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性荨麻疹
疾病病因
病因不明,皮损内有较多的肥大细胞,因而此病被认为是一种肥大细胞的肿瘤。在病人的肝、脾、淋巴结及骨髓内也可有很多肥大细胞,因而被列为网状内皮组织肉芽瘤类疾病之一。皮肤中肥大细胞的过度集中可和先天性有关,种痘、注射破伤风抗毒不经,发生水痘或麻疹,甚至于精神遭受刺激,可促使这种先天异常性疾病出现。皮肤的色素沉着是由于黑色素增生,而斑块及结节是由于肥大细胞大量聚集所致,用路易士三联反应显示,摩擦皮损的部位可促使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从而影响毛细血管壁的舒张及通透性,于是局部出现风团皮疹。由于本病在某些人种中多见,可见家族发病者,并有父母中1人与1~2个小孩均患本病,因此认为是隐性遗传。
病理改变
所有各型均有特征性的肥大细胞聚集成群发生于真皮浅部的胶原纤维之间,也可出现于血管、毛囊及汗腺周围以及组织间隙内。肥大细胞的颗粒为粘多糖组成用Giemsa和甲苯胺蓝呈异染性,颗粒若丧失则肥大细胞即不易辨认。
在色素斑的皮损中,真皮上部有稀疏的肥大细胞浸润,主要分布在血管周围,肥大细胞呈梭形核,类似成纤维细胞,伴有有核的嗜酸性胞质。可见少数嗜酸细胞,其上方表皮基层中黑素增加。结节损害的皮损中,整个真皮有大量密集的肿瘤样肥大细胞浸润,常见到明显颗粒。
临床表现
常见于儿童,多发于出生后3~9个月,但也有生下即有的。对患儿的生长和发育无影响,但儿童有肝脾肿大,腹水等内脏损害。初起的损害往往是暂时出现的风疹块,以后常在原处复发和消失。终于成为持久性黄褐斑或表面不平的色素性结节,少数病人在皮损上还可出现水疱,当搔抓后出现风团,这就是本病特点。损害往往分批出现,大小不定,一般为豌豆到蚕豆大,数目也不定,少的只有几个,多的可以散布于全身各处,有的轻微发痒,淋巴结肿大。少数人的皮疹在成人时期出现,可长久存在不消失。因此有的学者将其分以下几型:
1.良性
(1)皮肤型 弥漫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
鉴别诊断
治疗措施
除了成人型外,病人一般在青年时期自然痊愈,因此以保守治疗和对症治疗为宜。首先是避免各种激惹因素,严重者可考虑药物治疗。
1.局部治疗
2.系统治疗
(1)肥大细胞膜稳定剂或H1受体拮抗剂均能有效控制症状,达到止痒,减少发作的效果,如①新近报告曲尼司特口服,有良好效果。②色甘酸二钠有稳定肥大细胞膜的作用,有较好疗效,最为推荐。③抗组胺药酮替芬、扑尔敏、赛庚啶、羟嗪等亦为常用药物。
(2)联合应用肥大细胞膜稳定剂或H1受体拮抗剂(如酮替芬、扑尔敏、赛庚啶、羟嗪)与H2受体拮抗剂(如西米替丁或雷尼替丁)联合应用。
预防发作
本病一般无自觉症状,但是在外伤、搔抓、温度变化、或摄入某些食物或药物等因素激惹之下,可出现红斑风团和瘙痒,少数可出现皮肤潮红、恶心、呕吐、腹痛、心动过速等全身症状。因此需要避免激惹因素,禁用阿司匹林、吗啡等促进组胺释放药物,避免食用海鱼、腌制品等促进组胺释放食物,穿柔软全棉衣物避免机械刺激;避免过冷过热、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症状严重者可考虑药物治疗。
饮食注意
避免组胺含量较高、或者促进组胺释放的食物,如海产品,贝类、菌菇类、腌制品,酒类、辛辣刺激食物或者不新鲜的食物。 避免促进组胺释放的药物,如吗啡、阿司匹林、可待因、奎宁、肼苯哒嗪、毛果芸香碱、罂粟碱、多粘菌素B等。
注意色素性荨麻疹与荨麻疹是不同的,前者是肥大细胞增生症的一种,因此只需要避免刺激肥大细胞即可;后者则主要因变态反应引起,需要注意多种因素,两者不应该画等号。
疾病预后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