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疮
基本内容
病名。痈疽等化脓性感染之局部肿胀形似疔盖状者。出《仙传外科集验方》卷六。从广义讲,泛指疮疡之病证者,参见丁条。狭义单指疮疡中之一种病证,即所谓: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等。《外科精义》卷上:“夫疔疮者,以其疮形如丁盖之状是也。古方论之,凡有十种,华元化载之五色丁,《千金方》说丁疮有十三种,以至《外台秘要》,神巧万全,其论颇同,然皆不离气客于经络五脏,内蕴毒热,初生一头凹肿痛……便令烦躁闷乱,或憎寒头痛,或呕吐心逆,以针刺疮,不痛无血,是其候也。”该证因其形小,根深,坚硬如钉,故名。多因外感风邪火毒,或因外伤感染而发。
其证多发于颜面、四肢以及躯干部位。证见发病急,变化迅速,初起者形如粟米状,形虽小而质坚硬,根基深在,继则焮热红肿,肿势速增而疼痛转剧,待脓溃疔根出者,始可肿消痛减而渐愈。若处理迟延不当,或失治误治,致热毒更甚者,易成走黄之险证。治宜早而迅捷,内服药当在审慎辨证确诊下施治。若热重毒炽者宜清热解毒。方选五味消毒饮;若火毒盛者,方选黄连解毒汤,或解毒大青汤;若溃后脓毒未尽,五心仍烦热者,方选人参清神汤;若因脓毒出而呈显气虚之证候者,宜服内托安神散。外治疔疮初起。传统方法多用烟管油膏,或围药厚敷疔疮之四周,使疔破而水出多愈;或可用猪胆汁调合雄黄、京墨、姜汁敷疔疮之四周亦可取效;或用蓖麻子去油,乳香去油,共捣与饭调合作饼状贴敷,可拔去疔毒;或可用外敷黄连软膏,或玉露膏等;若脓已成未溃者,则宜切开去脓,视疮之大小深浅,确定是否引流。已溃者治宜用五五丹,或八将丹涂贴疮口,以提脓去腐。脓净腐去疮面红活者,可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红膏敷贴换药,以促疮口之收敛愈合。
病因病机
早期症状
本病初起状如粟粒,色或黄或紫,或起脓水疱、脓疱,根结坚硬如钉,自觉麻痒而疼痛轻微,继则红肿灼热,疼痛增剧,多有寒热。如见壮热烦躁,眩晕呕吐,神识昏愦者,为疔疮内攻之象,称为“疔疮走黄”;如发生于四肢,患处有红丝上窜的,名为“红丝疔”。
疾病检查
1、尿常规检测:内容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
3、皮肤真菌镜检:是通过直接镜检的方法,找到菌丝和孢子,以供初步诊断。而培养的方法,则根据菌落的特征和镜下形态,结构以确定菌种。
疾病治疗
1. 针灸
方义 本方取督脉经穴为主,以督脉统率诸阳,泻身往、灵台以疏泄阳邪火毒,二穴又为治疗疔疮之经验灾。合谷为手阳明经的原穴,阳明多气多血,泻之以泄阳明火毒,面唇疔疮尤为适宜。取郄穴委中,刺血以清泄血热。
本病还可根据患部所属经脉取穴。例如生于面部手阳明经的,配取商阳、曲池;食指端者取曲池、迎香;生于面部足少阳经的,配取阳陵泉、足窍阴;足小趾、次趾的取阳陵泉、听会。如系红丝疔,可沿红丝的止点,依次点刺到起点。
2. 挑治
疾病预防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