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苦竹叶

竹叶,中药。为禾本科植物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Keng) Keng f.的嫩。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心利尿,解毒之功效。常用于热病烦渴,失眠小便短赤疮,目痛失音伤。嫩。味苦,性。归肝经清心利尿,解毒。热病烦渴,失眠小便短赤疮,目痛失音伤。1、治卒失声,声噎不出:浓苦......
目录

入药部位

性味

味苦,性

归经

肝经

功效

清心利尿,解毒。

主治

热病烦渴,失眠小便短赤疮,目痛失音伤。

相关配伍

1、治卒失声,声噎不出:浓竹叶服之。(《补缺肘后》)

2、治小儿头疮,上生疮:竹叶烧末和猪脂涂上。又以鸡子之亦妙。(《子母秘录》)

3、治卒得恶疮不识者:烧竹叶鸡子。(《孙真人食忌》)

用法用量

服:汤,6-12g。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

使用注意

胃虚者慎用。

炮制

一、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摘,鲜用或晒干。

二、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快洗,闷润,切中段,干,筛去灰屑。

形态特征

苦竹,又伞柄竹。竿高3-5米,粗1.5-2厘米,直立,竿壁厚约6毫米,幼竿淡绿色,具白粉,老后渐转绿黄色,被灰白色粉斑;节间,在分枝一侧的下部稍扁平,通常长27-29厘米,粉环明显;长约6毫米;竿环隆起,高于箨环;箨环留有箨鞘基部木栓质的残留物,在幼竿的箨环还具一圈发达的棕紫褐色刺毛;竿每具5-7展。箨鞘革质,绿色,被较厚白粉,上部边缘橙黄色至焦枯色,部无毛或具棕红色或白色微细刺毛,易落,基部密生棕色刺毛,边缘密生金黄色纤毛;繸不明显或无,具数条直立的短繸毛,易落而变无繸毛;箨截形,高约1-2毫米,淡绿色,被厚的落性白粉,边缘具短纤毛;箨狭长披针展,易向卷折,面无毛,面有白色不明显短绒毛,边缘具锯齿。末级小具3或4叶鞘无毛,呈干草黄色,具细纵肋;无叶耳和箨繸毛;叶舌紫红色,高约2毫米;叶片披针,长4-20厘米,宽1.2-2.9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下表面淡绿色,生有白色绒毛,尤以基部为甚,次4-8对,小横清楚,叶缘两侧有细锯齿叶柄长约2毫米。总状花序花序,具3-6小穗,侧生于或小的下部各,基部为1苞片所包围,小穗柄被微毛;小穗含8-13朵小花,长4-7厘米,绿色或绿黄色,被白粉;小穗长4-5毫米,一侧扁平,上部被白色微毛,下部无毛,为外稃所包围,端膨大呈杯状,边缘具短纤毛;颖3-5,向上逐渐变大,第一颖可为鳞片状,先端渐尖或短尖,部被微毛和白粉,第二颖较第一颖宽大,先端短尖,被毛和白粉,第三、四、五颖通常与外稃相似而稍小;外稃卵状披针,长8-11毫米,具9-11,有小横端尖至具小尖头,无毛而被有较厚的白粉,上部边缘有极微细毛,因后者常落而变为无毛;内稃通常长于外稃,罕或与之等长,先端通常不分裂,被纤毛,上具较密的纤毛,间密被较厚白粉和微毛;鳞被3,卵形或倒卵形,后较窄,上部边缘具纤毛;花药淡黄色,长约5毫米;子房狭窄,长约2毫米,无毛,上部略呈三棱花柱短,柱头3,羽毛状。成熟果实未见。笋期6月,期4-5月。

生长环境

生于向阳山坡或平原,多为栽培。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鉴别

药材性状:干多呈细长卷筒状。展叶片披针,长6-12cm,宽10-15mm。先端尖锐,基部叶柄长6-10mm,上面灰绿色,光滑,下面粗糙有毛,较粗,两侧脉8-16条。边缘的一侧有细锯齿。质脆而有弹性。弱,味微苦。

嫩色绿、卷成筒状者为佳。

性状:呈不规则的段,余参见“药材性状”项。

药理作用

糖作用。

现代应用

治疗糖尿病。

相关论述

1、《分类草药性》:“治烦热,解毒,退小儿潮热(末)汤伤。”

2、《安徽草药》:“清心。”

3、《全国草药汇编》:“解渴利尿渴,尿少色黄。”

附注

四川草药竹叶心”为慈竹植物慈竹Sinocalamus affinis(Rendle) McClure尚未展的嫩。本品甘、苦,凉。慈竹清心热,治头晕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苦竹根

下一篇 苦石莲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