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蝼蛄

蝼蛄 蝼蛄(拉丁:Gryllotalpa),俗叫土狗、地狗、拉拉蛄等,为蝼蛄蝼蛄属动物。中国记载蝼蛄有6种,其中分布最广泛,为害最严重的有华北蝼蛄和东蝼蛄2种。华北蝼蛄成虫体长39-66mm,黄褐色。前胸褐色,中央有1心脏暗红色斑点。部近黑褐色,黄褐色。东蝼蛄成虫体长30-35mm,灰褐色。触角丝状,黄褐色。复眼红褐色。前胸从上面看呈卵形部近纺锤......
目录

外形特征

体长淡黄褐色或暗褐色,全身密被短小软毛。雌虫体长约3厘米余,雄虫略小。头锥杉,前尖后钝,头的大部分被前胸盖住。触角丝状,长度可达前胸的后缘,第1膨大,第2以下较细。复眼,1对,卵形黄褐色;复眼侧的后有较明显的单眼3个。器发达,咀嚼式。前胸坚硬膨大,呈卵形中央有1条下陷的纵沟,长约5毫米。翅2对,前翅革质,较短,黄褐色,仅达部中央,略呈三角;后翅大,膜质透明,淡黄色,翅网状,静止时蜷缩折叠如尾状,超出部。足3对,前足特发达,基大,,腿强大而略扁,胫扁阔而坚硬,尖端有锐利的扁齿4枚,上面2个齿较大,且可活动,因而掘足,适于挖掘洞隧道之用。后足腿大,在胫缘有3~4个能活动的刺,部纺锤面棕褐色面色较淡,呈黄褐色,末端2面两侧有弯向的刚毛,最末上生尾毛2,伸出体外。

身体呈黑褐色,上面长着层又短又有丝光的毛 ,体长约1.5~2英(4~5cm)。它短短的前腿长着铲的脚爪,适于快速挖掘。蝼蛄的翅膀短而坚硬,能长

成虫体长30~35mm,灰褐色部色较浅,全身密布细毛。头,触角丝状。前胸,中间具一明显的暗红色长心脏凹陷斑。前翅灰褐色,较短,仅达部中部。后翅扇形,较长,超过部末端。末具1对尾须。前足为掘足,后足胫侧有4个于华北蝼蛄。卵初产时长2.8mm,孵化前4mm,,初产乳白色,后变黄褐色,孵化前暗紫色。若虫共8~9龄,末龄若虫体长25mm,体与成虫相近。

华北蝼蛄成虫 身体比较肥大,雌虫体长45~66毫米,头宽9毫米,雄虫体长39~45毫米,头宽5.5毫米。体黄褐色,全身密布黄褐色细毛;前胸中央有1凹陷不明显的暗红心脏斑;前翅黄褐色,长14~16毫米,覆盖部不到一半,后翅长30~35毫米,纵卷成筒附于前翅之下;黑褐色,有7条褐色横线;足黄褐色,前足发达,中后足细小,后足胫缘有1~2个或消失。 卵 。初产时黄白色,较小,长1.6~1.8毫米,宽1.3~1.4毫米,孵化前膨大为长2.4~3.0毫米,宽1.5~1.7毫米。色变为黄褐色,孵化前呈暗灰色。若虫 共13个龄期,初龄若虫头小,部肥大,动迟缓,全身乳白色,渐变土黄色,以后每蜕1次皮,色随之加深,5龄以后,与成虫体色、体相似。初孵若虫体长3.56毫米,末龄若虫体长41.2毫米,体长增加10余倍。

华北蝼蛄体型比东蝼蛄大,体长36~55mm,黄褐色,前胸心形凹陷不明显,后足胫侧仅1个或消失。卵:,孵化前呈深灰色。若虫:共13龄,态与成虫相似,翅尚未发育完全,仅有翅。5~6龄后体色与成虫相似。

蝼蛄:成虫体型较华北缕蛤小约30一35 mm(雌大雄小),灰褐色,全身生有细毛,头暗褐色,前翅灰褐色长约12mm覆盖部达一半;后翅长25-28 mm,超过部末端。前足为掘足,后足胫侧有3一4个刺。

非洲蝼蛄

成虫:非洲蝼蛄的成虫,身体比较细瘦短小,体长30-35毫米,前胸阔6-8毫米。体色较深,呈灰褐色.色也较其它部位浅.全身同样密生细毛.头,触角丝状.从面看,前胸呈卵,中央的暗红色长心脏斑凹陷明显,长4-5毫米.前翅灰褐色,长12毫米左右,覆盖部达一半.前足也特化为掘足,但比华北蝼蛄小.前足腿侧外缘缺刻不明显.后足胫侧有棘3-4个.部末端近纺锤

卵:同样呈,但较大,初产下时长2.0-2.4毫米,宽1.4 -1.6毫米;孵化前长3.0-3.2毫米,宽1.8- 2.0毫米(1967年我们在甘肃省县挖到过长3.3毫米,宽2.2毫米的非洲蝼蛄卵).卵色较深,初产下时为黄白色有光泽,以后变为黄褐色,孵化前呈暗紫色.

若虫:初孵化出来时,同样是头胸特细,部很肥大,动迟缓;全身乳白色部淡红色.多半天以后,从部到胸、头、足逐渐变成浅灰褐色,二、三龄以后,接近成虫色.初龄若虫体长斗毫米左右,末龄若虫体长24-28毫米。

物种分类

蝼蛄 Burmeister, 1838

单刺蝼蛄 Saussure, 1874

金秀蝼蛄 You & Li, 1990

河南蝼蛄 Cai & Niu, 1998

武当蝼蛄 Liet al., 2007

马边蝼蛄 Maet al., 2008

周氏蝼蛄 Ma & Zhang, 2010

蝼蛄 Ma & Zhang, 2011

蝼蛄 Ma & Zhang, 2011

齿蝼蛄 Yang 1995

台湾蝼蛄 Shiraki 1930

种属介绍

蝼蛄,俗耕狗、拉拉蛄、扒扒狗、土狗崽(西南地区)、蠹蚍(度比仔),拉拉蛄、地拉蛄(东北),田小狗(江浙),土地狗儿(苏中一带),亦称为剪绺仔(“扒手”的闽南语),在四川被称为土狗子。为地下昆虫,体小型至大型,其中以短蝼蛄Gryllotalpa breviabdominisMa & Zhang, 2011体型最小(体长<2厘米),以单刺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Saussure, 1874体型最大(体长>4厘米);分类上隶属于蝼蛄科Gryllotalpidae。此类昆虫身体梭,前足为特殊的掘足,雌性缺产卵器,雄性外生殖结构简单,雌雄可通过翅(雄性覆翅具发声结构)。全世界蝼蛄科现生种类含2亚科6属110种,另有1化石亚科,含5化石属5化石种,中国仅有蝼蛄亚科Gryllotalpinae蝼蛄Gryllotalpa种类的分布,包含11种(含台湾分布2种,Gryllotalpa dentistYang 1995和Gryllotalpa formosanaShiraki 1930)。

种群分布

蝼蛄在中国绝大部分都有分布, 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 东蝼蛄(G.or ientalis Burmeister),还有台湾蝼蛄(G.formosana shiraki)和普通蝼蛄(G.gryllotalpa linnaeus)。华北蝼蛄又称 单刺蝼蛄要分布在中国北各地;东蝼蛄,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南危害较重;台湾蝼蛄发生于台湾广东、广西;普通蝼蛄仅分布在新疆。菜田发生的蝼蛄要有华北蝼蛄和东蝼蛄

生活习性

生长

地区2年发生1代,在南1年1代,以成虫或若虫在地下越冬。清明后上升到地表活动,在洞起一小虚土堆。5月上旬~6月中旬是蝼蛄最活跃的时期,也是第一次危害的高峰期,6月下旬至8月下旬,天炎热,转入地下活动,6~7月为产卵盛期。9月份温下降,再次上升到地表,成第二次危害高峰,10月中旬以后,陆续钻入深层土中越冬。蝼蛄昼伏夜出,以夜间9~11时活动最盛,特温高、湿度大、闷热的夜晚,大量出土活动。早春或晚秋因候凉爽,仅在表土层活动,不到地面上,在炎热的中午常潜至深土层。蝼蛄具趋光性,并对香甜物质,如半熟的谷子、香的豆饼、麦麸以及马粪等有机肥,具有强烈趋性。成、幼虫均喜松软潮湿壤土壤土,20cm表土层含水量20%以上最适宜,小于15%时活动减弱。当温在12.5~19.8℃,20cm土温为15.2~19.9℃时,对蝼蛄最适宜,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则潜入深层土中。

通常在夜间向光亮处。常见的美国蝼蛄以昆虫的幼虫和蚯蚓为食,同时也会损坏草、土豆、芜箐(turnips)和生。有种西印度蝼蛄,对甘蔗具有特殊的破坏力。蝼蛄在地产卵, 蝼蛄的卵松成群。

华北蝼蛄3年发生1代,多与东蝼蛄混杂发。华北地区成虫6月上中旬始产卵,当年秋季以8~9龄若虫越冬;第二年4月上中旬越冬若虫始活动,当年可蜕皮3~4次,以12~13龄若虫越冬;第三年春季越冬高龄若虫始活动,8~9月蜕最后1次皮后以成虫越冬;第四年春天越冬成虫始活动,于6月上中旬产卵,至此完成1个世代。成虫具一定趋光性,白天多潜伏于土壤深处,晚上到地面危害,喜食幼嫩部位,危害盛期多在播种期和幼苗期。

蝼蛄一年1代,北两年1代,以成虫或若虫在冻土层以下越冬。第二年春上升到地面危害,4~5月是春季危害盛期,在保护地2~3月即可活动危害。9~10月危害秋菜。初孵若虫群集,逐渐分,有趋光性、趋化性、趋粪性、喜湿性。

繁殖

蝼蛄为 不完全变态,完成一世代需要三年左右。以成虫或较大的若虫在土越冬,第二年4、5月始活动,并危害玉米和其他作物的幼苗。若虫逐渐长大变为成虫,继续危害玉米。越冬成虫从6月中旬始产卵。7月初孵化,初孵化、幼虫有聚集性,3龄分危害,到秋季达8~9龄,深入土中越冬。第二年春越冬若虫恢复活动继续危害,到秋季达12~13龄后入土越冬。第三年春有活动危害。夏季若虫发育为成虫,成虫越冬。

繁养方式

建池:规模化饲养先建砖灰结构的饲养池。长3~4米,宽2米,深2米。下部填1米厚的壤土,稍加压实。再填20厘米厚的湿润疏松含农家肥或含腐殖质的土,表面撒一层发酵的牛粪或马粪、碎麦秆、谷糠作为蝼蛄活动和保护层,再松地放一层长麦秸,玉米芯、稻草等。遮荫和保温,池纱笼罩盖。

投种:蝼蛄有较强的趋光性,可在每年的4~5月及9~10月,用电灯、黑光灯、马幻‘在天黑后,于村舍附近的野外诱捕成虫。诱捕到的成虫剔除肢体残缺、瘦小、有病、严重磨损的个体加工成商品,选留优质个体留种。将两种蝼蛄分于不同池饲养,每池投放虫量每平米10对。

喂养管理:蝼蛄的青饲料有麦苗、谷苗、玉米、高梁、嫩、瓜果皮其它等,饲料有熟晒干的谷 粒、香的豆饼、生饼渣、麦麸等。在傍晚投喂,以投的料能吃完为好。青饲料每天投喂,饲料2~3天投一次.勤投、少投,防上霉烂。料加工成块状可避免和减少霉烂,制作法及配如下:禾本科青苗干粉5000克、麦麸(香)500克、干酵母50克、豆饼粉(香)1000克、清水1500毫升。将上述饲料搅拌成稠糊状,压成薄饼切成小块,晒干保存。喂时压碎成米粒大小,投入池中,同时配喂青饲料。蝼蛄饲养池中如温太高可遮荫或在池周围泼水降温,过于干旱则可在池中泼一些水,增加湿度。冬季可在池边搭障,池秸秆保温。

采收加工:人工饲养的蝼蛄,东蝼蛄每年采收一次,华北蝼蛄隔年采收,一次成虫。每年春季将池20厘米深腐殖土用大孔筛拣出成虫并除去杂物,留一部分优质虫作种虫,发现土里虫粪较多,结块或有寄生虫螨等,应更换层土。将收到的成虫去头、翅及足,清除脏,洗净,在烧的水中烫死,晒干或干。食用的可直接用鲜虫炸、,加工成味食品。

动物危害

致病原理

蝼蛄为多食性害虫,喜食各种蔬菜,对蔬菜苗床和移栽后的菜苗危害尤为严重。蝼蛄成虫和若虫在土中咬食刚播下的种子和幼,或将幼苗部咬断,使幼苗枯死,受害的部呈乱麻状。蝼蛄在地下活动,将表土穿成许多隧道,使幼苗部透土壤分离,造成幼苗因失水干枯致死,缺苗断垄,严重的甚至毁种,使蔬菜大幅度减产。

防治

拌种

可用50%辛硫磷,或40%乐果乳油,或50%对硫磷乳油,种子量的0.1%一0.2%用药并与种子重量10%一20%的水对匀,均匀地喷拌在种子上,闷种4一12min再播种。

毒土、毒饵毒杀法

每667mZ用上述拌种药250一300mL,对水稀释1000倍左右,拌细土25一30kg制成毒土,或用辛硫磷颗粒拌土,每隔数米挖一坑,坑放入毒土再覆盖好。也可用好的谷子、麦鼓、谷糠等,制成毒饵,于苗期撒施田间进诱杀,并要及时清理死虫。

物理防治

可用鲜马粪进诱捕,然后人工消灭,可保护天敌。或灯光诱杀。缕蛤有趋光性,有条件的地可设黑光灯诱杀成虫。

农业防治:深翻土壤耕细作造成不利蝼蛄生存的环境,减轻危害;夏收后,及时翻地,破坏蝼蛄的产卵场所;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料,不施用未腐熟的肥料;在蝼蛄危害期,追施碳酸氢铵等化肥,出的氨蝼蛄有一定驱避作用;秋收后,进大水灌地,使向深层迁移的蝼蛄,被迫向上迁移,在结冻前深翻,把翻上地表的害虫冻死;实轮作,改良盐碱地(注:盐碱地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可能会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有条件的地区实水旱轮作,可消灭大量蝼蛄、减轻危害。

灯光诱杀:蝼蛄发生危害期,在田边或村庄利用黑光灯、白炽灯诱杀成虫,以减少田间虫密度。

人工捕杀:结田间操作,对新拱起的蝼蛄隧道,采用人工挖洞捕杀虫、卵。

防治:

种子处理 播种前,用50%辛硫磷乳油,种子重量0.1%~0.2%拌种,堆闷12~24小时后播种。

②毒饵诱杀 常用的是敌百虫毒饵,先将麦麸、豆饼、秕谷、棉籽饼或玉米碎粒等 香,饵料重量0.5%~1%的比例加入90%晶体敌百虫制成毒饵:先将90%晶体敌百虫用少量温水溶解,倒入饵料中拌匀,再据饵料干湿程度加适量水,拌至用手一攥稍出水即成。每667平米施毒饵1.5~2.5千克,于傍晚时撒在已出苗的菜地或苗床的表土上,或随播种、移栽定植时撒于播种沟或定植。制成的毒饵限当日撒施。

土壤处理、灌溉药液 当菜田蝼蛄发生危害严重时,每667平米用3%辛硫磷颗粒1.5~2千克,对细土15~30千克混匀撒于地表,在耕耙或栽植前沟施毒土。若苗床受害严重时,用80%敌敌畏乳油30倍液灌洞灭虫。

主要价值

中药性质功能

性味咸,。入膀胱。功能利水通便。可用于治疗水肿石淋、小便不利、瘰疬、臃肿恶疮等。

药用

【性状】干的虫体,多已碎断而少完整。完整者长约3厘米,头胸部呈棕色,杂有黑棕色;复眼黑色而有光泽;翅膜质,多碎落,足亦多折损不全,皱缩,浅黄色,有的呈黑棕色。疏生短绒毛,或无毛,质软,易碎。有特异的腥臭。以身干、完整、无杂质及泥土者为佳。

【化成份】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有13种,其中丙氨酸、组氨酸、缬氨酸含量较高。睾丸中的游离氨基酸有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脯氨酸、丝氨酸、氨酸、缬氨酸,其中以脯氨酸浓度为最高,天门冬氨酸、丝氨酸、氨酸为最低。尿中的氨基酸胱氨酸、赖氨酸、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以及未详的氨基酸等;此等氨酸,亦为血淋巴所有。精囊中未找到氨酸和赖氨酸。

【药理作用】蝼蛄粉混悬液灌,专家尚不能实其利尿作用。蝼蛄长期喂饲,对家兔与小白并未见中毒现象。

临床应用:

周岁不(《 本草汇言》)治妇人无病,周岁不蝼蛄2个捣烂绵帛裹,塞阴户,1日即通。蝼蛄通淋,为 君药。

胞衣不出(《 外台秘要》)治胞衣不出:蝼蛄1枚。水1升,,3沸,分2次服。蝼蛄通淋,为君药。

(《 全国草药汇编》)治小便不利,水肿蝼蛄3~5个,干研粉。黄或温水送下。蝼蛄通淋,利水消肿,为 君药。

食用

要油炸为,撕去短翅膀,下油锅炸至金黄,撒上细盐。带有一点点泥土味道,感脆,没什么昆虫特味道,可能蛋白质不多,和蚕、马蜂、竹虫的味道差不多, 蝼蛄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