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发病原因
病原菌是A组B型(β)溶血性链球菌,有时伴金黄色葡萄球菌,且可在其他部位如咽、扁桃体、鼻腔、鼻孔周围皮肤也发现B族溶血性链球菌的存在。
发病机制
革兰阳性球菌,细菌培养为乙型(β)溶血性链球菌,在儿童玩耍中损伤的皮肤上侵入,引发水疱或脓疱。
临床表现
多见于2~16岁的儿童,但亦可发生于成人。其特征是单个或数个手指1~3指节的掌面皮肤发生紧张浅表性水疱,基底潮红,触之疼痛,无全身症状。偶然在甲沟处可见同样损害。自觉痛痒,无淋巴结肿大及发热。
检查
疱液涂片可见大量多形核粒细胞及革兰阳性球菌,细菌培养为乙型(β)溶血性链球菌。
诊断
鉴别诊断
1、婴儿肢端脓疱病多发生在10个月以下婴儿,瘙痒,细菌培养阴性。
2、掌跖脓疱性银屑病为密集小脓疱,可有多层脱屑,细菌培养阴性。
3、其他尚需与儿童疥疮、汗疱疹等鉴别。
并发症
本病的主要并发症是由于皮肤黏膜受损后合并感染,由于皮肤完整性被破坏,故可因患者抓挠诱发皮肤细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通常继发于体质低下,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并发细菌感染可有发热、皮肤肿胀、破溃及脓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现。严重病例可导致脓毒血症,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治疗
内服或外用抗生素。脓疱引流、湿敷可获较好效果。如口服红霉素,头孢类。外用0、5%新霉素软膏等。(仅供参考,详细请询问医生。)
预防
1、注意皮肤卫生,加强身体锻炼,增进皮肤的抵抗力。
2、保持皮肤的完整性,避免外伤破损。
3、衣帽、毛巾、面盆等禁止公用,防止接触传染,对患者适当进行隔离。患者所用敷料及接触物要严格消毒或焚毁。
护理保健
1、注意皮肤卫生,加强身体锻炼,增进皮肤的抵抗力。
2、保持皮肤机能的完整性。对于皮肤病,尤其是瘙痒性皮肤病,应及时进行合理治疗。防治皮肤损伤,避免搔抓及皮肤摩擦等刺激。
3、注意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可以多吃点番茄、胡萝卜、大白菜、冬瓜等食物;同时可以适当的加强营养,多吃点豆浆、鱼类等,但要注意不宜食入过多的糖和脂肪。
具体饮食建议需要根据症状咨询医生,合理膳食,保证营养全面而均衡。饮食宜清淡,戒除烟酒、咖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