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有头疽

有头(carbuncle),病症。指生长肤间,以局部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脓头,红肿热痛,易向深部及周围扩,脓头亦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为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需注意与中医。是发生于肤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其病由于发生的部位不同而各异,如发生于正中者;生于后部者;生于鬓角者称鬓;生于膻中部位者称膻中;生于部正中者称、......
目录

疾病概述

是发生于肤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其病由于发生的部位不同而各异,如发生于正中者;生于后部者;生于鬓角者称鬓;生于膻中部位者称膻中;生于部正中者称发背;生于部两旁者称搭手;生于部者叫;生于大腿外者。相当于现代医所称的,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之发于体表而有粟米样疮头者,故。即现代医外科感染之。该病发无定处。由于所发部位之不同,或态之各异,而有许许多多之命。例如:发背搭手后发,如:蜂窝发、蜂窝、莲蓬发等等。有头之发病,多因外感湿火毒,或过食高粱厚味,使湿热火毒蕴,造成脏积热,凝滞,卫不和,肤而发。临所见有虚实之分。其初起见局部红肿热痛束高肿,疮头有如粟米一只或多只不等,疼痛剧烈,甚则伴有全身热,烦躁便秘溲赤,见洪数,舌红苔黄者,此为有头实证。该之治疗,宜清热解毒疏风,可活命饮,或用黄连解毒汤等;外用金黄贴。溃后腐肉不去者,外九黄,或五五。若疮面较大,腐肉难者,亦可手术剥切除。若腐肉已除,疮面红活者,可用,或红膏。在辨证上,若疮之始发,平塌,基漫肿,色晦暗,不甚疼痛,成脓多较迟缓,溃后脓汁清稀,纳呆,面色无华,数而无力舌绛或淡者则属虚证。其治疗宜温阳补益、调和。若偏于阴虚者,可竹叶黄芪汤之类;若两虚者,则可选托里消毒之类。外用药可参实证之法处理。同时,可考虑加用桑柴法以助其阳。若治疗失控或处治失时或误治,往往造成内陷之并发。参见陷条。

病症体征

1.多见于成人,尤以老年体胖或消渴病患者为多。

2.好发于项部。

3.患部有多个相邻毛囊和皮脂腺呈大红肿、灼热疼痛,有多个脓头及性分泌物,溃后状如蜂窝。

4.常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诊断要点

好发于皮肤较厚及坚韧之处,但以项后()、部()最为多见。 初起患部红肿,上有粟粒状脓头,痒痛并作,肿块渐向周围扩大,脓头亦相应增多。溃脓时疮头渐渐腐烂,似蜂窝,范围常在9-12厘米之间,甚可大逾30厘米。伴有发热渴等全身症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均增高。 本病需与及发相鉴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结块范围多为6~9厘米,发病迅速,易脓,易溃,易敛。发也初起无头,红肿明显,边缘不清,后皮肤湿烂,色黑腐溃,范围较有头大,好发于肉丰厚之处。

辨证分析

本病多由感受风温湿热之毒,以致失常,毒凝聚皮肉而成;或由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或房室不,劳伤精气,以致水亏损,火邪炽盛;或平时恣食膏粱厚味,以致运化失常,湿热火毒生,加之外感风温湿热,凝聚表,导致卫不和,瘀滞,经络阻隔而成。本病具有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状脓头,继则红肿热痛,易向深部及周围扩,脓头相继增多,溃后状如蜂窝,脓液难以畅泄,结块范围常在9一12厘米之间,甚可达30厘米,症状严重者,可内陷的特点。

若毒虽盛而正不虚,正相搏,反应较剧,初、中期局部及全身症状均较明显。脓溃畅泄,腐肉落,则病情停止发展,收较易,此属实证;中年人多见。若脏腑先自蕴毒,或有消渴病,加之外来毒,正虚而毒盛,正气难以化毒,则疮肿难脓难溃难敛,甚则内陷,兼见神昏谵语息急促等严重症状,此属虚证;多见于老年及体虚之人,或有消渴病患者。本病治疗以清热利湿,和托毒为原则。

辨证论治

热毒炽盛型

见】 初期患部起一肿块,上有粟粒状脓头,随即焮肿高大,脓头相继增多,皮色潮红,疼痛日增,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苔薄黄,滑数。中期疮面逐渐腐烂,如蜂窝,脓出黄稠,壮热恶寒渴,溲赤便秘苔黄腻弦数。溃后脓液畅泄,腐肉落,全身症状随之减轻或消失。继则脓尽生,疮平复。

【治法】 清热利湿,和托毒。

方药

(1)活命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当归9克,赤芍9克,丹参9克,金银9克,连翘12克,地丁30克,陈皮6克,象贝母9克,穿山甲6克,皂角刺9克,生甘草6克。水服,每日1

热者,加荆芥9克、防风9克。便秘者,加生大黄9克(后下)、实9克。溲赤者,加草薜12克、泽泻9克、车前子12克(包煎)。溃脓者,加黄连3克、黄芩9克、生栀子9克。

(2)收期一般不需服药,如有亏虚者宜调补八珍汤(薛己《正体类要》)加减。

党参9克,黄芪9克,当归9克,白芍9克,茯苓9克,白术9克,陈皮6克,谷芽12克,炙甘草3克。水服,每日1

中成药

(1)连翘败毒,每次6克,每日2次,温水送服。

(2)水牛角解毒,每次1(2.1克),每日2次,温水送服。

单方热毒 唐汉钧验

当归12克,赤芍9克,丹参12克,地丁30克,金银9克,连翘9克,黄芩12克,生黄芪15克,穿山甲12克,皂角刺12克。水服,每日l

阴虚炽型

见】 初起患部肿块上有粟粒状脓头,疮平塌,皮色暗滞,微热,压痛轻微,不易酿脓。全身症状不明显,或仅见发热口干,溲赤便干。舌红无苔,细数。疮面腐烂较慢,溃后脓水稀少,或带水,不易腐,新肉生长缓慢,疮面红亮如鲜牛肉,愈较迟。

【治法】 滋阴,和解毒。

方药

1.竹叶黄芪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大生地黄12克,麦冬9克,金石斛9克,生黄芪12克,当归9克,竹叶6克,生石膏18克(打碎),黄连3克,地丁30克,金银12克,皂角刺9克,生甘草3克。水服,每日1

消渴病者,可兼服生子肉每日9克。切薄洗净,置沸水中烫后即食;玉米须30~60克,汤代。便于者,加瓜蒌仁15克(打碎)、桃仁12克。

2.中成药

(1)醒消,每次3~6克,7岁以上儿童减半,3—7岁服l/3量,每日l。2次,温水送服。用于初期。

(2)知柏地黄,蜜每次9克,水蜜每次6克,每日2次,温水送服。

3.单方 阴虚(唐汉钧验)

:生地黄15克,麦冬12克,白芍12克,天花粉12克,玄参9克,黄芪18克,皂角刺12克,穿山甲12克。水服,每日1

两虚型

见】 初起局部微肿,隐约可见粟粒状脓头,疮面平塌,皮肤微热,压痛不甚,肿势缓慢,成脓亦迟,伴有低热,精神不振,面色苍白淡苔薄白,略数而无力。中期疮面逐渐作腐,出脓不畅。后期脓水稀薄似水,腐肉难,新肉生长缓慢,疮面难敛。

【治法】 扶正补虚,托毒透脓。

方药

1. 托里消毒(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党参9克,生黄芪9克,白术9克,当归9克,白芍9克,桔梗3克,皂角刺9克,茯苓9克,金银12克,生甘草3克。水服,每日1

后期宜双补,兼调八珍汤(薛己《正体类要》)加味。处参照一般溃后期。

2.中成药

(1)西黄,每次3克,每日2次,温水送服。不宜久服。

(2)八珍,每次18克,每日2次,温水送服。

3.单方 正虚(唐汉钧验)

党参12克,白术9克,茯苓12克,生甘草3克,当归12克,生地黄15克,川芎9克,赤芍9克,金银9克,连翘9克,黄芩9克,黄连6克,皂角刺12克,穿山甲12克。水服,每日l。适用于虚证

外治法

1.初期 热毒炽盛阴虚,用金黄水蜜调制外虚证冲和膏回阳龙膏外贴,每日换药1次。

2.中期 脓成在患部作“十”或“井”流术。或掺七三八二,脓少时改掺九一,外药物与初期同。

3.后期 脓尽生,用撒布其上,加盖红膏或拔毒膏。若创有空腔,皮肤与新肉一时不能粘者,可用垫棉法;如无效时,则应手术扩创。

4.若两虚,疮不起,可配灯照法或桑柴法。

(1)灯照法(吴谦等《医宗金鉴》):用朱砂6克、雄黄6克、血竭6克、没药6克、麝香1.2克,诸药共研为细末。每次用药末0.9克,以丝棉纸滚药末搓拈,长23厘米,麻油浸透,用时点燃烟熏患处。每日2—3次。

(2)桑柴法(吴谦等《医宗金鉴》):取新桑树劈条,各长30厘米,大如指粗,将桑柴条的一头点燃后吹灭,以阴火向患处烤,尽再换,仍依前法。每次用3-4条,每日2—3次。

其他疗法

1.饮食疗蟾蜍水蛇粥:蟾蜍2-4只,去皮及脏、头、爪,洗净后切成小块;水蛇l-2条,去皮及脏,放入水中熟,拆肉去。大米适量与蟾蜍肉、熟蛇肉同成粥,调味服食。

其余参照“一般”饮食疗法。

2.预防调护

药应紧贴患部,掺药宜撒布均匀。 疮皮肤保持常清洁,可用2%.10%黄柏溶液或生理盐水洗涤拭净,以免并发湿疹丹毒。疮切忌挤压,以免毒。 高热时应卧床休息,多饮水。 忌食腥、辛辣等刺激发物及甜腻食物。两虚患者可适当增加养食品,如鸡、瘦肉等类。 有消渴病者应积极治疗,控制糖。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