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黄水疮

黄水疮,又称滴脓疮、天疱疮,是一种发于皮肤、有传染性的化脓性皮肤病。《外科正宗黄水疮》云:黄水疮于头面项忽生黄,破流脂水,顷刻沿,多生痛痒。其特点是面、四肢等暴部位出现脓疱、脓痂:多发于夏秋季,好发于儿童,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易在托儿所,幼儿园或家中传播流。相当于西医的脓疱疮。夏秋季黄水疮,候炎热,湿热暑湿热海客于肤。以至气机不畅、汗液疏泄障碍,湿热壅遏,熏蒸肤......
目录

病因

黄水疮多因夏秋季暑湿毒侵袭人体,客于气机不畅,疏泄障碍,熏蒸皮肤所致。

症状

黄水疮好发于夏秋季,多发生于暴部位如面、周、孔周围及四肢等,多继发于痱子湿疹等。皮损始为在性红斑或丘疹,很快变为水疱,米粒至黄豆大小迅速化脓混浊,周围绕以炎性红晕脓疱始时丰满紧张,数小时或1-2日后脓液混浊下沉,呈半月状,此时,疱壁薄而松弛,易于破裂,出糜烂面。干黄色痂皮。

饮食

多吃水果,少吃油腻的食物。

预防

平时注意进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及免疫力。

治疗

治以清热解毒健脾化湿(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询问医生)

(一)

:头发灰9克,枯矾6克,冰片1.5克。

用法:三药分研极细末,混装瓶备用。将疮面用温盐水或温水洗净,再用适量香油将药调成糊状,涂于疮面上,不用包扎,每日2~3次。

(二)

黄柏白芷各3克,文蛤雄黄枯矾各6克,冰片轻粉各3克。

用法:上药除冰片外,先研为极细粉末,后入冰片,稍研即可。每日1次,用麻油患处,至愈为度。

(三)

:石青,由陈石灰(缎)60克,青黛6克组成。

用法:将二药放入乳钵中研细。先将患儿头发剃去,用5%盐水洗净,然后拭干头皮,再用菜子油调石青搽患处,每日2~3次,以愈为止,7日为1疗程。

(四)

:笋壳(新竹箨)。

用法:烧存性,研细末,以麻油调涂患部,调涂前要先将患部洗净。

(五)

蚕豆种皮(豆子的壳)。

用法:焦,研粉,用麻油调涂,每日2次。

(六)

小蓟

用法:捣烂,涂在疮上,干了就换,一直到好了为止。

(七)

:盐吴茱萸5克,海螵蛸4克,川黄连3克,硼酸粉3克,枯矾2克,硫黄1.5克,冰片0.5克。

用法:上药研成极细末,用芝麻油蓖麻油调成稠糊状。先剃光局部毛发,以松节油或煤油洗去局部污垢,再以75%局部消毒,将此药膏直接于病变处约2厘米厚,外盖料并以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轻症2~3日换药1次。

适用于小儿黄水疮毛囊炎

(八)

细辛100克,五倍子200克,冰片2.5克。

用法:前二药共研极细末,加入冰片研匀,贮瓶备用。先用苦参汁洗净患处,将药末满疮面(不用盖),每日换药1次,待黄水已净、瘙痒消失即停止换药,痂皮自落。

检查

皮疹,皮肤涂,显微镜检查,皮肤真菌镜检,皮肤斑贴实验,皮肤病的物理检查,涂,尿常规,常规,便常规。

诊断鉴别

诊断

据临床表现进诊断。

诊断

本病有时要与水痘相鉴水痘亦好于儿童,但水痘多发于冬春季,一般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皮疹以绿豆大至黄豆大的发亮水疱为,常能同时见到丘疹、水疱、结痂等各个时期的皮疹。皮疹呈向性分布(首先在躯干发生,渐向头面部和四肢)。

并发症

自觉有不同程度瘙痒.一般无全身症状,但皮损广泛而严重者,可有发热畏寒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可并发淋巴结炎、肾炎血症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