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毛虫皮炎
疾病概述
流行病学
本病的发病与松毛虫繁殖消长时间一致为4~5月、7~8月及10~11月,尤其以后者多见,多见于种植马尾松的丘陵地带患者多为山区、半山区农民和林场工人。多见于参加农林业劳动的青壮年。
疾病病因
发病原因:
松毛虫属鳞翅目叶科(Lasiocam pidaae),其幼虫及其蜕皮,茧上均有大量毒毛,人体接触后即可致病,此外,亦可通过接触被毒毛污染的杂草,肥料或水源而致病。
发病机制:
人体接触后即可致病,数分钟内即感局部奇痒,随即出现鲜红色水肿性斑丘疹或风团,少数可形成水疱,皮损多发于颈项,肩,胸背及四肢屈侧等处,此外,亦可通过接触被毒毛污染的杂草,肥料或水源而致病,据国内调查资料,死虫比活虫的毒毛毒性更强。
症状
患者多见于参加农,林业劳动的青壮年,主要表现为皮炎,关节炎,此外尚可见有肿块,耳郭炎及眼炎。
皮炎:接触毒毛后,数分钟内即感局部奇痒,随即出现鲜红色水肿性斑丘疹或风团,少数可形成水疱,皮损多发于颈项,肩,胸背及四肢屈侧等处,经治疗后,约2~3个月即痊愈。
关节炎:一般在接触后数月内即可出现,也可长到10~20天才出现,以跖,指,膝,腕,肘,踝等露出部位关节多见,具有单侧性,仅1~2个关节被累,受累关节肿痛明显,功能受限,一般1~2周可消退,部分患者亦可迁延数月之久,少数可反复发作,形成关节畸形,病重者可伴有低热。
肿块:多发于四肢及手足等接触部位,局部软组织和肌腱形成肿块,数目多为一个,逐渐肿大,软化,有波动,穿刺可有血性渗出液或脓液,以后自行溃破自愈,病程1~2个月,亦有迁延更久者,以上3种损害可单发,亦可同时发生于同一患者。
检查
血白细胞计数,血沉,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定度除个别外均无异常。
X线检查:被侵关节可先见骨质有局限性疏松,骨小梁模糊或中断,继而出现骨质边缘模糊,呈鼠咬样或虫蚀状,多数病人在骨破坏区附近单层细条状骨膜反应,部分患者呈骨刺样突起,个别呈花边状,严重病例可见关节间隙不对称性缩窄,有的可见脱位现象。
诊断
并发症
治疗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