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脓疱疮

传染性脓疱病”,俗称“黄水疮”,是一种常见的、通过接触传染的浅表皮肤感染性疾病,以发生水疱、脓疱,易破溃结脓痂为特征。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大疱性和非大疱性脓疱疮两种类型。非大疱性脓疱疮常常由金黄葡萄球菌起,偶尔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起,皮肤轻微外伤后细菌粘附、侵入并导致感染。大疱性脓疱疮由金黄葡萄球菌导致,可发生于完整的皮肤,该菌可产生并释放表皮毒素,表皮毒素与细胞表面的桥......
目录

病因

非大疱性脓疱疮常常由金黄葡萄球菌起,偶尔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起,皮肤轻微外伤后细菌粘附、侵入并导致感染。大疱性脓疱疮由金黄葡萄球菌导致,可发生于完整的皮肤,该菌可产生并释放表皮毒素,表皮毒素与细胞表面的桥粒芯糖蛋白1结,造成表皮细胞间粘附丧失,细胞松解,大疱成。

临床表现

本病流于夏秋季,多见于2~7岁儿童。两型的临床表现分如下:

1.大疱性脓疱

好发于面部、四肢等暴部位。初起为在的水疱,1~2天后水疱迅速增大,疱液由清亮变浑浊,脓液沉积于疱底部,呈半月积脓现象,为本型脓疱疮的特征之一。疱壁薄而松弛,破溃后显糜烂面,干后结黄色脓痂。有时在痂的四周发生新的水疱,排列呈环状,称为环状脓疱疮。患者自觉瘙痒,一般无全身症状

2.非大疱性脓疱

好发于面、周、孔周围、耳郭及四肢暴部位。表现为在红斑基础上发生薄壁水疱,迅速转变为脓疱,周围有明显红晕脓疱破后,脓液干结成蜜黄色厚痂,痂不断向四周扩张,可相互融。自觉瘙痒,常因搔抓将细菌接种到其他部位,发生新的皮疹。结痂一周左右自落痊愈,不留瘢痕。重症患者可并发淋巴结炎,发热等。

检查

脓液、脓痂中可分离培养出金黄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提示角质层与颗粒层之间有脓疱成,疱含大量中性粒细胞、纤维蛋白和球菌。

诊断

据典型临床表现,诊断不难。必要时完善脓液细菌培养、组织病理检查等帮助确诊。应与丘疹荨麻疹、水痘等相鉴

治疗

1.系统治疗

皮损广泛或伴有发热淋巴结炎者,系统应用敏感抗生素据药敏结果来选择。

2.局部治疗

水疱或脓疱局部消毒后抽吸疱液,外涂新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或夫西地酸软膏等。

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患者应适当隔离,患者接触过的衣服、毛巾、用具等,应予消毒。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海鱼分枝杆菌感染

下一篇 龙头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