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蛞蝓

蛞蝓 蛞蝓(kuò yú)(拉丁:Agriolimax agrestis Linnaeus),涕虫、蜒蚰(yányóu),异鳃总蛞蝓科动物。蛞蝓软体动物,外像去壳的蜗牛,表面多黏液,头上有长短触角各一对,眼长在长触角上,体表暗黑色、暗灰色、黄白色或灰红色,雌雄同体。蛞蝓通常在夜间活动,耐饥力强,阴暗潮湿的环境适其生活,取食广泛,对农作物有害,但对人体无害。常见蛞蝓像没有壳的蜗牛。成虫伸......
目录

形态特征

常见蛞蝓像没有壳的蜗牛。成虫伸直时体长30~60毫米,体宽4~6毫米;壳长4毫米,宽2.3毫米。长梭型,柔软、光滑而无外壳,体表暗黑色、暗灰色、黄白色或灰红色。触角2对,暗黑色,下边一对较短,约1毫米,称前触角,有感觉作用;上边一对长约4毫米,称后触角,端部具眼。口腔有角质齿。体前端具外套膜,为体长的1/3,边缘卷起,其有退化的贝壳(即盾),上有明显的同线,即生长线。同线中在外套膜后端偏右。呼吸孔在体右侧前,其上有细小的色线环绕。崎钝。粘液无色。在右触角后约2毫米处为生殖孔。卵,韧而富有弹性,直径2~2.5毫米。白色透明可见卵核,近孵化时色变深。幼虫初孵体长2~2.5毫米,淡褐色,体同成体。

生活习性

为习性

蛞蝓以成虫体或幼体在作物湿土下越冬。5-7月在田间大量活动为害,入夏温升高,活动减弱,秋季候凉爽后,又活动为害。野蛞蝓怕光,强光下2-3小时即死亡,因此均夜间活动,从傍晚始出动,晚上10-11时达高峰,清晨之前又陆续潜入土中或隐处。耐饥力强,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条件下能不吃不动。阴暗潮湿的环境适其生活,当温11.5~18.5℃,土壤含水量为20~30%时,对其生长发育最为有利。

生命力

在低温或食料缺乏时,蛞蝓通过不食不动来忍受饥饿,抵抗不良环境,以延续生命。蛞蝓在干泥土及干洗沙上,只能生存两天。在温度较高环境,不论在湿泥土或湿洗沙上,蛞蝓只能耐饥7~10天。在湿土壤上,蛞蝓耐饥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温的高低,如当温9.9℃时,在湿泥上,耐饥天数长达130天。

食物习性

蛞蝓取食广泛,要吃婆芋、面包树、榕、血桐蟛蜞菊、双蟛蜞菊、蔬菜、蘑菇蘑菇植物、真菌及其果实等。特喜食幼嫩多汁的植物。但对多毛的植物冬瓜、萝卜子叶一般不食用,对具有挥发性气味的葱蒜韭菜番茄等有趋避性。除绿色植物外,蛞蝓还喜食菌类和地衣。蛞蝓在饥饿的情况下也会取食腐烂的叶片,甚至取食自己的粪便和卵粒或纸张等。

繁殖饲养

蛞蝓

繁殖

蛞蝓生殖系统是由两性腺、两性管、输卵管、受精囊、生殖腔、子宫交接器等部分组成,其中乳白色的两性腺负责成卵子和精子。两性腺在体后部,从两性腺向前分出细长螺旋状的两性管。在体前三分之一处两性管变粗成输卵管。宽大的雌性管和狭窄的雄性管通过输卵管的皱褶程度所区。雌性管子宫最后终止于生殖腔中。不同种的蛞蝓管最后终止的地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蛞蝓都是异体受、卵产于体外,如野蛞蝓为雌、雄同体,异体受(也可同体受繁殖),5~7月大量产卵于3~4cm深的湿度大、有隐的土块缝隙。卵期 16~17 d,自孵化至成体性成熟约55 d。蛞蝓精子要比卵子成熟早,当精子由两性腺排出时,卵细胞才始在两性腺成熟。因为不同种的蛞蝓成熟时期不同,而蛞蝓一般在夜间或黄昏进交配,所以交配所需要的时间,不同的种或是同一种蛞蝓均有差异。一般从几分钟至2~3小时之间。蛞蝓每次产卵的数在20~90个左右。每个体的产卵量,平均为425.8粒,产卵期平均160多天,每隔1~2天产卵一次。卵产于湿度充分,有阴的泥土缝隙,每处产卵数可达十余粒,每次产1~32粒,随着体型增小产卵量由多到少,而当体长达28毫米时产卵最多。

生长发育

蛞蝓发育所需要的时间完全依赖于当地季候。例如当土壤温度在18~20℃和高湿度的情况下,黄蛞蝓卵在产后17~20天便孵化成幼体。蛞蝓要分为卵、幼体和成体三种态。卵为,卵的大小平均在8x4毫米。卵的色透明,状为,外有一层牢固的弹性质膜,卵堆呈念珠状。白色透明,长约2~3毫米。幼虫初孵出时,体色比成体浅,更透明,可见到残留贝壳的颗粒,无色带和斑纹,触角为暗灰色,体长2~2.5毫米,淡褐色似成体。蛞蝓的寿命也各有不同,部分种类可活长达1~3年。

种类介绍

品种

蛞蝓尿道 Subinfraorder Orthurethra

Superfamily Achatinelloidea Gulick,1873

Superfamily Cochlicopoidea Pilsbry,1900

Superfamily Partuloidea Pilsbry,1900

蜗牛超科 Superfamily Pupilloidea Turton1831

尿道 Subinfraorder Sigmurethra

Superfamily Acavoidea Pilsbry,1895

非洲大蜗牛超科 Superfamily Achatinoidea Swainson,1840

Superfamily Aillyoidea Baker,1960

欧洲蛞蝓超科 Superfamily Arionoidea J.E. Gray in Turnton,1840

无盔蛞蝓超科 Superfamily Athoracophoroidea

无盔蛞蝓科 Family Athoracophoridae

Superfamily Orthalicoidea

Subfamily Bulimulinae

Superfamily Camaenoidea Pilsbry,1895

烟管蜗牛超科 Superfamily Clausilioidea Mörch,1864

Superfamily Dyakioidea Gude & Woodward,1921

Superfamily Gastrodontoidea Tryon,1866

苹果蜗牛超科 Superfamily Helicoidea Rafinesque,1815

Superfamily Helixarionoidea Bourguignat,1877

蛞蝓超科 Superfamily Limacoidea Rafinesque,1815

Superfamily Oleacinoidea H. & A. Adams,1855

Superfamily Orthalicoidea Albers-Martens,1860 Superfamily Plectopylidoidea Moellendorf,1900

Superfamily Polygyroidea Pilsbry,1894

Superfamily Punctoidea Morse,1864

Superfamily Rhytidoidea Pilsbry,1893

彩釉蜗牛科Family Rhytididae

Superfamily Sagdidoidera Pilsbry,1895

Superfamily Staffordioidea Thiele,1931

蜗牛超科 Superfamily Streptaxoidea J.E. Gray,1806

Superfamily Strophocheiloidea Thiele,1926

Superfamily Parmacelloidea

Superfamily Zonitoidea Mörch,1864

红色品种

粉红色蛞蝓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卡普塔尔山发现一种奇特的大型粉红蛞蝓,体长可达到20厘米,要以苔藓为食。直到2013年,生物分类家才正式该物种归入红三角蛞蝓,将它命为“Triboniophorus graeffi”。

这种蛞蝓平时白天将身体掩埋在发霉树之下,有时夜晚会数百只爬出来吞食树上的霉菌和苔藓。

由于没有天敌,仅存在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死山的巨大粉红蛞蝓,最大可长到20厘米长。然而这种生物却日益受到全球候变暖的威胁,或因山上的温过高而灭绝。

据报导,这种红色的巨大蛞蝓仅存在于悉尼西北部500公里的卡帕塔山(Mount Kaputar),它们或因赖以生存的潮湿环境被高温吞噬而面临灭绝的困境。

这种巨大粉红蛞蝓在2013年被新州科委员会列入濒危生物保护册,其起源可追溯到今1.8亿年前的冈瓦那大陆时期。它们白天隐藏在树下,晚上觅食。

主要价值

蛞蝓作为一种分布广且价格低的药用资源,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农本草》《本草纲》《中药大辞典》等医药史书中记载了蛞蝓的“味咸无毒,清热祛水肿解毒,破瘀通治中僻,筋免蛮,惊痫喘息喉痹肿、肿”的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明,蛞蝓腹水型(ARS)肉瘤、Lewis肺癌、人非小细胞肺癌等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对治疗慢性气管炎和气管哮喘具有很好的疗效。既往研究表明,蛞蝓含有挥发油、蛋白质、蛞蝓多糖、单胺类等多种化成分,在防治癌症、气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疾病等疾病中疗效显著。如蛞蝓糖蛋白提出多糖(LE-DZ)在体外对腺癌有抑制作用、研究表明蛞蝓多糖能够抗乙型炎病毒等。

除上述作用外,蛞蝓还有免疫调和抗菌等作用。

物种危害

危害

因为蛞蝓口腔中有角质的颚齿,用于固定食物和舐刮食物,所以能将植物幼苗叶片生长点吃光。蛞蝓要是通过啃食蔬菜叶片果实花瓣等,使植物叶片成孔洞,或使果实果皮不完整,严重影响蔬菜的正常发育生长。因为蛞蝓的食物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大多数蔬菜、粮食作物,水果、卉、药材植物以及烟草棉花、麻类、食用菌等济作物,甚至包括绿化草坪及其它树木、杂草等植物,所以其对大量农作物及其他济作物造成严重威胁。

包括养殖的蜜蜂,严重时箱布满蛞蝓黏液,其黏液中含有多种酶,蜜蜂沾上黏液后易被困住,清理杂物的活蜜蜂也会在黏液上越积越多,遭受酶解,最后被蛞蝓吞食身躯,留下蜜蜂头部,沾上黏液的蜜蜂会挣扎而死。

除上述危害外,蛞蝓还是家畜、家禽寄生虫的中间宿。据报导要有三种寄生虫:吸虫纲的矛复腔吸虫;线虫纲的缪氏毛细线虫;绦虫纲的短绦虫。当蛞蝓吃了带有吸虫卵的植物后,吸虫的卵便在蛞蝓发育,幼虫从卵膜破出潜入蛞蝓肝脏生长繁殖、若干时间后,吸虫的幼虫钻进到蛞蝓里停止活动成为胞囊。当蛞蝓运动时,胞囊便随粘液一起被排出体外。当家畜吃了带有胞囊的植物后,胞囊便在家畜肠道中破裂成幼虫,最后寄生肝脏生长繁殖,致使家畜消瘦死亡。

防治

农业防治

农业种植前对栽培地块进彻底清扫,清除废料,枯等杂物,可以减轻蛞蝓对作物的伤害。其中,有机肥要充分腐熟,才有利于消除蛞蝓滋生的环境条件;降雨后要立即疏通清理排水沟,防止雨水积聚,保持栽培地块干。田间要利用雨后蛞蝓出土活动的习性,抓紧锄草松土,使部分卵块暴于日光下自动破裂。在多年重茬栽培的地块要采取水旱轮作,切断害虫来源。为了减少虫源,还可以在中耕松土后,使用高温闷棚或强光曝晒。高温闷棚要利用夏季高温来杀灭害虫,棚温达70℃以上,能够有效杀灭蛞蝓以及其他害虫,高温闷棚效果好、成本低,对环境也非常友好。

防治

蛞蝓盛期,在种植畦面均匀地撒施四聚乙醛颗粒(四聚乙醛含量6%)或甲萘·四聚乙醛颗粒(甲萘威含量1.5%,四聚乙醛含量4.5%)来诱食毒杀蛞蝓。在蛞蝓危害严重的地,间隔十几天后要防治一次。由于生石灰草木灰具有吸湿及偏碱性的特点,化防治蛞蝓还可以撒施生石灰,通过吸潮创造一个不利干蛞蝓生长的环境,同时碱性的环境也不利干蛞蝓生存。用煤油、柴油或机油浸湿锯末撒在苗床地四周,可杀死野蛞蝓,也可用200倍盐水喷干面或根系附近进防治。虽然化防治的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其对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成本也较高,操作法较为复杂。如果长时间使用同种化蛞蝓的耐药性、抗药性会随之提高,不仅造成济损失,而且会加大防治难度。

物理防治

针对蛞蝓白天潜藏夜晚出、晴天藏雨天出以及爬速度缓慢等特点,可以采用人工捕捉的办法,将捕捉到的蛞蝓放到装有石灰食盐的容器,使其因失水而快速死亡。因此,可以在种植畦面四周、杂草丛等蛞蝓喜栖的地撒生石灰草木灰食盐等,蛞蝓接触到这些物质便会失水死亡。值得注意的是,撒施上述物质后空间要保持干,间隔2~3天再撒1次,但是人工捕捉只能消灭可以捕捉到的蛞蝓,效果不是特突出且人力投入较多,成本较高。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可以采用寄生性小杆线虫侵染致死蛞蝓。近年来发的以草药和酵母为要原料的生防诱食可以蛞蝓大量取食后消化不良而死亡,前在羊肚菌、白菜、草莓等作物上防治效果明显,且环保无农业残留。这是前较为防治力度也较大、也较为科、新颖的蛞蝓防治法。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眼丹

下一篇 压迫性视神经病变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