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脱疽

脱疽中医。是以初起肢冷麻木,后期坏死落,黑腐溃烂,疮久不愈为要表现的管疾病。好发于青壮年男子,或老年人。我国北较南多见。本病相当于西医塞性管炎和动脉粥样硬化塞症。本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常在冷季加重,治愈后又可复发。是以初起肢冷麻木,后期坏死落,黑腐溃烂,疮久不愈为要表现的管疾病。好发于青壮年男子,或老年人。据本病临床表现及特点,与西医病......
目录

名词解释

是以初起肢冷麻木,后期坏死落,黑腐溃烂,疮久不愈为要表现的管疾病。好发于青壮年男子,或老年人。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据本病临床表现及特点,与西医病塞性管炎和动脉粥样硬化塞症基本相同。

病因

本病病因要有四面:一为寒湿,二为血脉瘀阻,三位湿热毒盛,四为两虚。若寒湿,阳不能外达于四末,则麻木酸胀,触之发凉;若湿热入侵,湿热蕴结,则患肢剧痛;若病郁久化热,热毒伤阴阴虚失养,则皮肤干毫毛落。若病久不愈,两虚,肢体失养,则疮面久治不愈,肉色不鲜。

病机

因先天不足,正气虚弱,寒湿侵袭,瘀阻不畅,甚或痹阻不通所致。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患者多为20~40岁男性。塞性动脉硬化症多发于老人。

2、多发于下肢一侧或两侧,患者可有受冷冻、潮湿、长期多量吸烟、外伤等病史。

3、初起指冷痛,小腿酸麻胀痛,走多时加重,休息时减轻,间歇性跛,趺阳脉减弱,小腿可有游走性炎。继之疼痛加重呈持续性,肢端皮肤发凉,下垂时暗红、青紫、皮肤干毫毛落,甲变增厚,肉萎缩,趺阳脉消失。进而发生于性坏死,肢端红肿热痛,全身发热

1、脱疽血痹

脱疽20~40岁男性,后期坏死落,黑腐溃烂,疮久不愈。血痹多见青年女性,好发于双手并对称,由于冷或情绪激动可使手指突然变冷,皮色苍白、紫钳,诱因去后可恢复常态,搏正常。

2、脱疽消渴并发坏

消渴并发坏多为湿性坏,范围较大,蔓延迅速,有尿糖阳性,空糖增高,多饮、多食、多尿等。

检查

诊断本病还可依据查超声多普勒、流图、甲皱微环、动脉造影,X线胸糖等检查可帮助诊断,并可了解塞部位及程度。

辩证论治

要点

本病应以热、虚实来辩。面色暗淡无华,喜暖怕冷,患肢沉重。酸痛、麻木,小腿有抽搐,以致跛或停止走,休息后疼痛逐渐消失,应考虑为寒湿,以寒证;患肢皮肤暗红而肿,趺阳脉消失,患熟红枣,渐变紫黑,破溃腐烂,疼痛异常,伴发热口干便秘,尿黄赤,应考虑为热毒,以热

治疗原则

寒湿,宜温阳通湿;若瘀阻,宜活化瘀,通止痛;若热毒,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若两虚,宜补

治分类

1、 寒湿

:面色暗淡无华,喜暖怕冷,患肢沉重。酸痛、麻木,小腿有抽搐,以致跛或停止走,休息后疼痛逐渐消失,趺阳脉减弱消失,局部皮肤苍白,触之凉,淡苔白腻,沉细。

治法:温阳通湿

代表阳和汤独活寄生汤加减。

常用药:熟地、肉桂、研粉、麻黄鹿角白芥子、姜炭、生甘草

2、瘀阻

:患肢黯红或青紫,下垂则甚,抬高则见苍白,足毳毛落,皮肤肉萎缩,甲变厚,趺阳脉消失,静止痛,尤以夜间为甚,舌红或紫暗,苔白薄,沉细而涩。

治法:活化瘀,通止痛。

代表桃红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熟地、当归白芍川芎

3、热毒

:患肢皮肤暗红而肿,趺阳脉消失,患熟红枣,渐变紫黑,破溃腐烂,疼痛异常,伴发热口干便秘,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洪数或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代表四妙勇安汤顾步汤加减。

常用药:金银玄参当归甘草

4、虚证

:病久体衰,面容憔悴,情倦怠,心悸气短,患肢肉萎缩,皮肤干屑,患肢坏死组织落后疮面久不愈,肉黯红或淡红不鲜,舌质淡,沉细弱。

治法:补

代表人参汤、十全补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当归黄芪白术茯苓肉桂、熟地、五味子远志陈皮、杭芍、甘草

其他疗法

外治法:

1、贴疗法:未溃时选用冲和膏,红灵油膏外,或用毛披树100g,水,温浸患肢,1~2次/日。已溃者外红膏。

2、手术治疗:溃疡坏死组织者,待炎症消退后可采用手术法清除坏死组织,对于治无效的肢、,必要时可采用低位肢、(指)术。

3、体针疗法:上肢取谷、池;下肢取足三里、海、解溪为,昆仑、太溪、委中为配,强刺激,留针10~15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5日。

转归预后

本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常在冷季加重,治愈后又可复发。

预防调护

1、止吸烟,少食辛辣博及醇之品。

2、冬季户外工作时,注意保暖,鞋袜宜宽大舒适,每天用温水泡洗双足。

3、避免外伤

4、患侧肢体运动炼,可促进患肢侧支环。法是,患者仰卧,抬高下肢20~30分钟,然后两足下垂床沿4~5分钟,同时两足及足向下、上、、外等向运动10次,再将下肢平放4~5分钟,每日运动3次。坏感染时用。 

文献摘要

《灵枢·》:“发于足,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苔藓样结核疹

下一篇 蜡瓣花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