但其数量多寡不一。冠状动脉起源部位和分支情况正常。室肥厚并高度扩大,尖区扩大更为明显。室广泛纤维化,以膜下区最为显著,常有梗塞病灶。纤维化病变区有时呈现局灶性钙化膜下尚呈现不同程度的纤维弹性组织增生。由于乳头广泛纤维化甚或钙化致乳头功能失调。纤维弹性组织增生造成索融和缩短和纤维室和二尖瓣瓣环扩大等原因,常呈现二尖瓣不全。  

病理生理

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于动脉产生的病理生理影响取决于体环与环的压差,以及左、冠状动脉之间侧支环的多寡和范围。在胎儿和新生儿期,左、室压力和氧含量均相等,环阻力与体环阻力亦相近,因此起源于动脉的左冠状动脉可以获得与来自动脉同等的灌注压力和氧供应,对胎儿发育生长不产生任何影响。出生后7~10日环阻力降低,动脉压降至正常。

与此同时动脉液氧饱和度亦降低到70%左右,液红细胞压积也从出生前70~80%,到出生后3个月左右下降到40%左右,血红蛋白含量随之降低,于是异位起源的左冠状动脉不仅灌注压力下降到2.7~6.7KPa(20~50mmHg),而且灌注液的氧含量也显著减少,致左冠状动脉区的氧供不足,室发生肥厚病变者,膜下区由于缺缺氧,呈现广泛纤维化。

出生后婴儿能否存活取决于左、冠状动脉之间侧支环的发育情况。侧支环充分发育则婴儿得以生存;侧支发育不充分则必将梗塞而死亡。侧支环过度丰富则起源于动脉冠状动脉运送流,侧支环进入左冠状动脉动脉,产生左至右分流,力衰竭和冠状管窃征,约80~90%的病人于出生后1年死于力衰竭或梗塞,仅少数病人由于左、冠状动脉之间侧支环丰富,且大部分包括面和大部分室间隔室侧壁的供来自冠状动脉,则可能生存入成年期。

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于动脉,最为多见。

临床表现

病婴出生1个月可无异常表现,出生后2~3个月即可始呈现缺氧,喂奶或哭吵时诱发气急烦躁不安,苍白或发绀,大汗淋漓,乏力,率增快,咳嗽喘鸣等可能由于绞痛和力衰竭而产生的症状。左、冠状动脉侧支环非常丰富的少数病例,则可延迟到20岁左右呈现绞痛和慢性力衰竭的症状,这些病例前区常可听到连续性杂音,二尖瓣不全也较严重。

体格检查:生长发育较差,瘦小,体重不增,呼吸增快,浊音界扩大,率增速,有肿大,颈静充盈、野罗音等力衰竭征象,尖区可听到二尖瓣不全产生的收缩期杂音冠状动脉侧支环丰富者,前区可听到柔和的连续性杂音。

辅助检查

一、胸部X线检查:显示影显著增大,左缘饱满隆起,钝,向外下突起至左腋部,并向后遮盖柱,管充,但搏动较弱。

二、电图检查:常呈现前外壁梗塞征象,L1和AVL导联呈现Qr型和T波倒置,V5V6呈现深的Q波,常伴有T波倒置,左侧前区导联显示ST段抬高,且常有室肥厚征象。

三、右导管检查:冠状动脉侧支环丰富的病例由于来自动脉冠状动脉侧支环进入左冠状动脉再流入动脉,于是动脉液含氧量增高,在动脉水平可显示左至右分流,动脉压力亦可增高。

四、超声动图检查:显示室扩大,收缩力明显减弱。切面超声动图和超声冲多普勒检查可显示左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于动脉

五、清酶测定可查到酸磷酸激酶、乳酸氢酶和谷草转氨酶升高。

放射性核素显像:用201TI作显像可显示心脏前外病损区不显影。

六、选择性心脏管造影检查:心血管造影检查是确诊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可靠法。动脉造影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仅有冠状动脉一支起源于动脉冠状动脉显著增粗,造影逆向充盈左冠状动脉,再回流入动脉。选择性室造影常显示室腔扩大,室收缩力显著减弱和室前壁运动功能减退。选择性室造影尚有助于诊断二尖瓣不全。有的病例于动脉注入造影时,左冠状动脉可能显影。

鉴别诊断

此病在小儿发病时多表现为力衰竭,需与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相鉴,同时还要与原发性扩张型肌病冠状动脉川崎病前区连续性杂音等鉴

一、膜弹力纤维增生症

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ndocardialfibroelastosis;EFE)又硬化症,其病因尚未明了。为小儿原发性肌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又称原发性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先天性心脏病如动脉缩窄、动脉瓣狭窄、动脉锁等并发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称继发性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其临床意义决定于原发的心脏。临床表现以力衰竭为,常在呼吸道感染之后发生。

1.一般症状症状的轻重缓急,发为三型:

⑴暴发型:起病急骤,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呕吐拒食发绀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动过速。部有在性喘鸣音或干性罗音,肝脏肿大,还可见了浮肿,均系力衰竭的体征。少数患儿呈现源性休克,可见烦躁、面色灰白、四肢湿冷及搏加速而微弱等症状。此型病儿的年龄多在6个月以,可致猝死

⑵急性型:起病也较快,但力衰竭的发展不如暴发型者急剧,常并发肺炎,伴有发热部出现湿性罗音。有些患儿因附壁栓的落而发生栓塞等。多数死于力衰竭,少数治疗可获缓解。

⑶慢性型:发病稍缓慢,年龄多在6个月以上。症状如急性型,但进展缓慢,有些患儿的生长发育受影响。治疗可获缓解,活至成人期,也可因反复发作力衰竭而死亡。

二、原发性扩张型肌病

本型的特征为左或历室或双侧室扩大,并伴有肥厚。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力衰竭。室性或房性律失常多见。病情呈进性加重,死亡可发生于疾病的任何阶段。各年龄均可发病,但以中年居多。起病多缓慢,最初检查时发现心脏扩大,功能代偿而无自觉不适。过一段时间后症状逐步出现,这一时期有时可达10年以上。症状力衰竭为,其中以气急和浮肿为最常见。最初在劳动或劳累后气急,以后在轻度活动或休息时也有气急,或有夜间阵发性气急

由于量低,患者常感乏力。体检见率加速,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可有性搏动,浊音界向左扩大,常可听得第三音或第四音,率快时呈奔马律。由于腔扩大,可有相对性二尖瓣或三尖瓣不全所致的收缩期吹样杂音,此种杂音在功能改善后减轻。压多数正常,但晚期病例压降低,压小,出现力衰竭时舒张压可轻度升高。交替的出现提示衰竭。搏常较弱。

力衰竭时二基底部可有罗音。衰竭时肝脏肿大,水肿的出现从下肢始,胸水腹水在晚期患者中不少见。各种律失常都可出现,为首见或要的表现,并有多种律失常并存在而构成比较复杂的律,可以反复发生,有时甚顽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室颤动、窦房阻滞或暂停可导致阿-斯综征,成为致死原因之一。此外,尚可有等处的栓塞。

三、川崎病

本病是一种急性系统性管炎,就是管壁的炎症,并可发展到管扩张(动脉),要影响冠状动脉(供应心脏管)。然而并非所有患儿均会发展为动脉。大多数病人表现为急性症状而无并发症。

本病始表现为不可解释的高热,至少持续5天,患儿常常非常烦躁发热可以同时伴有或随后发生球结膜炎(眼睛充),不伴有脓或分泌物患儿皮疹表现可以多种多样,如麻疹猩红热样皮疹,荨麻疹,丘疹等。皮疹要分布在躯干和四肢,也常常发生在肛门会阴区。口腔改变表现为色亮红,皲裂头充,常称为“杨梅”和手足可以受累,表现为手掌及足底充肿胀。这些表现后(大概第二至三周)接着出现手指和脚端特征性脱皮

约有一半以上的病人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通常为单独的一个淋巴结,直径至少1.5cm。

有时,其他症状关节痛和/或关节肿胀腹痛腹泻烦躁头痛等也可见到心脏受累是川崎病最严重的表现,因为有可能导致长期的并发症。可以发现心脏杂音、律失常或超声动检查异常。心脏的各层均可有一定程度的炎症反应,即心包炎(包绕心脏的膜的炎症)、炎(的炎症)和瓣膜受累。然而,本病的要特征是冠状动脉成。

治疗措施

冠状动脉结扎

左胸前外第4肋间切,在神经心包,即可显示扩大的左冠状动脉。在靠近动脉处解剖游离左冠状动脉,先用无创伤管钳阻流数分钟,观察电图改变情况及左冠状动脉是否仍保持较高的压力。如电图无改变,冠状动脉压力亦不降低,则可用丝线双重结扎。左冠状动脉结扎术操作简便,但仅适用于侧支环丰富,左至右分流量较大的病例,结扎术后左至右分流及冠状环窃现象均消失,供得到改善,力衰竭改善以至消失,影缩小,生长发育正常,体重增加。婴儿病例结扎术的死亡率可高达50%,2岁以上病例手术死亡率显著降低。

锁骨动脉-左冠状动脉

这种手术可在体外环下进,但亦可不应用体外环。不应用体外环者左胸前外第4肋间切进胸,解剖游离左冠状动脉部和左锁骨动脉,在胸腔结扎切断左锁骨动脉及其椎动脉分支,将左锁骨动脉近段向下翻转,结扎冠状动脉部后,用近段锁骨动脉切端与左冠状动脉作端侧术。

在体外环下施手术则前胸正中切,纵向锯胸骨,切心包放置单导管动脉插入给导管。建立体外环后,游离左冠状动脉,将其连同邻近的动脉壁自动脉切离,动脉予以缝或用织缝补。结扎切断左锁骨动脉,将其近段向下翻转与左冠状动脉切端作对端术,术后疗效良好。部分病例心血管造影检查可长期保持通畅。但锁骨动脉长度不足者则不能施术,术后张力太大,或锁骨动脉均易不通畅,影响治疗效果,因而临床上未能得到推广应用。

动脉-左冠状动脉联接术

通过外科手术将异位起源的左冠状动脉联接于动脉,建立正常的冠状动脉源,使冠状动脉供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近年来随着体外环技术的发展已日益得到推广应用。这类手术有下列数种法,大多需在体外环结中等度低温或深低温和心脏冷停搏液等保护措施下进操作。

(1)异位起源左冠状动脉移植入动脉术:胸骨正中切,建立体外环后,游离动脉。在靠近动脉瓣上横向切动脉前壁,显冠状动脉,将左冠状动脉连同周围一部分动脉壁一起切下,然后横向切断动脉,游离左冠状动脉近段,在动脉部切一小窗,将游离的左冠状动脉及其四周动脉壁与动脉部小切作端侧术,再直接缝动脉切端。这种手术设计理,符正常生理要求,治疗效果良好;但如左冠状动脉长度不足,移位植入动脉后张力过大,则需改用其他手术法。

(2)用大隐静动脉-左冠状动脉傍路移植术:1966年Cooley,1973年El Said,1974年Neches,1980年Arciniegas等先后应用一段倒转的自体或同种大隐静锁骨动脉或绦纶人造管联接于动脉与左冠状动脉切端之间。供作移植术的管一端与动脉作端侧术,另一端与左冠状动脉作端侧或对端术。采用端侧术者则在靠近动脉壁处游离左冠状动脉起始部,用缝线双重结扎,再纵向切冠状动脉总干,大隐静越过动脉总干前与左冠状动脉端侧术。

采用对端术者,则从动脉将左冠状动脉连同其四周的动脉壁切下,缝动脉壁切。再游离近段左冠状动脉大隐静作对端术。对端术的操作技术较之端侧术难度较小。施端侧术可以不用体外环。由于婴幼儿病例的冠状动脉大隐静均较细小,且管壁薄弱,术后较易发生梗阻性病变或管腔扩大等并发症,长期通畅率及治疗效果尚有待随访观察。

(3)动脉通道术:这种手术进入临床应用仅有十多年的历史,其优点是无需解剖游离左冠状动脉和对细小的冠状动脉操作难度较大的切术,特适用于左冠状动脉位于动脉左侧壁,因而长度较短的病例。

并发症

本病死亡率较高(据报导,该病第一年的死亡率为90%),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动脉时更易导致儿童梗塞,病人常常表现为急性、严重性的力衰竭。

力衰竭又称“衰竭”,是指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液供应。往往由各种疾病收缩能力减弱,从而使心脏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力衰竭分为衰竭和衰竭。衰竭要表现为疲倦乏力,呼吸困难,初起为劳力性呼吸困难,终而演变为休息时呼吸困难,只能端坐呼吸

阵发性呼吸困难衰竭的典型表现,多于熟睡之中发作,有胸闷气急咳嗽、哮鸣,特严重的可演变为急性水肿而表现剧烈的气喘端坐呼吸、极度焦虑和咳吐含沫的粘液(典型为红色沫样)、紫绀部郁血症状。衰竭要表现为下肢水肿颈静怒张,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尿少,夜尿,饮水与排尿分离现象等。

要体征是湿性罗音或全湿性罗音,动脉瓣第二音亢进,奔马律与交替肿大,颈回流阳性,X线检查以室或房增大为。实验室检查则衰竭有时间延长,飘浮导管测定动脉毛细管楔嵌压增高;衰竭有时间延长、静压明显增高。

预防

  本病为一种先天性疾病,故无有效的预防措施。自然预后较恶劣,大多数于生后2个月死亡,侧支发育丰富的病例,虽可生存入成年期,但往往因室缺性病变逐渐加重而死于慢性力衰竭或发生猝死。因此一旦诊断明确,积极施手术治疗是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的唯一有效措施。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罗平蓟

下一篇 肛门闭锁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