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外源性光感性皮炎

外源性光感性皮炎是由于光感物质进入机体的途径不同,在一定波长的光线照射下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可分为光接触性皮炎和光线性药疹两种。光感物质通过局部或系统用药等途径进入机体后,在一定波长的光线照射下,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称为外源性光感性皮炎。在临床上可分为光接触性皮炎和光线性药疹两种,其中又各分为光毒性和光变态反应性皮炎两型。本病的病因是某些光感物质直接接触皮肤或通过服、注射等途径进入皮肤,由于......
目录

概述

光感物质通过局部或系统用药等途径进入机体后,在一定波长的光线照射下,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称为外源性光感性皮炎。在临床上可分为光接触性皮炎和光线性药疹两种,其中又各分为光毒性和光变态反应性皮炎两型。

病因

本病的病因是某些光感物质直接接触皮肤或通过服、注射等途径进入皮肤,由于这些物质含有特殊的吸收光辐射的分子或色基,在接受日光照射后出现了异常的生物效应,导致疾病的发生。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常见的光感物质有:

1.化妆品

如香料(佛手香油、柠檬油、檀香油)、不纯净的凡士林等。

2.染料

依沙吖啶亚甲蓝、伊红等。

3.工业品

如沥青。

4.香豆素类

如8-甲氧基脂素、三甲基脂素、白芷素等。

5.药物

磺胺药及其衍生物,服降糖药(磺胺丁脲、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抗菌药(四环素族、灰黄霉素、萘啶酸)、吩噻嗪药(氯丙嗪异丙嗪)、利尿药(克尿噻、氢氯噻嗪、呋塞米)、抗组胺药(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吡那敏等)、水杨酸盐类(阿司匹林水杨酸钠)、抗肿药、避孕药、草药等。

6.动植物

泥螺、竹虱,植物如灰菜、紫云英、小白菜、苋菜荠菜菠菜马齿、莴苣、猪毛菜等。

临床表现

1.光接触性皮炎

是在接触致病的光感物质后,局部皮肤日光曝晒所起的炎症反应。临床上可分为:

(1)光毒性接触性皮炎是在接触光感物质和日光照射的局部皮肤呈光毒性反应。局部皮肤出现日晒伤样损害,自觉烧灼感和疼痛。常见于沥青或焦油工人或使用了含某种香料的各种香水、化妆品、肥皂和清洁者。

(2)光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始在接触光感物质和日晒的皮肤上发生延迟型丘疹湿疹样损害,即类似非光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但之后可在未被照射的部位也出现皮疹,呈光变态反应的表现。

2.光线性药疹

是因用致病的光感性药品,同时皮肤遭受日晒后起的炎症损害。影响皮损发生的因素很多,如与药品的性质、浓度、量、皮肤吸收光线的程度、曝晒时间、角质层的厚薄、黑素存在的多少和体质等均有。临床上分为:

(1)光毒性药疹是人们因患某种疾病应用过某些足量的光感性药品,同时皮肤遭受强烈日晒后,体药品吸收一定波长紫外线,即药品成为光能的受体,从而起光毒反应。其临床表现有红肿、固定疹、团、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水疱、紫癜、扁平苔藓样皮疹、甲黑斑、色素沉着等。严重者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头晕恶心呕吐、乏力等。常起光毒性药疹的药品有磺胺、四环素族、利尿脂素等。

(2)光变态反应性药疹通常在日晒后24小时甚至数天发作,恢复比光毒性药物反应要慢。皮损要发生于暴部位,也可累及非暴部位。表现为湿疹样皮疹、紫癜、色素沉着、管炎、剥皮炎等,严重者可出现头昏、乏力、发热精神萎靡,甚至过敏休克等全身症状。即使停用致敏药物有时也会持续很长时间。临床常见的起光变态反应性药疹的药品有磺胺、抗生素氯丙嗪等。

诊断

本病的诊断依据是:

①既往有接触光感物质、应用光感性药物的病史;

②皮疹局限在曝光部位;

③避免接触光感物质或停用可疑光感性药物后能够痊愈;

④光斑贴试验阳性。

在诊断时需考虑是光毒性还是光变应性药物反应,前者日晒后迅速发病,皮疹境界清楚,以红斑、水肿,消退也较快,伴烧灼及刺痛感;后者发病较迟,皮疹可延及非暴部位,以丘疹、渗出等湿疹化表现为,消退较慢,自我感觉以瘙痒为

外源性光感性皮炎应与下列疾病鉴

1、性日光疹:无光感物质接触史病程长,常复发,皮疹以夏季显著,致病光谱要是UVB,光斑试验阴性,紫外线红斑反应试验常出现异常反应,部分病人有光感家族史抗疟药氯喹有效。

2、红细胞生成性原卟琳病:幼儿多见是先天性卟琳代谢异常所致,卟琳量增加中荧光红细胞检查,光溶血试验,中卟琳定量等可以区

3、药疹:仅有用与光感无的药物史,最初皮疹的部位不一定在曝晒处,与光线照射无

4、湿疹:与服药和光线照射无,皮疹好发部位不一定在出部位。

5、接触性皮炎:有明显接触刺激物品史,并与光线照射和用药都无

检查

光斑试验是一种诊断外感性光感性皮炎和检查致敏物质的法,现介绍临床上最实用的S.Epstein的法。

将疑为光致敏的物质配成2份,分放置于未日光的部两侧, 48h后除去一处试验物质,不暴于光线下作为接触反应的试验,然后将另一处暴于UVA(320nm)下,再过48h将照射部位与预先已被遮盖的部位相比较。

试验结果如两处均呈阳性反应,则为接触过敏反应;如两处均呈阴性反应,则为非接触过敏和非光接触过敏;如只有照射部位阳性,则为光接触过敏;如照射处比未照射处显示更强的阳性,则为接触性和光接触性皮炎兼有。

并发症

本病的发生与使用某些药物有,由于本病可伴有瘙痒,且皮肤完整性被破坏,故可因患者抓挠诱发皮肤细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通常继发于体质低下,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以及有灰指甲真菌感染的患者,如并发细菌感染可有发热、皮肤肿胀、破溃及脓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现。严重病例可导致脓毒血症,故应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治疗

避免接触可疑致病的光感物质,包括可能起交叉过敏的物品,用可疑药物;避免强烈日晒,高度敏感者要避免日光灯照射甚至反射的光线;外出时使用宽谱防光;多食用富含生物黄酮素的蔬菜和水果。

轻者服抗组胺药及维生素B、维生素C,严重者泼尼松。本病抗疟药治疗无效。局部用药以对症处理为,类似于皮炎湿疹。急性期无渗液皮损可以炉甘石外搽,有渗液时可用1:20酸铝溶液或3%硼酸溶液冷湿,可配使用氧化锌油。皮损干后及慢性期可用糖皮质激素,每天2次外搽。

预防

首先应不接触致病的光感物质和可起交叉过敏的物品,对有的药物应用,其次应防强烈日晒,要避免照射日光灯甚至反射的光线,高度光敏者尤应注意,二羟基丙酮,萘醌洗外用,2~3 次/d,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