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播散性粟粒状狼疮
基本介绍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0、003%
易感人群:无特殊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就诊科室:免疫科 内科 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中医学 中医皮肤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3个月
治愈率:60%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病因尚未确定,过去认为本病系一种经血行播散的皮肤结核,是寻常狼疮的一种变型或结核疹,但无确切的结核证据,组织学虽有结核样改变,但结核菌素试验经常阴性,病程有自限性,有自然痊愈的倾向,而且常不并发有其他部位结核病灶,皮损中亦找不到结核杆菌,抗结核治疗无效,故近来认为本病与结核无关,某些细胞免疫检查显示异常。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确切,过去认为是寻常狼疮的一种变型或结核疹,但无确切的结核证据,组织学虽有结核样改变,但结核菌素试验经常阴性。
预防
并发症
常见症状
原发疹为粟粒大小圆形丘疹,顶端扁平,境界明显,新疹颜色鲜红或淡红,旧疹褐红或黄红,表面覆盖灰白色鳞屑,多数簇集,但不融合,性质柔软,表面有光泽,中央可化脓,缺乏自觉症状,玻片压视呈褐红色,探针刺入法检查,有时呈阳性,对称性发生于颜面,特别以眼眶四周,眉间,鼻唇沟,上下唇,颊部较为多见,发病急剧,经过徐缓,好发于青年及中年;经过中可以自愈,愈后可遗留小瘢痕,对结核菌素低倍稀释液(1∶1000)试验呈阳性或弱阳性。
检查
诊断鉴别
诊断
1、病机 中医认为此病乃因湿毒内蕴,瘀阴血脉或肺胃蕴热兼感毒邪而发。
2、辨证分型
(1)湿毒郁阻型:颜面,眉间,眼睑有深红色,粟米至高梁大坚硬丘疹,伴口干苦,腹胀满,尿黄便干,舌质红绛,苔白腻,脉沉缓。
(2)内热感毒型:颜面口周,鼻侧有红色坚硬丘疹,压之不退色,伴口干舌燥,烦急,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或滑数。
鉴别
治疗预后
(一)治疗
可参考丘疹坏死性皮肤结核。对于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现倾向应用激素和氨苯砜治疗。中药可用消疮饮、解毒凉血汤。
中医疗法
1、湿毒郁阻型治法 除湿解毒,活血软坚。方药:白术10g、茯苓10g、枳壳10g、厚朴10g、薏仁米15g、丹参15g、丹皮15g、双花15g、连翘15g、鬼箭羽15g、夏枯草15g、野菊花15g、生牡蛎15g。
2、内热感毒型治法 清肺胃热、活血解毒、软坚散结。方药:黄芩10g、黄连10g、生栀子10g、桑白皮15g、地丁15g、连翘15g、赤芍15g、夏枯草15g、鬼箭羽15g、野菊花15g、土贝母10g。
(二)预后
病程有自限性,有自然痊愈的倾向。
护理
①、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②、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③、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饮食保健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