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丘疹性肢皮炎综合征
病理病因
病因
发病机制
只有通过消化道,皮肤黏膜的原发病感染才发生本病,输血或注射感染时则不患病,用免疫荧光检测皮疹发现皮疹处小血管壁上有抗原过剩的HBsAg-Ab复合物一过性沉积,此可能对皮疹的形成起一定的作用,现认为本病是以皮疹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乙型肝炎。
症状
发病年龄自6个月至15岁,但主要发生于2~6岁的儿童,患儿可无任何前驱症状,但常先有腹泻或上呼吸道感染的表现,皮疹比较对称地起于四肢远端伸侧,3~4天内迅速扩展到面,臂等处,但躯干少见,不侵犯口腔黏膜,无自觉症状,基本损害为暗红或葡萄酒样红色扁平丘疹,边界清楚,孤立散在而不融合,下肢损害可以发展为紫斑样,在肘,膝和手,足背处因易受机械性刺激而呈同型反应,出现线状排列,单个皮疹的大小随年龄而异,一般年龄越大皮疹越大,直径可达5~10mm,年龄大者皮疹直径为1~2mm,但在同一患儿,皮疹大小较一致,皮损一般经3~4周后逐渐消退,留有暂时性褐色色素和糠皮样鳞屑。
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以腋窝,腹股沟处明显,可持续2~3个月,淋巴结无疼痛,一般在发疹同时或发疹后1~2周发生肝炎,表现为肝大,肝功能异常,但无压痛或自觉症状,95%以上为无黄疸型肝炎,只有5%病例,年龄在6岁以上者,多在皮疹出现后3周出现黄疸,患者可有轻度发热,但全身情况良好。
并发症
一般在发疹同时或发疹后1~2周发生肝炎。
检查
ALT和AST增高,血胆红素正常,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减少,单核细胞可以增多,血清蛋白电泳于急性期α2及β球蛋白增加,后期丙种球蛋白增加,用血清学及PCR方法检测乙肝病毒抗原可获阳性结果。
组织病理:表皮有轻度或中度棘层肥厚和过度角化,真皮上部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其周围有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淋巴结内有弥漫的网织细胞增生,皮疹电镜检查可见真皮上部的小血管内皮细胞的原浆内有直径为20 nm的微细管状集合块,淋巴结和肝脏电镜均能发现乙肝病毒抗原结构。
诊断鉴别
治疗
护理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落花生枝叶
下一篇 小儿高免疫球蛋白E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