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鲮鱼

鲮鱼 鲮鱼:Cirrhinus molitorella),称土鲮、鲮公,硬纲鲤科鲮属动物,是一种暖水性类。其体纺锤,侧扁;头短,钝,须2对;鳍无硬刺;胸鳍尖短;尾鳍宽,叉;胸鳍上深蓝色带闪光的菱形斑。鲮鱼不耐,生殖季4-9月,常见体重0.5kg左右,最大4kg以上。其常栖息于水域的底层,杂食性,要以附着的藻类为食。其要产地在中国珠三角、海南等地区。中医认为,其性平......
目录

外形特征

鲮鱼

体梭,侧扁,,无稜,部在鳍前稍隆起。头短,钝,长略大于眼径。眼侧位,眼间宽。下位,呈弧,上下颌角质化,上颌之外有上皮。 须2对,须较为粗壮,颌须短小。下颌外有下的边缘有多数乳头状突起,上边缘呈细波后沟中断。下齿3。鳞中等大,侧线鳞 。鳍条4,12-13,无硬刺,其起点至尾鳍基的离大于至端的离。鳍条3,5。尾鳍深分叉。体上部青灰色,银白,在体侧胸鳍基部之后上有8-9个鳞片的基部为黑色,聚在一起成为一个长菱形斑块。幼尾鳍基部有一黑色斑点。

物种分类

《鲮鱼》伍嘉陵作品赏析俗称“土鲮鱼”、“鲮公”、“雪鲃”等。淡水。是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类。鲮鱼钝,向下,体侧扁而长,虽然外有些像鲤鱼,但其体长是体高的2.5-3倍,比鲤鱼的体细长些;鲮鱼须十分粗短,与鲤鱼的触须有明显的区;体色青白,有光泽,银白色较淡,鳍青灰色,但末端呈赫红色

鲮鱼资源分布的北限地区在北纬25°左右。北纬25°以南的分布区有海南岛、珠江、闽江、澜沧江及元江,其中以珠江西段为最多。鲮鱼和非洲鲫鱼一样,水温低于7℃就死亡,低于14℃就不食,最喜在25-30℃的水温中生活,故除福建南部外,只分布在珠江水系、海南岛、台湾、澜沧江和元江一带。

鲮鱼植物要食料,常以下颌的角质边缘在水底面块等上面刮取着生藻类,包括硅藻、绿藻以及高等植物的碎屑和水底腐殖质。鲮鱼喜食猪粪、牛粪、鸡粪、米糠、麸、菜籽饼等。

垂钓鲮鱼的诱饵比较简易便,广东、广西、湖南一带的农村垂钓者常用猪、羊、鸡、粪打窝子,效果极好,撒饵的法是用粪铲或粪勺挖取,准确地撒入钓点。在城市,人们常用青糠或菜籽饼打窝子,也有用馊饭菜打窝子的,效果都很好。钓饵以面食为,南人垂钓多用面粉、米粉、蚕豆粉或米饭粒、熟山芋丁、熟洋山芋丁等。鲮鱼对流水很敏感,江河的回水湾是最佳钓位。流水水域采用轮竿投钩钓,钓饵用蚯蚓面筋、粘饭团等,效果也很好。

生活习性

栖息习性

鲮鱼栖息于水温较高的水体,对低温的耐力很差,水温不能低于7℃,冬季在河水深处越冬。为江河中生活的中下层类,偶亦进入静水水体中。鲮鱼是暖水性类,在水温15℃至30℃时,食欲旺盛。当水温高于31℃时,食欲减退。而水温低于14℃时,就聚集在深水区不大活动。水温低于13℃时,停止摄食。低于7℃时,则不能生存。由于鲮鱼的抗能力差,在珠江三角洲池塘中越冬,通常要放在避向阳的深水池,有时还需要增加防措施。

生殖习性

鲮鱼生殖时期较长,一般4、5月始,可以延至8、9月,以洪水期产卵为多。雌最小成熟个体为230毫米,2冬龄,雄最小成熟个体体长为220毫米,也是2冬龄。产卵场所多在河流的中、上游,以北江为最多,广西梧州以上的西江支流亦有鲮鱼的产卵场所。年龄和生长 1龄体长为145毫米,体重为71克;2龄体长为234毫米,体重为258克;3龄体长为261毫米,体重为354克;4龄体长为292毫米,体重为499克。

食物习性

植物要食料,常以其下颌的角质边缘在水底石等物体上刮取食物。其中以藻类为,如硅藻、绿藻等;同时亦食一些高等植物的碎屑和水底腐植物。在肠道常可见到许多泥沙和少数的角类、桡足类。

鲮鱼是杂食性,苗孵出4天后始摄食浮游动物,如轮虫、桡足类和小型角类。孵出后10天,体长1.4厘米以上,除了吃浮游动物外,始摄食浮游植物。以后,吃浮游植物越来越多,直到孵出后40天左右,体长4厘米以上时,便以吃浮游植物。同时,鲮鱼喜欢舔刮水底泥土表面或石表面生长的藻类。此外,还吞食少量浮游动物和有机碎屑。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可摄食米糠、生麸等饲料。

繁养方式

鲮鱼是一种生长在水温较高的水域、不耐低温的鲤科动物,要分布于珠江流域及海南岛等地,也可在其它地区保温处理后进人工养殖。

鲮鱼为底层类,对溶氧的要求不高,能适应较肥沃的水体。当水温在20℃至28℃时,溶氧量低于1毫克/升,还能正常摄食;溶氧量低至0.24毫克/升时还没出现窒息。因此,它可高密度放养,一般可亩放1000尾左右。

一、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5-8亩为宜,水深1.2-1.5米,池塘淤泥的20厘米左右,水质清新,无污染,注排水便。

二、清塘消毒

苗放养前3天需做好干塘、晒池,然后用白粉2.5公斤/亩清塘消毒。

三、水质管理

鲮鱼苗下塘后5-7天以清水为,不能用肥水,水位控制的0.6-0.8米,5-7天后可适当施肥,一般鸡粪颗粒5-7.5公斤、亩,全池均匀投放,池水透明度控制的30厘米左右,正常塘在7-10天加水一次,水位控制的1.2-1.5米。

四、分塘

鲮鱼苗首先是采用夏发塘,时间为6月上旬到7月下旬,规格0.3厘米,亩放量为30-60万尾,需过15-20天培育分塘出池,2至3厘米,成活率为60-65%。然后据养殖条件和鳜吃食量有计划分养。

五、苗分塘放养

养殖时间为6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可分为三段。我市养殖生产要进第一段6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发塘生产(一般本市市场供需以第一次繁殖),放养规格为每公斤5000-7000 尾,鲮鱼苗4-5万尾/亩,出塘规格每公斤120-150尾,亩产300-320公斤。第二段8月上旬至9月上旬,放养规格为9月上旬至10月上旬,放养规格每公斤为1000-1200尾,鲮鱼苗1万尾/亩,出塘规格50-60尾,亩产160-180公斤。理安排好每期茬搭配,亩产可达500-600 公斤。

六、投饲管理

苗下塘后发塘阶段,以豆浆为,菜饼为,泼浆时分两次投喂,苗培育一周后,待苗上滩,在池滩脚上“种浆”,饲料要投足,使苗健康生长,一般每培育1万苗需0.5黄豆。分塘后据底质肥瘦用有机肥,一般每亩100-150公斤培育红虫作为料,后投喂菜饼。一般生产1公斤鲮鱼需1.5公斤菜饼。

七、病害防治

苗下池一个星期左右,要预防“病”的发生,为此,要清水下塘并定期加注清水,养殖期间要防治车轮虫、斜管虫,1亩1米水深用0.5pmm百虫净全池泼洒,隔日再用0.2公斤蛙烂皮止灵全池泼洒,使鲮鱼健康生长

主要价值

鲮鱼鲮鱼是一种生活在候温暖地带的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在珠江流域,是江河捕捞和池塘养殖的要对象之一,已有好几百年的养殖历史。由于鲮鱼有饲料来源广、适应较肥水体环境、抗病力较强、群体产量高等优点,因而成为南池塘养的必养品种。鲮鱼能吃掉水底的着生藻类和有机碎屑,故又称为池塘的“清道夫”,肥水塘更是非养鲮鱼不可。

因食料不同,故与其他类混养,是起了增产作用的。从前只是利用天然所产的苗进饲养,西江所产的苗有70%是鲮鱼苗,现在已能人工繁殖。此因不耐低温,所以除福建南部外,还未推广至较北地区进养殖。鲮鱼作为鳜、笋壳的优质饵料,需求量不断增大,已成为热门养殖品种之一。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黧黑斑

下一篇 鲤鱼齿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