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疔疮

疔疮(nail sore;deep-rooted boil;hard furuncle),又。病症。好发于面、四肢,以深,坚硬如钉,肿痛灼热,反应剧烈,易于走黄、损筋伤要表现的疮疡。病等化脓性感染之局部肿胀盖状者。出《仙传外科集验》卷六。从广义讲,泛指疮疡之病者,参见丁条。狭义单指疮疡中之一种病,即所谓:又丁疮、丁肿、肿、毒、疵疮等。《外科义》卷上:......
目录

基本内容

等化脓性感染之局部肿胀盖状者。出《仙传外科集验》卷六。从广义讲,泛指疮疡之病者,参见丁条。狭义单指疮疡中之一种病,即所谓:又丁疮、丁肿、肿、毒、疵疮等。《外科义》卷上:“夫疔疮者,以其疮如丁盖之状是也。古论之,凡有十种,华元化载之五色丁,《千金》说丁疮有十三种,以至《外台秘要》,巧万全,其论颇同,然皆不离客于经络五脏蕴毒热,初生一头凹肿痛……便令烦躁闷乱,或憎寒头痛,或呕吐逆,以针刺疮,不痛无,是其候也。”该因其小,深,坚硬如钉,故。多因外感邪火毒,或因外伤感染而发。

多发于面、四肢以及躯干部位。见发病急,变化迅速,初起者粟米状,虽小而质坚硬,基深在,继则焮热红肿,肿势速增而疼痛转剧,待脓溃出者,始可肿消痛减而渐愈。若处理迟延不当,或失治误治,致热毒更甚者,易成走黄之险。治宜早而迅捷,服药当在审慎辨证确诊下施治。若热重毒炽者宜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若火毒盛者,黄连解毒汤,或解毒大青汤;若溃后脓毒未尽,五烦热者,人参汤;若因脓毒出而呈显气虚候者,宜服。外治疔疮初起。传统法多用烟管油膏,或围药疔疮之四周,使破而水出多愈;或可用猪胆汁调雄黄、京、姜汁疔疮之四周亦可取效;或用蓖麻去油乳香去油,共捣与饭调作饼状贴,可拔去毒;或可用外黄连软膏,或膏等;若脓已成未溃者,则宜切去脓,视疮之大小深浅,确定是否流。已溃者治宜用五五,或八将涂贴疮,以提脓去腐。脓净腐去疮面红活者,可用,或红膏贴换药,以促疮之收敛愈

疔疮是常见的外科急症,好发于面部和指端。因其初起深,底脚坚硬如钉,故疔疮

病因病机

多因肤不洁,木刺伤而妄施针挑挤压,以致火毒乘隙侵袭,邪热蕴结肤;或因恣食膏粱厚味以及酗等因,起脏腑积热,毒自发所致。若毒盛则流窜经络攻脏腑则属危候。

早期症状

本病初起状如粟粒,色或黄或紫,或起脓水疱、脓疱结坚硬如钉,自觉麻痒而疼痛轻微,继则红肿灼热,疼痛增剧,多有热。如见壮热烦躁,眩晕呕吐识昏愦者,为疔疮攻之象,称为“疔疮走黄”;如发生于四肢,患处有红丝上窜的,为“红丝”。

疾病检查

1、尿常规检测:容包括尿的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

2、 常规检测:是最一般,最基本的液检验。

3、皮肤真菌镜检:是通过直接镜检的法,找到菌丝和孢子,以供初步诊断。而培养的法,则据菌落的特征和镜下态,结构以确定菌种。

4、皮肤涂显微镜检查:是检查、尿、液、胸膜液、心包液及腹膜液中,是否有细菌的存在的一种检查法。

疾病治疗

1. 针灸

治法 取督脉经穴毫针刺用泻法,或三棱点刺

身柱 灵台 谷 委中

义 本督脉经穴,以督脉统率诸阳,泻身往、灵台以疏泄阳邪火毒,二又为治疗疔疮验灾。谷为手阳明原穴,阳明多,泻之以泄阳明火毒,面疔疮尤为适宜。取郄穴委中,刺以清泄热。

本病还可据患部所属经脉。例如生于面部手阳明的,配取商阳、池;食指端者取池、迎香;生于面部足少阳的,配取阳陵泉、足窍阴;足小、次的取阳陵泉、听会。如系红丝,可沿红丝的止点,依次点刺到起点。

2. 挑治

法 在柱两旁,丘疹样突起处,用粗针挑治,每日一次。

疾病预防

注意身体卫生,勤洗头、洗澡是预防本病的要措施。 若伤过深就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伤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带状疱疹

下一篇 龙须菜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