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

由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EPEC)起的肠道传染病。EPEC是早在20世纪40年代认识的一组致腹泻大肠埃希杆菌,50年代到60年代为流婴幼儿腹泻要病原,临床上称之为“消化不良”。1983年全国腹泻验交流座谈会决定,将EPEC起之腹泻,一律称之为EPEC肠炎,而不称作“消化不良”。(一)发病原因EPEC态,生化与......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EPEC态,生化与普通大肠埃希杆菌相同,两者之鉴要依靠清型之不同,EPEC有13个常见清型,0111最多,占总病例数之40%~50%。

(二)发病机

EPEC比较肯定的致病性是它们对肠道表面具有黏附能力,病原菌进入小肠,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上段生长繁殖,紧密黏附于肠上皮细胞表面,或嵌入肠上皮细胞表面的凹陷中,使黏膜呈特征性损伤,局部微绒毛萎缩,肠功能紊乱,甚至导致肠黏膜坏死,溃疡,出现腹泻,此外,EPEC尚可产生非洲绿猴细胞毒素(VT),起肠上皮细胞向肠腔分泌液体,全身脏器均可出现非特异性充水肿,以中枢神经系统较明显。

症状

1.潜伏期 一般为2~5天。

2.症状和体征 起病一般较慢,也可急性起病,有饮食不调,添加食不当等诱因,轻症不发热症状腹泻,大便每天3~5次,呈黄色样带奶瓣,量多,病情继续发展则出现发热呕吐食欲缺乏腹胀中毒麻痹,在出现麻痹腹泻加重,可出现黏液便,成人患者常急性起病,有脐周隐痛,腹鸣,偶有里急后重,表现为“痢疾样”。

检查

周围象正常或白细胞稍高,大便镜检可见少数红,白细胞,偶可见满视野,有大量脂肪球。

诊断

依据大便培养大肠埃希杆菌阳性及清型鉴定阳性尚不能确诊,必须同时有临床表现及流支持才能诊断为本病。

鉴别

需要与其鉴的疾病有痢疾,沙门菌肠炎空肠肠炎,病毒性肠炎和幼儿急疹等。

并发症

有重度等渗性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钾,低钙,肺炎功能障碍,血症等。

治疗

西医治疗法     

1.饮食疗法 基本同轮状病毒肠炎。人乳中的IgA 可阻止需要的细菌如大肠埃希杆菌的生长,故人乳喂养是防治婴幼儿大肠埃希杆菌肠炎的有效措施。   

2.抗菌治疗 轻型病例可不用抗菌药物。通过调整肠道正常菌群而自愈。对重症婴儿及有血症者,仍需抗菌治疗。据临床观察,以服多黏菌素B 及多黏菌素E效果较好,但药源较困难。临床上常首选诺氟沙星、司氟沙星(司帕沙星)或小檗碱,另加甲氧苄啶(TMP),亦可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疗程均为5 天。

中医治疗法   

山莨菪碱足叁里穴位可减少便次。蛋白酶、胰酶、鞣酸蛋白、中药肥儿等,均可促进大便性状好转并增加消化功能。对于重症及养不良患儿,可少量多次输白蛋白(白蛋白),以改善全身状况。

预后

成人预后较好,婴儿死亡率较高,要死于脱水、酸中毒

预后

成人预后较好,婴儿死亡率较高,要死于脱水、酸中毒养不良、肺炎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