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鹿茸草

鹿茸草(拉丁:Monochasma sheareri Maxim.ex Franch. et Savat.),千年艾(《庐山志》),千重塔(《植物实图考》),瓶儿蜈蚣草、山门穹(《杭州药植志》),千层矮、龙须草、白路箕、毛茵陈、白丝草、土茵陈(《湖南药物志》),栀子草、牙痛草、白头翁、六月霜(《江西草药》),白山艾、白龙骨、白杉笠、千层楼(《福建草药》),千年春(江西草药手册》),......
目录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下部被少量绵毛,上部仅有短毛或几无毛,全体多少呈缘色,主根短而木质化,长10-15毫米,常分为支多条,细长而作之,长达6厘米。多数,成密丛,中央者直立,侧出者弯上升,细而柔弱,沿全长有明显的沟纹,多,下部节间极短,显短于,其长不及2毫米,向上渐渐伸长,花序上部的二三节间 则突然变长,可达20-35毫米。较为长。无柄,交互对生,线形或线状披针全缘,端锐头,具短刺尖,基部不下延于以成稜,下部的状,长仅2毫米,宽1毫米,贴而生,因很短而互相盖迭作复瓦状,向上则逐渐变为以锐角至直角伸张,其长度亦增加,达20-30毫米,宽2-3毫米,上部且有近于互生者。

花序总状而稀疏;单生苞腋,具长2-5毫米的梗,梗老时可伸长达9毫米;苞片2枚,草盾,长6-11毫米,宽1-2毫米,全缘,贴生于萼管基部;萼筒状,仅具4齿,管长4-5毫米,膜质,具肋9条,凸起,其中肋4条。分伸入萼齿成为它的,其余与肋互生,但在缺失的第5枚萼齿的位置上,则有两条,各均通至萼齿底部后分为两支。通入其左右两面的萼齿中成为宅的侧脉萼齿线状披针,近于相等,长8-10毫米,约为管长的两倍,宽1-1.5 毫米,具3条,之后,萼管迅速膨大,长达6-10毫米,其肋变成狭翅状,萼齿亦增长,长达14-20毫米,宽3毫米,此时超过花冠约1倍左右;花冠紫色,外面上疏被白色短柔毛,管长约5毫米,瓣,上浅2裂,伸直而与管同一指向,裂长不达1毫米,钝头有小凸尖,外侧反卷,外面中央有白色长毛,下伸张,略具缘毛,3深裂几至基部,裂狭长,披针状长,锐头,中裂稍长;雄蕊藏或微部。前一对较长,药室基部有一小凸尖;子房长卵形花柱端弯向前。其不弯部分与较长的一对雄蕊等长,柱头头状,指向下蒴果为宿萼所包,长6-8毫米,宽3-5毫米,厚约2-3毫米,具4纵沟,先端渐细,沿上缝线全长室裂,裂爿草质,反卷。种子。扁平,多数,长1.5毫米,宽1毫米,被短毛,种皮胚乳紧贴;小,居于丰富胚乳的中央。

生长环境

生长在海拔100米以上低山的多沙山坡及草丛中。鹿茸草生存对生境条件需求苛刻,一般分布在山地上部,植被度50%左右,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生境条件下,而亚热带低山丘陵区山体上部和部,表层土壤干旱。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山东(烟台)、江苏(宜兴、吴县、南京)、安徽(九华山)、浙江(宁波)、江西(九江、丰城)、湖北(宜昌)等地。

生长习性

中国赣西地区鹿茸草2月上旬萌发,新萌发高峰期在2月中旬至3月上旬和5月上旬至6月上旬,新停止生长期在8月下旬,9月下旬后生长季结束逐渐枯萎。鹿茸期在3月中旬至6月上旬,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为期。鹿茸草平均抽生新数平均为31.67个,当年生新平均长度为19.44厘米。种子成熟期为3月中旬至6月上旬,成熟高峰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每株鹿茸植株数量平均为28.30个,结硕果数平均为22.2个,每个硕果种子数平均78粒,单株平均结种数为1053个,年均更新幼苗3.42株,平均结实率为78.44%。

鹿茸种子没有休眠期,长期储存会造成种子生命力丧失,25℃人工保湿条件下播种后第7天始发,发期为15天,发率可达12.06%,而野生生境条件下,更新成苗率仅为0.32%,成苗率远低于室率。种子成熟后,不能遇到适宜萌发条件,会很快失去生命力,造成更新率极低。

主要价值

鹿茸草全草入药,具清热解毒、祛止痛和凉血等功效,要用于治疗感冒、肺炎发热咳嗽吐血赤痢便血月经不调、湿骨痛牙痛乳痈等疾病。黄酮类、生物碱类、皂苷类和多糖类是鹿茸草的要药用有效成分。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