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结节性脂膜炎
病理病因
一、发病原因
1.与脂肪代谢障碍有关 有报道显示本病与脂肪过程中某些酶的异常有关,例如血清脂酶有轻度增加或在皮损中可测出具活性的胰酶和脂酶。
2.与变态反应有关 可由多种抗原刺激引起,如细菌感染、食物、药物(如卤素化合物、磺胺、奎宁和锑剂)等。
3.伴发于自身免疫病 本病可与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或结节性多动脉炎等疾病同时存在。
二、发病机制
有人认为成人病例与胰腺炎、胰腺肿瘤密切相关,胰酶释放至循环中,引起远外脂肪组织的溶解、坏死,病损内可测得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也有脂膜炎与结缔组织病并存的报道,部分可能系LE的一种异形。
1.急性炎症期 脂肪细胞变性,由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以及组织细胞浸润。
症状体征
1.皮肤损害
于下腰股臀、上臂、腹、面部分批出现直径1~2cm,呈皮肤色或略红色的皮下结节部分可融合成斑块状。多数为对称性分布,儿童以面部好发,播散性皮下疼痛性结节为特点,结节或斑块数量可多可少,质地坚实扪之稍活动或与皮肤粘连,可有轻度压痛。数周后皮损渐软化吸收皮下脂肪萎缩形成盘状,皮肤凹陷,少数结节可破溃,有黄色或棕色油状液体流出。
2.全身症状
每当一批新皮损出现时,即有周身表现,如发热,不适,肝脾肿大,消瘦、纳呆,关节疼痛等。部分病例除皮下结节外,尚可累及内脏器官。如肺部浸润、肝脂肪变性、骨髓受累,全血细胞减少,渗出性浆膜炎。脑膜脂肪病变引起癫痫及精神神经症状,肠系膜大网膜和腹膜后脂肪受累,出现上腹疼痛和消化道症状等。
检查
1.常规检查
血沉增快、贫血和白细胞计数减少、嗜酸细胞相对增多。伴胰腺疾病者,急性期血、尿淀粉酶升高,血清脂酶升高。此外,尚有免疫球蛋白升高,血清补体降低,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
2.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有助于确诊。早期皮损,脂肪组织内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伴局灶性脂肪坏死。中期有组织细胞浸润,有肉芽肿形成和继发性血管炎症性变化。后期由小叶间隔的成纤维细胞增生,形成胶原,替代残留脂肪组织,最后完全纤维化。
诊断
不明原因发热伴皮肤结节病变;皮下结节为浸润性,分批出现,消退后出现凹陷和色素沉着要考虑本病。但明确诊断一定要有组织病理学依据。目前认为,复发性发热性结节性脂膜炎不是一独立疾病,而是一种非特异皮下脂肪组织的炎症反应,可以是多种疾病的皮肤表现。因此,临床上发现结节性脂膜炎,应作细致的检查和随访,以免误诊。
鉴别
骨髓受累应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鉴别;肺部浸润时应与肺部炎性病变鉴别。
1、再生障碍性贫血:通常指原发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病因不明。免疫抑制治疗对其有效,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根据患者的病情、血象、骨髓象及预后,可分为重型(SAA)和非重型(NSAA)。
2、 肺部炎性病:一般指胸部x线片或ct扫描时发现的圆形或类圆形病灶。但对于其大小的界定文献上常有不同。 因而出现不同的名称。在多数影像学文献上把直径<1cm的圆形或类圆形病灶称结节影;而把>1cm的病灶称为圆形或球形阴影;而在结节影中又把<5mm的病灶又称为粟粒影或小结节;把>5mm的病灶又称为大结节。
疾病治疗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小儿高免疫球蛋白E综合征
下一篇 落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