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结节性脂膜炎

脂膜炎又称Weber-Christian病或回归热性结性非化脓性脂膜炎,以反复发作的皮下脂肪层炎性结或斑块伴发热等全身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年女性,儿童病例较少,但不容忽视。一、发病原因病因尚不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1.与脂肪代谢障碍 有报道显示本病与脂肪过程中某些酶的异常有,例如清脂酶有轻度增加或在皮损中可测出具活性的胰酶和脂酶。2.与变态反应......
目录

病理病因

一、发病原因

病因尚不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

1.与脂肪代谢障碍 有报道显示本病与脂肪过程中某些酶的异常有,例如清脂酶有轻度增加或在皮损中可测出具活性的胰酶和脂酶。

2.与变态反应有 可由多种抗原刺激起,如细菌感染、食物、药物(如卤素化物、磺胺、奎宁和锑)等。

3.伴发于自身免疫病 本病可与红斑狼疮硬皮病炎或性多动脉炎等疾病同时存在。

二、发病机

有人认为成人病例与腺炎、腺肿密切相胰酶释放至环中,起远外脂肪组织的溶解、坏死,病损可测得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也有脂膜炎与结缔组织病并存的报道,部分可能系LE的一种异

据病损演变,在病理变化上可分3期:

1.急性炎症期 脂肪细胞变性,由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以及组织细胞浸润。

2.巨噬细胞期 浸润以组织细胞为,也有少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3.纤维化期 沫细胞减少,被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代替,最后纤维化。

症状体征

1.皮肤损害

于下、上、面部分批出现直径1~2cm,呈皮肤色或略红色皮下结部分可融成斑块状。多数为对称性分布,儿童以面部好发,播性皮下疼痛性结为特点,结或斑块数量可多可少,质地坚实扪之稍活动或与皮肤粘连,可有轻度压痛。数周后皮损渐软化吸收皮下脂肪萎缩成盘状,皮肤凹陷,少数结可破溃,有黄色棕色油状液体流出。

2.全身症状

每当一批新皮损出现时,即有周身表现,如发热,不适,肿大,消瘦纳呆关节疼痛等。部分病例除皮下结外,尚可累及器官。如部浸润、脂肪变性、骨髓受累,细胞减少,渗出性浆膜炎。膜脂肪病变癫痫精神神经症状肠系膜网膜腹膜后脂肪受累,出现上疼痛和消化道症状等。

检查

1.常规检查

沉增快、贫血和白细胞计数减少、嗜酸细胞相对增多。伴腺疾病者,急性期尿淀粉酶升高,清脂酶升高。此外,尚有免疫球蛋白升高,清补体降低,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

2.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有助于确诊。早期皮损,脂肪组织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伴局灶性脂肪坏死。中期有组织细胞浸润,有成和继发性管炎症性变化。后期由小间隔的成纤维细胞增生,原,替代残留脂肪组织,最后完全纤维化。

3.应做X线胸、B超、电图和CT检查。

诊断

不明原因发热伴皮肤病变;皮下结为浸润性,分批出现,消退后出现凹陷和色素沉着要考虑本病。但明确诊断一定要有组织病理依据。前认为,复发性发热脂膜炎不是一独立疾病,而是一种非特异皮下脂肪组织的炎症反应,可以是多种疾病的皮肤表现。因此,临床上发现脂膜炎,应作细致的检查和随访,以免误诊。

鉴别

骨髓受累应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部浸润时应与部炎性病变鉴

1、再生障碍性贫血:通常指原发性骨髓功能衰竭综征,病因不明。免疫抑制治疗对其有效,要表现为骨髓功能低下、细胞减少和贫血、出、感染。据患者的病情、象、骨髓象及预后,可分为重型(SAA)和非重型(NSAA)。

2、 部炎性病:一般指胸部x线或ct扫描时发现的或类病灶。但对于其大小的界定文献上常有不同。 因而出现不同的称。在多数影像文献上把直径<1cm的或类病灶称结影;而把>1cm的病灶称为或球阴影;而在结影中又把<5mm的病灶又称为粟粒影或小结;把>5mm的病灶又称为大结

疾病治疗

1、治疗

本病无特效治疗法,以对症处理和支持疗法为,可酌情使用激素和吲哚美辛(消炎痛)、昆明山海棠等以缓解症状。亦有人试用磺胺吡啶(sulfapyridine)或氨苯砜(dapsone),对儿童患者则应慎用。

本病呈慢性过,皮损成批出现,长短不一的急性发热期后,可自然消退。但间隔数周或数月后可能复发。

本病征呈慢性过,皮损通常呈成批出现,长短不一的急性发热期后,可自然消退,但间隔数周或数月后可能复发。

2、预后

特异性局限性脂膜炎,整个病程6~12个月,最后痊愈。

每隔数周或数月反复发作,多数发作时有发热脏广泛受累者可因环衰竭、出血症功能衰竭而死亡。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