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肉芽肿性松弛皮肤

肿性松弛皮肤(granulomatousslackskin)为一罕见的皮肤T细胞淋巴的亚型,低度恶性。1973年首先由Convit和Kerdel等以进性萎缩性慢性肿性皮肤皮下组织炎(progressiveatrophyingchronicgranulomatousdermohypodermatitis)报告。(一)发病原因病因尚不明确。(二)发病机制发病机制还不清楚。起病隐匿,皮......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病因尚不明确。

(二)发病机

病机制还不清楚。

症状

起病隐匿,皮肤损害好发于腋窝和沟,少见于前胸,肋部,前,足,下颏和部,我国报告的3例,1例发生于掌部,可影响功能,1例见于麻菌素皮肤试验以后,1例在足部撞伤后发生,皮肤损害初起为淡红至紫色斑疹丘疹和斑块,表面发亮,常失去皮纹,具有少量鳞屑,可见明显毛细管扩张,边界清楚,质地坚实,少数可破溃,以后中央萎缩,变软,松弛下垂,起皱,明显萎缩时皮下管变得明显,报告20例中7例(35%)认为是与霍奇金病(HD)的皮肤和(或)淋巴结损害相,另3例(15%)发展成系统性非霍奇金淋巴

皮损为大浸润性红色斑块伴皮肤异色症,可持续多年,由于在发病过程中整个真皮弹力纤维松解,致皮肤萎缩松弛呈悬垂皱褶状,可见于腋窝及沟等部位。

饮食

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预防

规律运动,增强体质。

治疗

(一)治疗

可参考MF治疗。松弛部位可手术切除。约1/3的本病患者在数年或数10年后可发展为Hodgkin病。

(二)预后

皮损为大浸润性红色斑块伴皮肤异色症,可持续多年。

检查

组织病理:最早期真皮浅层或全层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可见在巨细胞,表皮角化不全,稍增生,轻度海绵成,表皮下半部可找到单个淋巴细胞浸润,充分发展时,具有特征性,大量致密,胞核略有扭的小淋巴细胞弥漫浸润于真皮全层和皮下组织,并可渗入表皮,在乳头层往往呈带状分布,真皮乳头水肿纤维化,表皮虽见单个或小簇淋巴细胞渗入,但海绵成却不成比例或极轻微,另一特点为大量多核巨细胞浸润,巨细胞的胞质丰富,胞界清楚,胞核很多(10~90个),呈或卵,彼此紧密排列,巨细胞见吞噬淋巴细胞,有些巨细胞周围绕以排列成环状的巨噬细胞,常见由巨噬细胞和在的巨细胞成的肿,肿之间真皮水肿或纤维化,1例见肿性动脉炎,动脉见淋巴细胞和巨细胞,但在大多数病例中不累及中等大的大管,真皮全层弹性纤维几乎完全消失,早期巨细胞有时可见弹性纤维段。

整个真皮乃至皮下组织淋巴组织细胞浸润,大的多核巨细胞呈灶状聚集肿,为本病的组织特点,可完全取代脂肪小,嗜弹力纤维细胞显著增多,炎症区弹力纤维缺乏,多核巨细胞胞浆可见淋巴细胞。

电镜下见多核巨细胞有明显的纤毛突,含很多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似保存完好,周围由组织细胞的胞膜围绕,提示假吞噬现象,多核巨细胞与肿性淋巴细胞密切接触。

免疫组化:小淋巴细胞呈T助细胞表型,即CD3,CD4,CD8-,CD30-,多核巨细胞对溶酶体,S-100蛋白,CD68呈阳性反应,对MAC387和vimentin呈阴性反应,大多数病例可显示TCR基因克隆重排。

诊断鉴别

诊断

本病真皮见弥漫性吞噬淋巴细胞的多核巨细胞浸润,轻度异淋巴细胞,亲表皮性和Pautrier微脓肿聚集以及广泛的弹性纤维的破坏,具有诊断性,有时需与下列疾病鉴

肿性MF:无特殊好发部位,皮损不松弛,病变呈灶性,巨细胞核一般5~10个,不如GSS,巨细胞核可达40个以上,弹性纤维只是局部消失。

肿性皮肤病:如病,网状组织细胞和(或)多中网状细胞增生病,以及环状肿甚至感染性皮肤病等,结临床表现不难区

③后天性皮肤松弛:皮肤损害的边界较不清楚,早期见少量中性粒细胞,弹性纤维段或颗粒状改变,④斑状萎缩;损害处指压后可向外呈袋状。

诊断

1.皮肤松弛(cutislaxa)亦常显示松弛性皮肤皱褶,但无浸润。

2.肿性蕈样霉菌病(granulomatousMF)肿性松弛皮肤组织特点很特殊,表现为多核巨细胞单个分布于真皮淋巴样细胞浸润,通常不成如在肿性MF中所见的上皮样或肿样结;尤其是可见明显嗜弹力纤维细胞增多;此外虽可见轻度单个淋巴细胞亲表皮性,但缺乏表皮脓肿

3.病(sarcoidosis)由呈上皮样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成的结,通常无弹力纤维断裂。

并发症

斑疹毛细管扩张症。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辣根草

下一篇 人为脂膜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