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鹿药

鹿药(Smilacina japonica A. Gray),九层楼、盘龙七,偏头七、螃蟹七、白窝儿七狮子七,山糜子,为百合鹿药植物鹿药,有药用价值。常生于林下及山坡阴处。分布中国西南、西北、东北和华北等地。多年生草本,植株高30~60厘米;横走,多为柱状,粗6~10毫米,肉质肥厚,有多数须根,有时具膨大结单生,直立,中部以上或仅上部具粗伏毛,具4~9,下部有鳞......
目录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30~60厘米;横走,多为柱状,粗6~10毫米,肉质肥厚,有多数须根,有时具膨大结单生,直立,中部以上或仅上部具粗伏毛,具4~9,下部有鳞片纸质,互生,着生于的上半部,通常5~7,卵状,长6~15厘米,宽3~7厘米,先端近短渐尖,两面疏生粗毛或近无毛,具短柄。花序生,花序长3~6厘米,有毛,具10~20余朵单生,白色花梗长2~6毫米;花被分离或仅基部稍合生状倒卵形,长约3毫米,花被6雄蕊6,长2~2.5毫米,基部贴生于花被上,花药小;花柱长0.5~1毫米,与子房近等长,柱头几不裂。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1颗。浆果近球,直径5~6毫米,初绿色,有紫斑,熟时红色,具1~2颗种子鹿药种子坚硬,种皮土黄色,多为不规则的、扁种子长3.5~5.0mm,宽3.2~4.5mm,干种子千粒重26.98~30.63g,期5~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鹿药生长在林下、林缘、灌丛和水旁湿地等阴湿处,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多分布于900~1950米的高海拔山区。

产自中国黑龙江(东南部)、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东部)、贵州四川(东部)、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北部)、江西(北部至西部)和台湾日本、朝鲜和苏联远东地区也有分布。

繁殖技术

种子繁殖

鹿药种子种子吸水缓慢,需要72h左右才能达到吸水饱和状态,种子吸水饱和时呈黄白色鹿药种子具有休眠特性,并且萌发比较困难,需过低温层积打破休眠鹿药种子繁殖的最适条件为:成熟的鹿药种子拌3倍量湿砂,在4℃条件下过140~150d低温层积处理,之后在20~25黑暗条件下,过50~60d发,发率最高达到96.25%。已萌发鹿药种子在室温条件下需过6~8个月的时间才能长出地上部分,且当年生长的幼苗非常弱小,地上部分仅长出1~2

繁殖

鹿药实生苗较少见,野生鹿药资源要依靠无性繁殖,移栽鹿药易成活,成活率达93%。

药用价值

性味

鹿药出自于《千金·食治》,性味“甘苦温,无毒”。

功能

具有补、祛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骨痛神经头痛乳腺炎月经不调、疖肿毒和跌打损伤等病症。鹿药还有润养阴、健脾、祛和清肿解毒的作用,也可治疗咳嗽崩漏、体虚、吐血咽喉肿痛和疮毒等症。鹿药氨基酸含量丰富,并含有多种黄酮类化物和皂苷类物质,其糖类化物和脂肪含量低,尤其适需要减肥和忌糖的人群,适宜做养生食材。《宝本草》:“,去诸冷,浸酒服之”。《本草疏》:“鹿药,甘能益,甘能入,甘温益阳,故能去诸冷而益老起阳也”。

用法用量

服:汤,3~5钱;或浸酒。外用:捣或烫热熨患部。

毒性

食用鹿药不当可导致中毒中毒者会表现出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症状,严重者还有视力模糊、腹痛腹泻、出汗、周身乏力、意识丧失、尿失律缓慢且不齐和压下降等症状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所谓的“鹿药中毒实际上是误食藜芦导致的,而并非鹿药本身的毒性

1、治头痛头痛:偏头七、当归川芎升麻连翘各二钱。水,饭后服。(《陕西草药》)

2、跌打损伤,肿毒:偏头七,捣烂患处。(《陕甘宁青草药选》)

3、治痨伤:盘龙七五钱至一两。服。

4、治瘩盘龙七一钱半,刺老包、红百合各一钱,鲜百味连、天南星各八分,同捣绒,拌鸡蛋一个,用布包在疮上。

5、治乳痈:鲜盘龙七、青菜各一两,共捣细,用布包好,放在水里烫热后,取出熨乳部。(《贵州民间药物》)

6、治月经不调:偏头七四至五钱,水服。(《陕西草药》)

7、用自拟天花丹参饮:天花粉丹参麦冬玉竹白芍黄精片姜黄三棱莪术、苏梗、偏头七和炙甘草各适量,治不和、腹胀痛的“盘龙七汤”等至今仍在应用。

鉴别

成分

鹿药含有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亮氨酸等氨基酸和铝、镁、钙、磷、钛、钡等无机元素。其氨基酸、蛋白质和无机元素含量较丰富,而糖类和脂肪含量却非常低。鹿药中也含有皂苷(三萜皂苷),而且挥发油和多糖皂苷的含量也较高,且种类较多。有人从鹿药中分离出5种黄酮类化物:3-甲氧基-8甲基槲皮素、8-甲基木犀草素、3-甲氧基木犀草素、木犀草素和槲皮素。其中,中总黄酮含量比种子中的含量高,但是果实占总植株质量比例小,所占比例较大,所以更具有利用价值。

显微鉴

横切面

表皮为1列扁细胞,细胞排列紧密,外壁稍厚皮层由十条层薄壁细胞组成,裂隙较多。皮层明显,细胞排列紧密。中桩基本薄壁组织生多数周木型维管束皮层及基本薄壁组织中均有粘液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针晶长10.5~64.5cm。

处横切面

表皮外缘不规则。皮层维管束。基本薄壁组织中除周木型维管束外,还可见少数外韧型维管束。整个断面细胞排列紧密。裂隙较少。薄壁组织中有含针晶束的粘液细胞。

横切面

表皮细胞1例、排列整齐紧密;皮层中柱无明显界限,薄壁组织中在周木型或外韧型维管束及含草酸钙针晶的粘液细胞。

须根横切面

表皮为一列扁排列紧密的细胞组成,外棱角质层。皮层面积大部分。皮层一列细胞排列紧密整齐。初生木质部为多束,呈星角状和初生皮部相间、排列成辐射维管束

粉末

粉末灰黄色

1、草酸钙针晶,随处可见。在或成束地类或长粘液细胞中,针晶束长约10.5~64.5um,直径约3um,少数稍粗。

2、导管要为螺纹导管,也有具缘纹孔导管,孔纹导管,直径8~25um。

3、薄壁细胞随处可见,类或长,近无色。

4、淀粉粒,单粒球呈类球,脐点点状。复粒由2~3十分粒组成。

地上部分粉末

粉末浊绿色
1、下表面皮细胞及所孔,表皮细胞长条,壁波状气孔,宽约46um,长约52um,副卫细胞4~6个。不定式:非腺毛单细胞,教平直,直径10.5~31.5um,长166~416.6um;有微细状突起。

2、表皮细胞及非腺毛,上表皮细胞较下表皮细胞大,细胞长多角或长,壁波状。无所孔分布,有非腺毛,特征同下表皮

3、草酸钙针晶,多成束存在于粘液细胞中。针晶长10.5~64.5um。

4、导管多为螺纹导管,稀环纹导管

5、薄壁细胞长细胞壁稍厚,近无色。

6、花粉粒类球黄色,表面纹饰不明显,隐约可呈颗粒状。

理化鉴

纸层析法

样品液制备:分鹿药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粗粉各5g。加甲醇100ml。回流2h,过滤弃去甲醇,滤渣加水100ml,用硫酸调至pH2~3,置沸水中回流2h,过滤。滤液用碳酸钡中和至pH6~7,滤过,浓缩点样。对照品液制备:分称取葡萄糖、D-果糖、阿拉伯糖、鼠李糖、D-木糖标准品各适量,加70%乙醇配成0.1%的溶液,作为单糖对照品。支持:Whatman No.1滤纸(12×17.5cm)。展:正丁醇-酸-水(4:1:5)比例混放置过夜,分取上层。展10h。显色:邻苯二甲酸-苯胺(取苯胺0.93g、邻苯二甲酸溶于100ml水饱和的正丁醇中,避光保存),喷雾后105℃烤10min。结果: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在与果糖和葡萄糖对照品相应位置上有相同色的斑点。斑点为棕色;而在对照品木糖、阿拉伯糖、鼠李糖的相应位置上无斑点出现。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唇炎

下一篇 甲内型甲真菌病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