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糠秕孢子毛囊炎是由或卵糠秕孢子起的毛囊炎改变,多见于年轻患者,其皮损特征表现为状毛囊性丘疹或脓皰样损害。1973年由potter正式报道和命。排除细菌性毛囊炎常型痤疮丘疹皮肤念珠菌病嗜酸性脓疱毛囊炎等疾病,即可诊断。糠秕孢子毛囊炎或卵糠秕孢子起的皮肤毛囊性真菌感染。1973年由potter正式报道和命。多见于年轻患者。皮损为孤立在的红色毛囊性......
目录

概述

  糠秕孢子毛囊炎或卵糠秕孢子起的皮肤毛囊性真菌感染。1973年由potter正式报道和命。多见于年轻患者。皮损为孤立在的红色毛囊性丘疹脓疱。排除细菌性毛囊炎常型痤疮丘疹皮肤念珠菌病嗜酸性脓疱毛囊炎等疾病,即可诊断。损害广泛或严重者,可酮康唑

流行病学

  本病分布世界各地,但多见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以南美、非洲和东南亚更为常见,在我国,斑癣的发病率南高于北。在热带地区,约有50%的人群患本病。患者中多为成年人,男性多于女性,青壮年多于老年人。有人认为此病具有家族易感性,家祖同患本病者占5.8%~18.8%,夫妻同患本病者约占6%。发病有明显的季性,一般冬季好转,夏季发作,但在炎热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不少患者终年存在。发病为整个真菌感染的5%左右。最近,有人(al sogair sm.等,1991)调查了1984~1988年,26个不同国籍的4294例皮肤真菌感染患者,结果发现,斑癣占所有真菌感染者的30.9%。

病因

  糠秕孢子毛囊炎或卵糠秕孢子起的皮肤毛囊性真菌感染

发病机制

  病原菌侵入皮肤后,在毛囊繁殖生长起孤立在的红色毛囊性丘疹脓疱,2~4mm大小。严重者有脓头成。

临床表现

  多见于年轻患者。皮损为孤立在的红色毛囊性丘疹脓疱,2~4mm大小。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上、前胸,偶见于肩部、手、小腿、面部和颈部等。严重者有脓头成,病原菌,称痤疮糠秕孢子毛囊炎(acniform pityriasis folliculitis)。病程慢性。皮损有不同程度瘙痒,有时有灼热或刺痛感。可与痤疮斑癣并存。局部或系统性使用皮质激素抗生素易促发(图1)。

并发症

  糠秕孢子毛囊炎或卵糠秕孢子起的皮肤毛囊性真菌感染

实验室检查

  刮取损害或脓液置显微镜下直接镜检可见大量、卵厚壁孢子,直径为2~5µm,部分有“出”。常聚集成堆,无菌丝。培养需含脂培养基,有糠秕孢子生长。因糠秕孢子菌为人体皮肤正常菌群,皮脂腺活跃可促进嗜脂性的糠秕孢子生长,故直接镜检和真菌培养一般不作为诊断常规。

其他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可见扩大的毛囊腔有大量或卵厚壁孢子与直接镜检镜下态相同。

诊断

  依据皮损为孤立在的红色毛囊性丘疹脓疱,2~4mm大小。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上、前胸,偶见于肩部、手、小腿、面部和颈部等。严重者有脓头成,病原菌,称痤疮糠秕孢子毛囊炎(acniform pityriasis folliculitis)。病程慢性。皮损有不同程度瘙痒,有时有灼热或刺痛感。刮取损害或脓液置显微镜下直接镜检可见大量、卵厚壁孢子,直径为2~5µm,部分有“出”。常聚集成堆,无菌丝。培养需含脂培养基,有糠秕孢子生长组织病理可见扩大的毛囊腔有大量或卵厚壁孢子与直接镜检镜下态相同。排除细菌性毛囊炎常型痤疮丘疹皮肤念珠菌病嗜酸性脓疱毛囊炎等疾病,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糠秕孢子毛囊炎要应与细菌性毛囊炎常型痤疮丘疹皮肤念珠菌病嗜酸性脓疱毛囊炎等疾病相鉴

细菌性毛囊炎由细菌起,起病急,病程较短。损害为红色毛囊丘疹端迅速化脓,周围绕以红晕要有痒痛感。常型痤疮惯发于面部、上胸与部,典型有黑头损害。丘疹皮肤念珠菌病损害外观似糠秕孢子毛囊炎,但前者半球丘疹端常伴圈状屑,患者多为体胖婴幼儿。直接镜检可见假菌丝孢。嗜酸性脓疱毛囊炎为原因不明的毛囊丘疹脓疱性损害。男性为,伴有周围中嗜酸粒细胞显著升高,可达40%。服或外用皮质激素有效。

治疗

  

1.2%酮康唑酮康唑霜局部使用。

2.损害广泛或严重者,可酮康唑0.2g,1次/d,连服2周,康唑0.2g,1次/d,连服2周;或氟康唑0.1g,1次/d,连服2周。

3.去除诱发因素 保持皮肤清洁,健康和干,尽可能避免局部长期使用皮质激素等。

预后

  病程慢性。

预防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澡、勤换洗衣衫裤。

2.养,因养不良可诱发本病。对于接受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病人要注意观察并预防本病。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