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着色性干皮病

着色性干皮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皮肤病,发病率约1:25万,特征是UV照射后DNA损伤不能修复。患者对日光高度敏感,有畏光现象。光暴部位皮肤萎缩、大量的雀斑样色素加深斑,继而出现新生物,可有多系统累及,许多患者可伴有眼球、神经系统等病变。着色性干皮病(XP)是第一个与DNA损伤修复缺陷有的人类疾病,可累及各种族人群。患者细胞存在UV照射后DNA损伤修复功能缺陷,患者的皮肤部位缺乏核酸切酶......
目录

病因

着色性干皮病(XP)是第一个与DNA损伤修复缺陷有的人类疾病,可累及各种族人群。患者细胞存在UV照射后DNA损伤修复功能缺陷,患者的皮肤部位缺乏核酸切酶,不能修复被紫外线损伤的皮肤的DNA,因此在日光照射后皮肤容易被紫外线损伤,先是出现皮肤炎症,继而可发生皮肤癌。患者发生皮肤癌的可能性几乎是100%。XP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具有遗传异质性。在某些家族中,显示性联遗传。研究表明,本病存在8种不同类型和1种变异型,虽然各型的致病基因不同,但编码的蛋白都参与DNA的切除修复。8种不同类型XPA、XPB、XPC、XPD、XPE、XPF、XPG、XPH和1中变异型XP-V的致病基因分是XPA,ERCC3(XPB),XPC,ERCC2(XPD),DDB2(XPE),ERCC4(XPF),ERCC5(XPG),ERCC1,andPOLH(XP-V)基因。

临床表现

两性发病相当,父母常为近亲结婚。出生时皮肤正常,一般在出生后6个月至3岁发病。但大多数患者在20岁前进入肿期。初期的皮损发生在曝光部位,光敏感最为常见,日晒部位发生水疱、大量雀斑、伴有色素减退和萎缩、皮肤干毛细管扩张、瘢痕成和日光角化病。雀斑淡至暗棕色,针头至1厘米大小,可互相融成不规则的色素沉着斑,其间逐渐夹杂有毛细管扩张及小。常见状角化,可自消退或恶变。并可出现眼部损害和神经系统改变等。本病常在10岁前死亡,2/3患者于20岁前死亡。鳞癌及黑素广泛转移是死亡原因之一。

检查

早期病理变化为非特异性,可有角化过度,马尔匹基层变薄伴某些皮突萎缩和伸长相互交叉。中期表皮部分区域表现萎缩,间以棘层肥厚。表皮细胞核排列紊乱,有些区表皮呈不典型性生长而使其组织像有如日光性角化病。到晚期肿期可见各种肿组织改变。

鉴别诊断

发病较晚者应与着色性干皮病样综征相鉴。后者要到30-40岁才发病,表皮DNA修复复制过程正常,但紫外线照后DNA成较差。早期或轻症皮损应与雀斑相鉴,还应与Rothmund-Thomson综征、Petuz-Jeher综征及科凯恩综征相鉴

治疗

1.避免日晒,不宜室外工作。

2.遮光如25%二氧化钛霜和5%PABA液。

3.肿及早切除。

4.芳香维A酸,服可有效地减少皮肤肿成。

5.T4切核酸酶V能够特异识环丁烷嘧啶二聚体,可用于着色性干皮病的酶替代治疗。

预后

部分病人可发生皮肤癌变。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自身敏感性皮炎

下一篇 膀胱外翻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