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痱子

痱子是夏季或炎热环境下常见的表浅性、炎症性皮肤病。因在高温闷热环境下,大量的汗液不易发,使角质层浸肿胀,汗腺导管变窄或阻塞,导致汗液潴留、汗液外渗周围组织丘疹、水疱或脓疱,好发于皱襞部位。由于环境中气温高、湿度大,出汗过多,不易发,汗液使表皮角质层浸,致使汗腺导管变窄或阻塞,汗腺导管汗液潴留后因压增高而发生破裂,外溢的汗液渗入并刺激周围组织而于汗孔处出现丘疹、丘疱疹和小水疱。细......
目录

病因

由于环境中气温高、湿度大,出汗过多,不易发,汗液使表皮角质层浸,致使汗腺导管变窄或阻塞,汗腺导管汗液潴留后因压增高而发生破裂,外溢的汗液渗入并刺激周围组织而于汗孔处出现丘疹、丘疱疹和小水疱。细菌繁殖、产生毒素,可加重炎症反应。有人认为,汗孔的塞是由于原发性葡萄球菌感染,也有人认为痱子的发生与出汗过多无,而与皮肤表面大量繁殖的微球菌有

临床表现

据汗腺导管损伤和汗液溢出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晶粟粒疹

又称白痱,由于汗液在角质层或角质层下汗管溢出起。常见于高热大量出汗、长期卧床、过度衰弱的患者。皮损为针尖至针头大小的浅表性小水疱,壁薄,清亮,周围无红晕,轻擦易破,干涸后留有细小鳞屑。有自限性,一般无自觉症状

2.红色粟粒疹

又称红,由于汗液在棘层处汗管溢出起。急性发病,皮损为成批出现而尖的针头大小的密集丘疹或丘疱疹,周围有轻度红晕。皮损消退后有轻度屑。自觉轻度烧灼、刺痒感。

3.脓疱性粟粒疹

又称脓痱。多由红色粟粒疹发展而来。皮损为密集的丘疹端有针头大小浅表脓疱脓疱常为无菌性或非致病性球菌。

4.深部粟粒疹

又称深痱,由于汗液在真皮上层特是在真皮—表皮交界处汗管溢出起。常见于严重和反复发生红色粟粒疹的患者。皮损为密集的皮色小水疱,容清亮,不易擦破,出汗时增大,不出汗时缩小。当皮疹泛发时,全身皮肤出汗减少或无汗,面部、腋窝、手足可有代偿性出汗增加,可造成热带性汗性衰竭或热衰竭,患者可出现无力、困倦、眩晕、头痛等全身症状

诊断

据皮疹在炎热环境中发病,好发于皱襞部位,为密集分布的丘疹或非炎症性水疱,出汗后明显增多,自觉症状不明显,天转凉后好转,诊断不难。有时需与夏季皮炎。后者发病有明显季性,皮疹为大红斑基础上的丘疹、丘疱疹,有剧痒

治疗

1.局部治疗

局部外用清凉粉痱子粉外扑,或用清凉止痒洗如1%薄荷炉甘石、1%薄荷酊;脓痱可外用2%炉甘石黄连扑粉

2.全身疗法

瘙痒明显时服抗组胺药。脓痱感染时选用抗生素

预防

1.保持室、凉爽,以减少出汗和利于汗液发。

2.衣着宜宽大,便于汗液发。及时更换潮湿衣服。

3.常保持皮肤清洁干,常用干毛巾擦汗或用温水勤洗澡。

4.痱子发生后,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