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性黏蛋白病
基本介绍
病因
发病机制
预防
并发症
本病也可并发淋巴瘤,受累淋巴结以颈部为最多,其次是腋下、腹股沟。一般为无痛性,进行性肿大,中等硬度。早期可活动,晚期多发生粘连及多个肿大淋巴结融合成块。有些HD患者淋巴结肿大在某一时间可暂时停顿,甚至缩小,以致于误诊为淋巴结炎或淋巴结核。
常见症状
2~80岁均可发病,可分为2型。
1.原发型(良性型):多见于40岁以下患者,皮损特点是1~2个或多发性非炎症性鳞屑斑和炎性红斑,略高出皮面,其上有群集的毛囊性丘疹,少数病例出现扁平或圆顶状斑块或结节,质软;有时可在受累毛囊中挤出黏液性物质,炎症反应常导致毛发脱落,偶可引起色素减退,面颈和头皮部都最常见,亦可累及躯干和四肢,局限性皮损见于头面部,一般1年内消退,泛发性皮损所需时间稍长,一般不会产生永久性脱发;极少数患者可伴发Hodgkin病。
2.继发型(恶性型):多见于40岁以上的患者,除上述皮损外,常伴有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表现,患者常死于淋巴瘤或其他合并症。
检查
组织病理:主要为外毛根鞘和皮脂腺的黏蛋白沉积,外毛根鞘的角质形成细胞被黏蛋白隔开呈星形,黏蛋白主要为透明质酸,可用胶体铁染色显示,真皮上部血管和毛囊周围有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还可见到一定程度的淋巴细胞亲毛囊性,恶性型还可见到明显的淋巴细胞亲表皮性及微脓肿(Pautrier微脓肿)。
诊断鉴别
治疗预后
(一)治疗
无特效疗法,良性型可自发消退,预后良好。恶性型应给予相应治疗。可使用浅部X线治疗和皮质激素疗法。
(二)预后
局限性皮损见于头面部,一般1年内消退。泛发性皮损所需时间稍长。一般不会产生永久性脱发;极少数患者可伴发Hodgkin病。继发型(恶性型) 40岁以上的患者。患者常死于淋巴瘤或其他合并症。
护理
1、对于照顾这类病要有耐心,如果他们是刚刚动过手术的病人,最好每天早时晨和晚上为他们的伤口消毒、消毒时手不要太重,以免造成病人疼痛。
2、每隔二天要给病人换床单和衣服,清洗时要用消毒药水浸泡15分钟左右,再开始清洗,另外,要保持 室内通风,屋里不要放有刺激气味的物质。
3、不要让病人伤口碰到水,或者其它物质,很容易发生交叉感染,会造成病情的反复发作,病人服药后,可以在水里放一些冰糖,以防药品过苦。
饮食保健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