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马尔尼菲青霉病

马尔尼菲青霉菌(PM)是青霉菌中惟一的呈温度双相型的致病菌,是一罕见的致病菌,可危及生命,常见于潜在免疫缺陷人群,特是 AIDS等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但亦可发生于湿热带地区居住的免疫正常人群。随着HIV感染者日见增多,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报道也逐年增加。要累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常播全身,病死率高,是一种严重的深部真菌病。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marneffeiPM)是青霉菌中惟一......
目录

概述

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marneffeiPM)是青霉菌中惟一的呈温度双相型的致病菌是一罕见的致病菌。自1973年首例人自然感染该菌报道以来,共有126例病例报道该病好发于东南亚地区,其他地区发病者亦多有到该地区旅游史本病可发生于健康者,但更多见于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抑制者,随着HIV感染者日见增多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报道也逐年增加。本病可为局限型,但多呈播型.,常累及肝脏、皮肤、淋巴结等多组织器官,故文献多以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或播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描述本病(disseminatedpenicilliummarneffeiinfection)。过去因对本病认识不足常延误诊断,死亡率很高,另一面本病是可治疗的。因此,正确认识本病,及早诊断和治疗对挽救病人生命就尤为重要。

流行病学

世界上首例患者是Disulvo等1973年在美国报道的,患者有霍奇金病,并发脾脏PM感染而欧美澳等地的发病例多并发于艾滋病泰国的一家医院3年中HIV感染的分析表明健康搜索20%的患者发生PM病,可见其感染率之高我国的病例至1997年已21例,多发在南诸省,如两广和湖南等地。本病的传播途径尚不完全清楚。此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广西的银杏竹肯定鶒是一个带菌者75只中竟有71只(96%)能从脏中分离出PM。估计从身上传入人体是从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伤侵入致病。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尚未被实。尚未发现密切接触者患病的报道。 病因: PM是300多个青霉品种中的惟一的一种双相菌,即在25℃时为菌丝相在37℃时为酵母型。前者在培养基中可红色素,后者没有。值得一提的是,二相之间转变的时间不一,从酵母相变为菌丝相较容易,只需要1~2天即长出帚状并产生红色色素,而后者转变为前者则需要3周以上.过一个短棒状或畸的过渡期,故不能过早决定为单相青霉菌。只有酵母型才有致病性。

发病机制

PM多侵犯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要是侵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即、肠淋巴组织淋巴结骨髓和扁体等以最为严重。婴幼儿免疫缺陷者,易通过鶒。成人因免疫组织较为健全,PM健康搜索的繁殖受抑制病变局限化,成肿临床上鶒在婴幼儿多表现为播型PM病的表现多为间质性肺炎。在成人以多发脓肿多见还有、肠淋巴结神经组织分泌腺等,后二者很少受累。病理显示化脓性肿改变,其中央坏死,有大量的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其中。PAS或Grocott真菌染色法可以显示真菌PM藏于巨噬细胞桑葚状细胞团、腊肠状细胞和横壁3大特点是PM的组织改变。 ;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显著增多不同程度的贫血检验有PM的特异性抗体,PM免疫扩试验阳性。 其它助检查: 胸及CT呈弥漫性网结状,局限及弥漫性蜂窝状改变及局限间质性浸润等表现,亦可出现胸腔积液。 临床表现: 邓氏等的8例尸检记载完整可资参考,这8例要是青少年及婴幼儿实际上各年龄组皆可。以男性青年为多,职业以农民为多,反映与户外活动有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可高达40℃浅表淋巴结肿大,可有脓肿成及性损害,极少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及上腺等分泌腺。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少。

成人与婴儿的病型还有诸多不同,具如下:1.婴幼儿都有胸腺萎缩缺乏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虽明显增生,吞噬大量PM但缺乏杀灭能力,PM在吞噬细胞仍继续繁殖,在骨髓的表现就更为突出,正常的造组织为增生的单核巨噬细胞充斥,以致贫血明显;成人的PM繁殖受限制,炎性浸润比较局限鶒,性病脓肿成和溶性病变远较儿童常见。2.儿童肿大较成人显著成人的常发生真菌性亚急性重症炎病变,但局部PM的数量并不多,可能是一种变态反应。3.4例成人的部都有多发性脓肿发生幼儿无脓肿成,要为间质性肺炎相同健康搜索的是淋巴结和肠道的病变。淋巴结肿大要见于门及肠系膜淋巴组织病变常成表浅溃疡 并发症: 并发脾脏PM感染。

临床表现

马尔尼菲青霉病常隐匿发病,临床上本病分为局限性感染与全身系统性感染。

1.局限型

原发病灶与真菌入侵门户有。由于病原要由呼吸道入侵,因此原发症状要在,临床表现似结核,极易误诊。也可无症状或者有症状而被潜在疾病掩盖。

2.进

起病急剧,不在其他疾病基础上发病,多数患者发病前未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广谱抗生素。临床表现复杂。要累及、浅淋巴结、扁体、皮肤、关节、消化道和器官。其中尤以受累最多且严重。可有典型症状,突然发病,高热,为不规则发热,持续时间较长。呼吸系统最常受累,表现为咳嗽咳痰,咳胸痛紧,听诊呼吸音减弱,可闻及湿啰音,x线部炎症改变。消化系统表现为腹痛腹泻稀便便,多见于儿童,尤其是AIDS儿童。关节心血管系统也可受累。液系统要表现为贫血。皮肤损害是播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特征,常成为播型病例首先起注意的体征。皮损常见于面部、躯干上部及上肢,皮损种类多样,可出现丘疹丘疹、结、坏死性丘疹传染性软丘疹痤疮样损害、毛囊炎溃疡等。有人认为坏死性丘疹是本病最特征性的表现,隆起于皮肤的丘疹中央发生坏死,坏死处凹陷呈脐窝状。皮损中容易查到马尔尼菲青霉,对临床诊断很有帮助。

诊断

本菌的广泛存在及侵犯脏器的多样性,使得诊断非常困难鶒。患者为发罕见病例,更增加了诊断的难度。杨氏总结以下几点可供诊断时参考:

1.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及野外活动接触疫源为病情诊断线索。

2.临床表现发热畏寒咳嗽咳痰消瘦乏力、及浅淋巴结肿大、皮疹、皮下结脓肿等。病情的复杂多样性为其特点之一。

3.白胞显著增多,不同程度的贫血

4.各种抗生素无效。

5.检验有PM的特异性抗体PM免疫扩试验阳性有助诊断。

6.病理标本可有上述3大特征表现鶒。7.真菌培养出健康搜索的PM为双相菌,并要能与荚膜组织胞浆菌鉴。 鉴诊断: 本病尚需与结核、伤寒血症、恶性肿各种肺炎

治疗

可应用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唑类药物(如咪康唑酮康唑康唑)等系统治疗。马尔尼菲青霉病是可治之症,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药量足,疗程长,完全可以治愈。但由于发病隐匿,早期不为患者重视,极易误诊而延误治疗,致使病情危重而威胁生命。

马尔尼菲青霉为条件致病真菌,仅在免疫功能缺陷时易于感染致病,因而提高免疫功能是预防键。

预防

由于本病确切传播途径尚不清楚,因此尚待探讨有效预防措施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者,到东南亚地区旅游时易患本病,因此这些人应避免到流区旅游。该地区居民,或到过该地区的人,出现机会性感染,应考虑到PM感染可能,以尽早作出诊断和治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