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对苯二胺皮炎

对苯二胺皮炎(paraphenylenediamine dermatitis)是指接触对位苯二胺起的皮炎湿疹样改变。皮损可发生于手、腕部、前、眼睑和部,表现为红斑、丘疹、丘疱疹,皮损在或密集,可有渗出。病程长者可有苔藓样变。含对苯二胺的染发起的接触性皮炎又称为染发皮炎,一般自头皮始。发病原因:对苯二胺是一种很强的致敏物质,可与许多化物质发生交叉反应,它存在于永久性染发中,可......
目录

病因

发病原因:

对苯二胺是一种很强的致敏物质,可与许多化物质发生交叉反应,它存在于永久性染发中,可起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病机制:

对苯二胺很强的致敏性,与多种化物质发生交叉反应,起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预防

1、改进生产设备,改善生产工作场所的卫生条件:安装良好有效的通,排及吸尘设备,减少车间有害体及粉尘,设立室和更衣室。

2、加强个人防护,注意穿工作服,戴手套,罩,帽子,面罩,防护眼睛等防护服,长统靴等。

并发症

除瘙痒疼痛外,若并皮肤感染,则可以出现皮肤的溃烂、坏死以及脓性分泌物。对于少数严重患者可有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中毒症状。搔抓或处理不当、感染或刺激物未能及时除去,致使病程迁延变为慢性皮炎,故应尽量用药物止痒,避免抓挠造成皮肤损伤。

常见症状

参与对苯二胺生产的工人,毛皮衣制作者,美发师,参与橡硫化过程的工人可发生对苯二胺皮炎,皮损可发生于手,腕部,前,眼睑和部,表现为红斑,丘疹,丘疱疹,皮损在或密集,可有渗出,病程长者可有苔藓样变,含对苯二胺的染发起的接触性皮炎又称为染发皮炎,一般自头皮始,出现明显的红斑,水疱,糜烂,渗液,剧烈瘙痒,上眼睑,上部,,颞,颈后部可明显发红,水肿,如未适当治疗,可有结痂,苔藓样变。

原发性刺激反应是指接触物本身具有刺激性或毒性,任何人接触该物质均可发生皮炎,如接触强酸强碱等化物质;接触性致敏反应,指接触物对多数人无不良反应,仅使少数具有过敏体质者发病,一般过4~20天潜伏期,再次接触同类物质后,可于几小时或1~2天在接触部位及邻近部位发生皮炎接触性皮炎的物质很多,如动物的皮、毛、羽毛、毒素等,植物果实等,化物质如化妆品,生活用品如肥皂、洗衣粉,重金属如镍、铬、等,其他如抗生素软膏、橡皮膏等等。   

接触性皮炎一般起病较急,在接触部位发生境界清楚的红斑、丘疹、丘疱疹,严重时红肿并出现水疱或大疱,疱破后为糜烂面。皮炎发生的部位及范围与接触物一致。常有瘙痒和烧灼感。去除病因后,适当治疗约1~2周痊愈。但再次接触过敏原可以再发。

常见检查

本病要是有对苯二胺化药品的接触史,故对于有对苯二胺接触史后出现了皮肤的红肿、瘙痒、疼痛、水疱、糜烂、渗液等表现的患者就要考虑是本病。用含1%对苯二胺的凡士林作斑贴试验,可呈阳性反应,结临床特点,即可诊断本病。同时可查常规,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则可作为本病的支持诊断。

诊断

据患者有接触史,皮损发生在接触部位和典型的皮疹表现以及斑贴试验阳性,即可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

1、急性湿疹,这个是过敏性的皮肤损伤,多与接触过敏原如花粉、漆树等原因有

2、丹毒,皮损鲜红,境界边缘清楚,无接触史,局部触痛明显,伴有畏寒发热头痛恶心等全身症状,末梢检查见白细胞常增高。

3、肛门急性湿疹,一般均潮红-丘疹(丘疹)-水疱(渗出)-糜烂-结痂(鳞屑)-色素新生这一过程,同时伴发瘙痒。临床突出表现为浆液渗出明显,严重者呈点滴状渗出,剧烈的瘙痒使患者难以耐受,由于搔抓而出现抓痕、血痂并细菌感染而出现脓疱、脓性渗出、脓性结痂,呈现湿疹特有外观,即多种态皮疹同时存在。肛门皮肤为一敏感区,急性湿疹瘙痒尤为剧烈,粪便污染更易招致细菌感染,症状表现更重,可扩展及会阴阴囊部皮肤,影响患者生活及工作,使病程极不稳定,治疗过程延长,而转为慢性过。

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仅供参考,详细情况询问医生)  

宜清热凉血湿解毒方药可选用:

龙胆泻肝汤加减中去柴胡当归、加白茅蒲公英大青头痛发热者加生石膏桑叶野菊花湿盛者加泽泻猪苓菌陈;食欲不振者加陈皮苍术大麦;大使干结者加生川军。

加味白虎汤

化斑解毒汤症状减轻后可酌情选服龙胆泻肝清解清热消炎三黄等 。

二、治法:利湿,止痒,祛润燥.医治疗接触性皮炎医治疗接触性皮炎常用药组成:蝉衣10 防风12 生地20 紫草12 赤芍12 鸡血藤18 土茯苓15 苦参12 金银18 草20 淡竹叶10 麦冬15 皮10。

三、风热型皮疹发生于上部,并可见发热恶寒,疲乏不适,自觉瘙痒。舌质稍红,苔薄黄,浮数。治法:疏风清热。方药:   

1.(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处荆芥防风蝉蜕各9克,苦参牛蒡子黄芩各12克,生地黄25克,金银15克,鱼腥草30克,生甘草5克。水服,每日l。热象较重者,加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2克。夹湿者,加木通苍术各9克。   

2.中成药 防风通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温水送服。   

四、湿热型皮疹发生于下部,并可见发热口苦渴,疲倦乏力,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弦滑数。治法:清,利湿热。   

1.龙胆泻肝汤(李东垣,录自《古今医集成》)加减。处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车前子、泽泻各12克,木通9克,生地黄25克,生甘草5克,鱼腥草土茯苓各30克。水服,每日1。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2~15克(后下)。瘙痒较明显者,加蝉蜕9克、白鲜皮12克。   

2.中成药   

(1)龙胆泻肝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水送服。   

(2)鱼腥草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肉注射,每日2次。   

(3)龙胆泻肝颗粒,服,每次1―2包(4-8克),每日2次,温水送服。   

五、两燔型皮疹泛发全身,并见畏寒寒战,高热,烦躁不安,夜睡难寐,口干渴。舌质红绛,苔黄干焦,数。治法:两清,泻解毒。方药:   

1.清瘟败毒饮(余师愚《疫疹一得》)加减。处水牛角30~60克(先煎),生石膏30克(先煎),生地黄土茯苓各30克,金银连翘各15克,黄芩赤芍栀子玄参各12克,知母牡丹皮各9克,黄连、生甘草各6克。水服,每日l。   

2.中成药 :

(1)紫雪或新雪服,每次1―2瓶,每日2~3次,温水送服。   

(2)灵注射液,每次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滴注,每日1次。

西医治疗法     

(1)首先应追查病因,避免再接触,清除刺激因子并告知患者以免今后再接触患病。   

(2)避免搔抓、摩擦、热水或肥皂水洗涤及其他附加刺激。摒除辛辣刺激食品,清理肠,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精神过度紧张。   

(3)药物疗法:以敏止痒为,轻者可服或注射抗组胺药,如皮损面积大,炎症著明者可选用10%葡萄糖酸钙、10%硫代硫酸钠注射;对重症泛发患者可短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泼尼松20~30mg/d或倍他米松/二丙酸倍他米松(得宝松),或静滴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有感染者可酌情选用抗生素。   

(4)外用疗法:基本原则同急性湿疹据皮损情况,选择适应的剂型和药物,以消炎、收敛、缓和对症为原则,用刺激性或易致敏的药物。急性期红肿炎症著明、渗出糜烂者可用复方硫酸铜液(达里波斯液)或3%硼酸溶液进湿,轻者可选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收敛、消炎的油膏外用。如已成慢性炎症,可酌用低浓度角质,如3%黑豆馏油或糠馏油糊、皮质类固醇激素等配为油膏或乳外用。  

护理方法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饮食保健

辣椒、浓咖啡等刺激食物,可使瘙痒加重容易使湿疹加重或复发,都应忌。宜多吃一些新鲜蔬菜类,水果类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地霉菌病

下一篇 冬季瘙痒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