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状白斑
相关概述
本症于1984年由Greanspan等首先报道受人乳头瘤病毒或E-B病毒或人乳头瘤病毒合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常发生于艾滋病(AIDS)患者有人发现79例本病患者中78例HIV抗体阳性,因此认为本病是AIDS患者早期监控的一个临床标志。
引发病因
(一)发病原因
毛状白斑由EB病毒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EB病毒与人类乳头瘤病毒混合感染、或者人类乳头瘤病毒合并疱疹类病毒感染引起。本病常发生于舌侧缘,由于这一区域的朗格汉斯细胞存在生理性缺乏,从而导致这一部位抗体的抵抗能力降低,易被上述病毒侵袭。CD4+细胞功能低下是病毒易于增殖、扩散,引起上皮的过度增殖,因此临床可见舌部的角质突起和毛样白斑。
(二)发病机制
常发生于艾滋病(AIDS)患者,有人发现79例本病患者中78例HIV抗体阳性因此认为本病是AIDS患者早期监控的一个临床标志。
发病症状
在舌侧缘一侧或两侧呈起皱或毛状的白色斑块,微隆起,境界不清,自几毫米至3.5×3cm大小,无自觉症状,损害也可发展至舌背或腹侧,临床上常可检出念珠菌,但用抗真菌药物治疗使念珠菌消失后损害仍持续存在,故认为念珠菌的存在是继发性的。
相关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清HIV抗体检测呈阳性;外周CD4+细胞绝对计数明显减少,CD4+/CD8+细胞比值低下;病损部位取材涂片PAS染色或培养,白念珠菌呈阳性。
病理学检查
表皮角质层有毛状突起,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棘层肥厚并有气球样变性,细胞体积增大,核固缩,胞质淡染,甚至形成空泡细胞。表皮下有炎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少量中性粒细胞及浆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及电子显微镜检测证实有病毒存在。
并发症状
本病目前认为是受人乳头瘤病毒或E-B病毒或人乳头瘤病毒合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常发生于艾滋病(AIDS)患者,有人发现79例本病患者中78例HIV抗体阳性,因此认为本病是AIDS患者早期监控的一个临床标志。故查的本病这,可能已并发HIV感染,是因为免疫系统低下所致。同时EB病毒和乳头瘤病毒感染可造成肝功损伤,故应监测ALT的含量。
治疗方法
预防措施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