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鹿脂

鹿脂(《唐本草》)【来源】为鹿科动物鹿或马鹿的脂肪油。动物态详"鹿茸"条。【功用治】①《唐本草》:"肿死,温中,四肢不随,头,通腠理。"②《中国医大辞典》:"疗面疱疮,频频涂之。"【生态环境】1.栖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缘。2.栖于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各家论述】1.《唐本草》:肿死,温中,四肢不随,头,通腠理。2.《中国医大辞典》:疗面疱......
目录

基本内容

鹿脂

(《唐本草》)

【来源】为鹿科动物鹿或马鹿的脂肪油。动物态详"鹿茸"条。

【功用治】

①《唐本草》:"肿死,温中,四肢不随,头,通腠理。"

②《中国医大辞典》:"疗面疱疮,频频涂之。"

【生态环境】

1.栖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缘。

2.栖于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

【各家论述】

1.《唐本草》:肿死,温中,四肢不随,头,通腠理

2.《中国医大辞典》:疗面疱疮,频频涂之。

【采收和储藏】杀鹿后剔取体的脂肪,洗净,鲜用或置锅加热炼,除去油渣,放凉,切成小块。

【资源分布】

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

2.分布于东北、西北及蒙古等地。

来源

药材基源:为鹿科动物鹿或马鹿的脂肪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1.Cervus nippon Temminck2.Cervus.elaphu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杀鹿后剔取体的脂肪,洗净,鲜用或置锅加热炼,除去油渣,放凉,切成小块。

原形态

1.鹿,体长约1.5m左右,体重100kg左右。眶下腺明显,大直立,颈细长。四肢细长,后肢外侧关节下有褐色足迹腺,蹄狭小,侧蹄小。部有明显的白色斑,尾短。雄鹿有分叉的角,长全时有4-5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与眉叉较远,干末端再分两小鹿冬毛检疫站棕色白色斑点不显。面及颊部毛短,毛尖沙黄色。从头起沿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线。白色斑有深棕色边缘。毛淡棕,蹊部白色。四肢上侧同体色,侧色稍淡。夏毛薄,无绒毛,红棕色,白斑显着,在两旁及体侧下缘排列成纵,有黑色中线。白色,尾黑色,四肢色较体色为浅。   2.马鹿,体较大,体长2m,体重超过200kg。肩高约1m,平直肩部与部高度相等。端裸大呈。颈长约占体长1/3,颈下被毛较长。四肢长,两侧蹄较长,能触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几与干成直角,十稍向后略向弯,角面除尖端外均较粗糙,角基有一小圈状突。冬毛灰褐色。嘴、下颌深棕色,颊棕色棕黑色。黄褐白色。颈部与身体面稍带黄褐色,有一黑棕色线。四肢外侧棕色侧较浅。部有黄赭色斑。夏毛较短,没有绒毛,呈赤褐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栖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缘。   2.栖于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   2.分布于东北、西北及蒙古等地。

性状

性状鉴,脂肪呈黄白色块状、条状或状,长15-20cm,宽10-15cm,厚2.0-5.0cm。具油润光泽,半透明状。体轻,柔软,脂肪油灰白色,似冷凝豚脂样。质硬,滑腻微有膻

性味

味甘;性温

归经

肝经

功能主治

润腩;解毒消肿。头风风痹;皮肤痒痛;疮毒

用法用量

服:膏,适量。外用:适量,涂,或燃熏。

注意

《新修本草》:不可近阴。

各家论述

1.《唐本草》:肿死,温中,四肢不随,头,通腠理。   2.《中国医大辞典》:疗面疱疮,频频涂之。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鹿茸

下一篇 包虫病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