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流注

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多发于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多患于血虚弱者。 又称「流痰结瓜」。是毒流走不定,并无定处而变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 类化脓性病症。多患于血虚弱者,多发于肉深处,结块或漫,单发 或多发,日久而成脓。本类病称甚多。以病因的,如「湿痰流注」 ,「暑湿流注」和「瘀血流注」等;以部位命的,如「髂窝流注」等; 或以症状......
目录

疾病名称

中文流注

英文:multiple abscess(TCM)

:西医:多发转移性肉深部脓肿

疾病介绍

流注是以发生在肉深部的转移性、多发性脓肿为表现的全身感染性疾病。纱》科真诠》云:“流注发无定处,漫肿不红,连接三四处。”《诸病源候论・流注候》云:“人体虚受邪气邪气,或淫突皮肤,去来击痛,游走无有常所。”其特点是漫肿疼痛,皮色正常,好发于四肢、躯干肉丰厚之深处,并有此处未愈他处又起的特点。相当于西医的脓血症肉深部脓肿。本病因发病原因及病情不同,而有许多病,如发于夏秋之间的称暑湿流注;由于、疖后起的,称余毒流注产后恶停滞或跌扑损伤而起的,称瘀血流注;仅发于髂窝部的,称髂窝流注。但其病机治基本相似,故一并叙述。

发病季:四季可发,暑湿流注则发于夏秋季

病因

本病多因正气不足,邪气壅滞,使经络阻隔,凝滞而成。

暑湿流注因夏秋季感受暑湿,客于卫,阻于肉而成。余毒流注因患疗疮、疖、失治误治,或温热病失于诊治,热之毒流注入于分,稽留于肉之中而发。瘀血流注多因跌打损伤,瘀血停留,或产后恶停滞,经络壅滞而成。髂窝流注除由感受暑湿外,还可由会阴、肛门、外阴、下肢皮肤破损或生疮疖,毒流窜,阻滞经络而成。

病史:近期有患、疖、、损伤、切感染或产后恶停滞等病史。

症状

多发于部、部、大腿后部、髂窝部等处。

始时在四肢近端或躯干部有一处或数处肉疼痛,漫肿色白,之微热,约2―3天后,肿胀掀热疼痛明显,可触及肿块。伴寒战高热,全身关节疼痛,头痛头胀食欲不振等。以后肿块逐渐增大,疼痛加剧,约2周左右,肿块中央皮肤微红而热,之中软而应指:伴壮热不退,时时汗出,渴欲饮等症。溃后脓出黄稠或白粘脓水,或夹有瘀血块。脓出后肿消痛止,硬块渐消,身热也退,食欲渐增,约2周左右,脓尽收而愈。

若溃后身热不退,应仔细检查身体其他部位,常有此处未愈他处又起的现象,伴壮热不退、身体消瘦、面色无华等正虚恋之。若兼神昏谵语、胸胁疼痛、咳喘等,是为毒传脏腑,导致内陷内痈

体征

1.随处可生,多见于四肢、躯于肉丰厚处及髂窝等。

2.初起局部肿痛,皮色不变,患部功能活动受限,成脓后位浅者可测得波动感,位深者穿刺有脓。有热不适等全身症状

3.可单发亦可多发。常一处未愈,他处又发生,甚至毒传脏腑,脏转移性脓肿

鉴别

一、流痰起病缓慢,有结核病史;患肢伸而难屈;局部及全身症状均不明显;化脓约需6―12个月。

二、环跳疼痛在髋关节部位;可致部外突,大腿略向外旋,患肢不能伸直和弯,甚则漫肿上延胯,下及大腿;必要时可作髋关节穿刺来鉴

三、湿关节炎多关节红肿热痛,呈游走性;有反复发作史;如患在髋关节,屈程度较轻,不会化脓溃破。

中医类症鉴别

1、痛风:病位在拇、指等小关节,红肿剧痛,呈游走性,有反复发作史,不化脓、不溃破。

2、流痰:起病缓慢,有痨病史,初期局部和全身症状都不明显,化脓迟,多在半年以上,溃脓稀薄,夹有败絮状物,晚期有潮热消瘦盗汗症状

并发症

① 指肢体深部组织多发性化脓性疾病。由于毒侵,血虚弱,致使毒流窜,出现多发生脓肿,往往有此愈彼发的特征。临床中常见有暑湿流注瘀血流注湿痰流注等,宜辨而治之。

②指人身,流动不息,灌注五脏六腑,四肢百

针灸的一种法,如:子午流注

预防

1.及时处理、疖及皮肤破损等。

2.患病之后应卧床休息,以防流注再发它处。

3.宜加强养,并多饮水或以新鲜西瓜饮:

4.髂窝流注愈后患肢功能障碍者,应适当作下肢伸屈功能锻炼,或早期进

治疗

一、治法

(一)热毒壅结发病前有疗疮、、疖等病史。四肢或躯干有一处或数处肉疼痛,肿胀掀热,肿块色白或微红;伴高热,渴,甚则神昏谵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洪数。

辨证分析:热毒人于营血热毒相搏,瘀结不,郁阻于肤,故有肉肿痛;热毒正气交争,故高热;热毒扰乱,故神昏谵语;热伤津液,故见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洪数为热毒炽盛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活瘀。

方药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加减。脓成时,加当归皂角刺穿山甲排脓托毒;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1粒化服,或紫雪3g,分2次服。

(二)暑湿阻遏多发于夏秋之间,初起恶寒发热胸闷呕总,头痛头晕,四肢关节酸痛;胸部可布白瘩,大便秘结或溏泻,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滑数。

辨证分析:夏季感受暑湿暑湿熏蒸壅阻肤,故见恶寒发热胸闷呕恶,四肢关节酸痛;暑湿困阻清阳,故见头痛头晕;热盛伤津,故见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湿盛则濡泻,故见腹泻舌红苔黄腻滑数为暑湿兼热之象。

治法:清解毒化湿

方药汤加藿香,鲜佩兰、六一醒消3g分2次吞服。热重,加金银地丁清热解毒;脓成者,加当归山甲、皂角刺托毒排脓。

(三)正虚恋发作多次,脓肿肿势平塌,脓如败浆,新肉难生,隐隐作痛;伴疲体瘦,热退不尽,纳差舌质淡红、苔薄黄,细弱。

辨证分析:由于脓肿多处多次发作,耗伤无力托毒,故见脓肿肿势平塌,脓如败浆;不足,则新肉难生;余毒之留恋,故热退不尽;脾虚失其运化,亏虚致机体失养,故纳差疲体瘦;淡红、;苔薄黄、细弱为正虚恋之象。

治法:益,清解余毒。

方药四妙汤白芍白术白芷等。

二、外治法

初起用金黄,局部消肿止痛;脓成宜切排脓,先用八二药线流,脓尽改用,继用红油膏盖贴。

中医辨证治疗

1、初起期:患部一处或多处肉疼痛,漫肿色白,微热,继而肿胀,焮热疼痛,并触及肿块,寒战高热,周身疼痛,舌红苔黄腻滑数。清热解毒化瘀结。木香黄连解毒汤加减。暑湿流注加鲜藿香、佩兰、六一瘀血流注丹参红花桃仁;髂窝流注加苍木、苡仁等。

2、成脓期:肿块增大,疼痛加剧,之有波动感,穿刺得脓,高热汗出,渴喜饮,苔黄腻洪数。清热解毒排脓。黄连解毒汤透脓加减。

3、溃脓期:溃后脓出黄稠或流白粘脓水,肿硬疼痛渐消,热退食增,疲乏力,体力未复,淡苔白薄,虚数。益或补益汤或人参汤加减。

4、正虚脓肿溃后己愈,他处又新发,身热又起,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舌质红,苔薄腻,虚数。滋阴清热解毒四妙花粉麦冬、石斛、白芍等。

外治及其他治疗

1、初期:如意金黄水调外

2、成脓期:切排脓。

3、溃后期:八二药线流,红膏换药。

4、中成药:新癀2~4/次,3次/臼;醒消3~9克/次,3次/日。

5、必要时静补液。视需要选用抗生素

6、进食富于养食物。

"hasImageCarousel":nul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瘰疬分枝杆菌感染

下一篇 鹿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