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皮痹

痹病,亦痹症,由于人体中,亏损,腠理疏豁,正气不能护卫,湿乘虚错杂侵入,使人体经络壅阻,凝滞,遂发生痹症皮痹,病。①指皮肤症状要特征之痹。出《素问·痹论》。《张氏医通》卷 六:“皮痹者,即寒痹也。在皮毛,瘾疹疮,搔之不痛,初起皮中如虫状。”多因肾阳虚,卫不能外固,风寒湿乘虚郁留,经络血痹阻,卫失调而成。治宜温助阳,祛,调卫。服用阳和汤,或......
目录

概述

皮痹,病。①指皮肤症状要特征之痹。出《素问·痹论》。《张氏医通》卷

六:“皮痹者,即寒痹也。在皮毛,瘾疹疮,搔之不痛,初起皮中如虫状。”多因肾阳虚,卫不能外固,风寒湿乘虚郁留,经络血痹阻,卫失调而成。治宜温助阳,祛,调卫。服用阳和汤,或秦艽地黄汤;外用透骨草、艾湿洗,或浸疗法。 

②指肺痹。《症因治》卷三:“肺痹之症,即皮痹也,烦满喘呕,逆上冲,右胁刺痛,牵缺盆,右,痛腋下。”参见肺痹条。

病因

皮痹病因,是素体阳气虚衰,及风寒入侵。

症状

皮痹是以皮肤浮肿,继之皮肤变硬、萎缩为症状的一种病,是五体痹之

一。外感风寒湿是本病病因,先天禀赋不足或情志失调、饮食劳倦是发病的在因素。其病机不外邪气痹阻、不畅,或正气虚衰、皮肤失荣两端。皮痹临床上除有皮肤损害的表现外,还常伴有肉、关节脏腑功能失调症状。本病发病年龄以20~50岁为多,女性多于男性。

本病临床表现轻重程度有很大差异。轻者皮肤病变局限,皮肤呈状、点状或条状损害,皮肤色呈淡紫色或似象牙色,继之变硬、萎缩。重者皮肤病变广泛,四肢、胸颈、面部皮肤均可累及,皮肤坚硬如革,表面有蜡样光泽,不能捏起,手指伸屈受限,面无表情,张不利,眼睑不和,胸如裹,后期皮肤萎缩变薄。若累及脏腑可见困难、腹胀纳呆胸闷气短心悸痛等症。

本病与西医所说的硬皮病相类似。轻者似局限性硬皮病,重则似系统性硬皮病,包括肢端硬化及进性系统性硬化

鉴别

硬皮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一、局限性硬皮病需与下列诸病鉴

1.斑萎缩 早期损害为大小不一,呈皮色或青白色,微凹或隆起,表面起皱,触之不硬。

2.萎缩性硬化性苔藓 皮损为淡紫色发亮的扁平丘疹,大小不一,常聚集分布,但不互相融,表面有毛囊角质栓,有时发生水疱,逐渐出现皮肤萎缩。

二、系统性硬化症需与下列诸病鉴

1.成人硬肿病:皮损多从头颈始向肩部发展,真皮深层肿胀和僵硬。局部无色素沉着,亦无萎缩及毛发落表现,有自愈倾向。

2.结缔组织病:患者具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炎或多发性炎等病的混表现,包括雷诺氏现象,面、手非凹陷性浮肿,手指呈腊肠状肿胀发热,非破坏性多关节炎,无力痛等症状。浸出性核抗原(ENA)和RNP的抗体均可呈高滴度阳性反应。

3.化物、毒物所致硬皮病样综征 接触聚氯乙烯、苯等化物,以及食用毒性油或某些药物和接受硅乳房隆起术的人可以出现硬皮以及硬皮病的某些其他症状。但这些人临床无典型的硬皮病表现,清中无特异的自身抗体,停止接触,症状可渐消失,易与硬皮病

诊断

皮痹的临床表现轻重差异很大,皮痹的不同阶段表现也殊异。皮痹中晚期临床症状典型,诊断并不困难。皮痹初发,症状不典型,诊断有一定困难,需仔细检查,全面分析,才能确诊。

诊断要点:

1.本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

2.发病前有劳累或触冒寒湿史。

3.皮损始多见于手、足、面部,逐渐发展至上肢、颈部或胸部,亦有首

发于胸部,渐及颈、面部及四肢者,可发于一处,亦可发于多处。皮肤损害呈斑状、点状、条状。重者皮肤呈弥漫性损害。

4.皮损的特点:早期可见皮肤水肿,皮紧而硬,皮肤呈淡红、紫红淡黄或苍白色,继之皮肤坚硬如革,皮肤紧张而有光泽,或皮肤色暗滞,紧而不能用手捏起。皮痹在手则手指屈伸不利;在面则面无表情、困难、眼睑不变薄、薄、偏侧面瘦;在胸则状如披甲、紧束如裹等。疾病晚期则皮肤萎缩而薄,毛发落,消瘦若无,皮肤紧贴于

5.初起可有发热恶寒头痛关节酸痛,其后可见纳少腹胀气短心悸月经不调、遗精阳痿等全身症状

6.本病深入脏腑可见各脏腑的病症,入于则见胸闷气喘,入于则见困难、腹胀呕吐,入于则见心悸痛等。

7.参考指标:实验室检查多见抗核抗体阳性,部分患者类湿因子阳性,免疫球蛋白1gG显著增高,IgA、IgM也可增高。沉可明显增快。皮肤活检为纤维肿胀纤维化。累及者,电图可见PR、QRS、QT、间期延长,ST段及T波异常。累及消化道者,食道x线检查可见食管狭窄,或食管下端扩张,食管蠕动减弱或消失。

辨证治疗

寒湿痹阻

候:皮肤紧张而肿,或略高于正常皮肤;皮肤不温,肢冷恶寒,遇加重,遇热减轻,肤色淡黄关节冷痛,肢屈伸不利,常伴有淡不渴、淡苔白、紧等。皮肤紧张略有肿胀、肤冷肢淡苔白为本辨证要点。

治法:祛,除湿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l0g 羌活l0g 桑寄生l0g 秦艽l0g 川芎l0g 当归l0g 杭白芍l0g 桂枝l0g 制附l0g 细辛3g 丝瓜络l0g。

解:中用独活羌活秦艽桑寄生湿;用当归川芎白芍;用附桂枝细辛。整有祛、除湿的作用。

加减法:若舌苔厚腻湿胜者,加苡仁l0g、苍术l0g;皮肤晦暗者加丹参15g;关节疼痛者加威灵仙15g、风藤15g。

湿热痹阻

候:皮肤紧张而肿,肤色略红或紫红,触之而热,或皮肤疼痛。身热不渴,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厚腻,滑数有力。皮肤紧张红肿而热、身热、舌红苔黄腻是本辨证要点。

治法:清热除湿以通

方药二妙宣痹汤加减。

黄柏10g 苍术10g 牛膝l0g 苡仁l0g 苦参l0g 连翘l0g 知母l0g 蚕砂l0g 滑石l0g 甘草l0g

解:知母黄柏清热,苡仁、苍术蚕砂苦参清热利湿连翘清热且能软坚,滑石甘草清热利小便,使湿热由下而出。故本清热利湿的功效。

加减法:发热者加柴胡10g、黄芩10g;肢体疼痛者加忍冬藤15g;渴加天花粉15g;暗红川芎l0g、丹参15g。

虚证

候:皮肤紧硬,肤色淡黄,局部毛发稀疏或全无;或皮肤萎缩而薄,肉削瘦,肤麻木不仁;周身乏力,头晕眩,声怯气短,面色不华,爪甲不荣,色淡,齿痕,苔薄白,沉细无力。皮肤硬而薄、以及全身不足诸症为本辨证要点。

治法:益以通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芪15g 桂枝10g 芍药10g 当归10g 川芎10g 鸡血藤15g 生姜10g 大枣5枚

解:中用黄芪当归、芍药养生姜大枣调和卫,加鸡血藤、桂枝。全具有益的功效。

加减法:头晕眩者加柴胡6g、升麻6g;肤麻木者加丝瓜络10g;肉削瘦明显加山药15g;纳少加山楂15g、15g;不寐加枣仁10g、首乌藤15g。

候:皮肤坚硬如革,捏之不起,肤色暗滞,肉削瘦,关节疼痛强直或畸屈伸不利,胸紧束,转侧仰俯不便,困难,胸痹痛,妇女月经不调,舌质暗,有瘀斑、瘀点,苔厚腻,滑细。皮肤坚硬如革、捏之不起、肤色暗滞、暗等为本辨证要点。

治法:活化瘀,祛

方药身痛逐瘀汤二陈汤加减。

地龙10g 穿山甲10g 丹参10g 桃仁l0g 红花10g 川芎10g 当归10g 羌活l0g陈皮10g 半夏l0g 浙贝母15g

解:中用地龙桃仁红花川芎祛瘀,当归、杭芍、丹参穿山甲浙贝母化痰软坚结,二陈化痰羌活走窜之力宏,有行气之功。诸药用具有活化瘀、祛的作用。

加减法:若关节痛甚加用青风藤15g;肢冷肤者加制附l0g、桂枝10g;肉削瘦者加黄芪30g、山药15g;困难者加苏梗10g壳10g;胸痹痛加薤白6g、元胡l0g。

肾阳

候:皮肤坚硬,皮薄如纸,肉削瘦,精神倦怠,毛发落,肢冷,面色晄白,腹痛泄泻膝酸软,舌质淡,体胖,苔白沉细无力。皮肤坚硬而薄、肉削瘦、肢冷肤是本辨证要点。

治法:补益,温阳

方药右归饮理中汤加减。

熟地10g 山萸肉10g 山药l0g 制附l0g 肉桂6g 干姜6g 党参10g 白术l0g枸杞子10g 鹿角霜6g 巴戟天10g 淫羊藿10g

解:善补阳者,阴中求阳,故本用熟地、山药、山萸肉滋补肾阴附子肉桂干姜枸杞子以温补脾,温阳巴戟天、仙灵温阳补,强壮筋党参白术以益健脾。诸药用可起到温补脾、温阳的作用。

加减法:肉削瘦明显者加黄芪30g、当归10g;皮肤色暗滞。或暗有瘀斑者,加赤芍15g、丹参15g;纳少者加山楂15g;大便溏泻者加苡仁10g、莲子肉l0g;腹胀者加厚朴10g、木香l0g;关节痛甚者加乌梢蛇l0g、威灵仙l5g。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皮肤弓形体病

下一篇 雷公七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