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苦芺

苦芺,蒙山莴苣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分枝互生;下部灰绿色,基部收窄,半抱,羽状或倒向羽状深裂或浅裂,质厚,稍肉质;中部与下部,但披针或狭披针,不分裂,全缘;上部全缘,抱;有时全部全缘而不分裂。一、中药称 【药苦芺 【类清热解毒药;凉血药 【拼音】kǔ ǎo 【英文】Herb of Linearleaf Thitle 【拉丁】Herb......
目录

基本内容

一、中药

【药苦芺

【类清热解毒药;凉血

【拼音】kǔ ǎo

【英文】Herb of Linearleaf Thitle

【拉丁】Herba Cirsii Linearis

】钩芺、苦苦菜、败草。

【考】出自《本草集注》。

1.《尔雅》郭璞注:钩芺,大如拇指,中空,头有薹似蓟,初生可食。

2.陶弘景:苦芺,处处有之,人取生食之。五月五日采,暴干。

3.《唐本草》:苦芺,今人以为漏芦,非也。

4.《食疗本草》:苦芺,生食治漆疮。不堪多食尔。

5.《蜀本草》:《图》有云,苦芺子若猫蓟,无刺。所在下湿地有之。

6.《本草纲》:《尔雅》钩芺,即此苦芺也。许慎《说文》言江南人食之下气。今浙东人清明采其嫩苗食之,云一年不生疮疖,亦捣汁和米为食,其色清,久留不败。《造化指南》云,苦芺大者苦藉,地黄,味苦,初生有白色,入夏抽有毛,甚繁,结细实。其无实者,地胆草,汁苦如也。处处湿地有之。 苦芺(5张)

二、中药基源

【科属】菊科

【基源】为菊科植物山莴苣的全草。

【药用部位】全草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西北等地。

【生态环境】生粘土或砂质土壤上,常于河边、湖边。

【基源态】

头状花序多数,有20个小花,在端排成锥状花序紫色或淡紫色瘦果状条,秒压扁或不扁,灰色黑色,无边缘或有不明显的狭窄边缘,有5-7条纵肋,果颈渐窄,较长,灰白色冠毛白色

【采收加工储藏】夏、秋季采挖,除净泥土,晒干。

三、中药基础

性味】味苦;性微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

治】暑热烦闷;津疮;丹毒肿;痔疮外伤;跌打损伤痛。

【各家论述】

1.《录》:通身漆疮

2.陶弘景:烧作灰以疗金疮

3.《日华子本草》:治丹毒

4.汪颖《食物本草》:汤洗

5.《本草纲》:下气,解热。

6.《医林纂要》:解去热。

7.《湖南药物志》:破宿,生新,解热毒,利胸,除烦闷,补虚损。

8.《广西药植录》:凉血,止,活,解毒。

【用法用量】服:汤,15-30g;或生嚼。外用:适量,捣;或烧灰;或汤洗。

【化成分】的地上部分含山莴苣苦素(lactupicrin),山莴苣素(lactucin),α-香树脂醇(α-amyrin)。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苦苣

下一篇 苦芥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