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瘰疬分枝杆菌感染

瘰疬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crofulaceum),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组织培养在暗处可产生黄色素为其特点,在30℃及37℃ 2~3周在罗氏培养基上产生菌落,25℃以下不生长。若先在37℃培养3天再改在25℃培养可迅速生长,发病机制还不确切。临床表现为外伤后10天至数月发生肿性结,也可呈类丹毒样外观。损害常为单发,无全身症状。抗酸杆菌培养及菌种鉴定可以诊断。可自愈。抗生素及菌......
目录

病因

瘰疬分枝杆菌感染(mycobacterium scrofulaceum infection)的病原菌瘰疬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crofulaceum),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在温暖潮湿、低pH、低溶解氧、高可溶性锌和腐质酸的土壤和水环境中存在。组织培养在暗处可产生黄色素为其特点,在30℃及37℃ 2~3周在罗氏培养基上产生菌落,25℃以下不生长。若先在37℃培养3天再改在25℃培养可迅速生长成的菌落平滑湿润有黄色膜,遇光色不变,菌体较结核菌大,抗酸性也强,触酶反应呈强阳性,烟酸试验阴性。对磺胺、红霉素等敏感,对异烟肼及PAS耐药。

临床表现

好发于儿童,临床表现为部病变和局部淋巴结炎,要累及颌下腺和下颌下淋巴结。受累淋巴结逐渐、缓慢增大,最终溃疡、窦道和瘘管,沿淋巴管排列,但很少造成播性感染。通常呈良性、自限性过程,除轻微颈部疼痛外,无全身症状

检查

典型组织病理改变可见淋巴结中广泛脓肿成,组织细胞和肿并不明显,受累淋巴结中可找到瘰疬分枝杆菌。

诊断

部病变和淋巴结肿大等表现,结组织病理检查,皮损或淋巴结中找到瘰疬分枝杆菌即可确诊。应与其他导致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鉴,尤其是结核分枝杆菌及其他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

治疗

(一)治疗

可自愈,用磺胺托嘧啶(磺胺甲氧嘧啶)、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有效的抗生素及菌苗治疗可加快痊愈。

(二)预后

可自愈。1年愈后而留有瘢痕。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鹿心草

下一篇 流注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