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九香虫

九香虫 九香虫(拉丁:Coridius chinensis),黑兜虫、瓜黑蝽、屁虫,是蝽科九香虫属昆虫。九香虫是一种会青黑色昆虫,长约1.7-2.2厘米,宽约1-1.2厘米,指甲般大小,状如水龟,春夏季,爬在农作物的上吸食浆液,不留碰上它,便放出一种奇臭难状的体,同时它还含有九香虫油,一熟之后,即是一种香美可、祛病延年的药用美食。九香虫除东北、西北外,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
目录

基本概述

《本草纲》:九香虫,产于贵州永宁卫赤水河中。大如小指头,状如水,身青黑色。至冬伏于石下,至惊蛰后即出,不可用矣。《中药大辞典》载:九香虫对于神经胃病精神忧郁而致的痛,肾阳虚的膝酸软乏力、阳萎、遗尿等症有显著疗效。所以李时珍说它:咸温无毒理气止痛,温中壮阳,“久服益人”,“土人多取之,以充人事”。

外形特征

九香虫全体,长1.7~2.2厘米,宽1~1.2厘米,体一般紫黑色,带铜色光泽,头部、前胸及小盾片较黑。头小,略呈三角;复眼突出,呈卵,位于近基部两侧;单眼1对,橙黄色较短,触角6,第1较粗,,其余4较细长而扁,第2长于第3。前胸前狭后阔,前缘凹进,后缘略拱出,中部横直,侧角显著;表面密布细刻点,并杂有黑皱纹,前两侧各有1相当大的眉区,色泽幽暗,仅中部具刻点。小盾片大。翅2对,前翅为半鞘翅,棕红色,翅末1.3为膜质,纵很密。足3对,后足最长,3面密布细刻及皱纹,后胸近前缘区有2个臭孔,位于后足基前外侧,能由此放出臭。雄虫第9为生殖,其端缘弧,中央尤为弓凸。

生活习性

九香虫成虫有翅能,其寄植物要是葫芦植物,如各种瓜类的南瓜冬瓜西瓜丝瓜、水瓜等。刚孵出的若虫(幼虫)多在寄植物蔓裂处和叶芽叶柄上,栖息于卷褶的黄色九香虫以寄植物的汁液为食物,以成虫蛰伏在土石块下、石缝中、瓜棚或墙缝中越冬。

生长繁殖

从自然界采集可在成虫羽化后,于8月中旬至10月上旬到寄植物上采集成虫,也可在冬春时期,找成虫越冬地点,进捕捉、不同地区成虫羽化时间以及进入越冬和越冬结束时间,可能不尽相同,因此,应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进采集和捕捉。

九香虫养殖可在室,也可在室外或田间进。饲养前应做好养虫的准备工作:养虫笼一般用木框和窗纱制成,规格大小可据需要制做,一般为立体型。田间大养虫笼,底部,可以将在地面栽种的寄植物(瓜类)罩在笼,前面门,人可进入操作、检查,笼的四面均为窗纱,笼的部也应装窗纱。然后将要饲养的虫源放入笼,使其在笼取食、生长发育。另一种小型纱笼,可放人盆栽种的寄植物供虫取食,前面只要个小门即可,可从门伸进手进操作。这种小型养虫笼可以放在田间或室外,也可放在室饲养。寄宅植物的种植时间,可据当地种植时间灵活掌握,可在田园地直播或播在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

药用价值

药材鉴

1、鉴要点

要点鉴九香虫要点:一是头小,呈三角,有单眼一对,点状突起;二是虫体呈六角状扁,长1.8~2.2cm,宽l~1.2cm;三是表面棕褐色棕黑色,部有膜质半透明翅2对,胸中有足3对,多已落;四是部比部隆起,有5~6,每边缘有突起白色小点;五是质脆,具特殊臭,味微酸。而混淆品小皱蝽极似上种,仅虫体较小,头呈半,虫体呈,余同上种。

典鉴

李时珍曰:“九香虫产于贵州永宁赤水河中,大如小指头,状如水龟,身青黑色。至冬于石下,土人多取之,以充人事。至惊蛰后即出,不可用矣。”《药材资料汇编》:“九香虫黑兜虫。体呈长,头部突出。身被金色短毛,闪毛带蓝。触角为丝状,单眼在头之两侧。前胸及中央两侧有足三对;前翅为半革质及半膜质,后翅全为膜质,前翅之前缘及脚之,大半呈赤褐色生长在溪涧中的近水的潮湿地带,多伏居于水边石隙间。喜吸食伞科及禾本科植物的液汁。通常在冬月捕捉,趁清晨下雾时用网罩捞取,亦有白昼掀石捕取者,放入布袋,然后用水潦过,及时晒干或干即可。”

快速鉴

虫体呈六角状扁,表面棕褐色棕黑色,长1.8~2.2cm,宽l~1.2cm。头小,呈三角,有单眼一对,呈点状突起。部有膜质半透明翅两对,浅棕色至棕褐色。胸部有足3对,足多已落。部比部隆起,有5~6,每近边缘有一突起的小点。质脆,有特异臭,味微咸。

文献论述

1、《本草新编》:九香虫,虫中之至佳者、入中,以扶衰弱最宜。但不宜入于汤)以其性滑,恐动大便九香虫亦兴阳之物,然非人参白术巴戟天肉苁蓉、破故纸之类,亦未见其大效也。

2、《纲》:治脘滞亏损,壮元阳。

3、《现代实用中药》:适用于神经痛,膝酸痛,胸脘郁闷,因精神不快而发胸窝滞痛等症,配其他强壮药同服有效。

4、《本草新编》:兴阳益

治:脘滞亏损,元阳不足。用九香虫一两(半生),车前子(微)、陈桔皮各四钱,白术)五钱,杜仲)八钱,人研为末,加炼蜜做成子,如梧子大。每服一钱五分,以盐水或盐磅下,早晚各服一次。

【产地和性状】本品分布于华东、西南、广东、广西、江西、湖北、湖南,生产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冬、春二季捕捉,捕得后放罐,加盖紧,将其闷死,或放入沸水中烫死,取出晒干或干。

本品呈六角状而扁平,长1.8~2.2厘米,宽l~1.2厘米,棕红色或棕黑色。头很小,略呈三角,复眼突出呈卵状,单眼1对。触角5,第1较粗,,长为第2之半,其余4较细长而扁,第2长于第3,二三两长度比约为4:3至5:3,触角多落。部有翅2对、胸足3对,后足最长,多数落。质脆。有特异腥臭,味微咸。

性味和功能】性温,味咸。能理气止痛,温中壮阳

【成分和药理】本品含九香虫油,油中含硬脂酸、棕润酸、油酸。其臭来源于醛或酮。

【应用和】,已要用于以下几面:

①用于胸隔间气滞亏损,阳疾。将九香虫30克(半生半熟)、车前子12克(微妙)、陈皮12克、白术15克、杜仲25克()研为细末,炼蜜九,空服。

②用于胸院胁痛。将九香虫卵克。全蝎60克研末,炼密九,日服2次。

阴虚阳亢者慎服。(郑俊华)

【摘自】《中国性科百科全书

【现代研究】

1.化成分:本品含九香虫油,油中含硬脂酸、棕榈酸、油酸,其臭味来源于醛或酮,还含蛋白质、甲壳质等。

2.药理作用:九香虫金黄葡萄球菌、伤寒杆菌、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并有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作用。

成份

虫体含脂肪、蛋白质及甲壳质。脂肪中含有硬脂酸、棕榈酸、油酸。脂肪酸一部分是游离存在。其臭味来源于醛或酮,但未能分出。

性味归经:咸,温。归

功能与治:理气止痛,温中助阳。用于胃寒胀痛,胃气痛,肾虚阳痿膝酸痛。

贮藏:置木箱衬以油纸,防潮、防蛀。

相关防治

①病害:饲养观察,九香虫很少发生病害,仅发现个若虫受真菌感染而死亡,病原菌尚未清楚。防治法:常保持养殖场地的清洁卫生,在成虫冬眠出蛰前对养殖地用1%~2%福尔马林进1次彻底消毒。

②天敌:九香虫要天敌是蚂蚁和蜘蛛。他们常侵入笼、网罩咬伤或咬食九香虫的若虫。防治法:在笼、网罩发现有蜘蛛,可用人工捕捉;发现蚂蚁,应立即找出蚁并以堵塞,在笼、网周围撒石灰,或用猪骨等食物诱蚂蚁聚食集中杀灭。另外选择养殖场地时,要避(巢)场所。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