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井口边草

井口边草 边草是凤尾科、薄囊亚纲植物叶轴禾秆色,表面平滑。生于竹林边、河谷、石缝和山林湿地;分布于西南地区。边草味甘、淡;具有清热利湿、止、解毒消肿的功效,泄泻痢疾黄疸淋证水肿、咳尿血便血、刀伤出等。凤尾(变种) (Pteris cretica L. var. nervosa (Thunb.) Ching et S. H. Wu),又边草。植株高50-7......
目录

形态特征

井口边草图册凤尾(变种) (Pteris cretica L. var. nervosa (Thunb.) Ching et S. H. Wu),又边草。植株高50-70厘米。短而直立或斜升,粗约1厘米,先端被黑褐鳞片簇生,二型或近二型;柄长30-45厘米(不育的柄较短),基部粗约2毫米,禾秆色,有时带棕色,偶为栗色,表面平滑;叶片,长25-30厘米,宽15-20厘米,一回羽状;不育羽片(2)3-5对(有时为掌状),通常对生,斜向上,基部一对有短柄并为二叉(罕有三叉),向上的无柄,狭披针披针(第二对也往往二叉),长10-18(24)厘米,宽1-1.5(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叶缘有软质的边并有锯齿,锯齿往往粗而尖,也有时具细锯齿;能育羽片3-5(8)对,对生或向上渐为互生,斜向上,基部一对有短柄并为二叉,偶有三叉或单一,向上的无柄,线形(或第二对也往往二叉),长12-25厘米,宽5-12毫米,先端渐尖并有锐锯齿,基部阔楔形生三叉羽片的基部不下延或下延。下面强度隆起,禾秆色,光滑;侧脉两面均明显,稀疏,斜展,单一或从基部分叉。干后纸质,绿色灰绿色,无毛;叶轴禾秆色,表面平滑。

井口边草图册井口边草图册

生长习性

生于海拔400-3200米的石灰地区的隙间或林下灌丛中。

分布范围

产于河南西南部(乡、镇平、鸡公山)、陕西南部(平利、洋县、略阳)、湖北(兴山、巴东、宣恩、来凤、鹤峰)、江西(庐山、井冈山)、福建(南平)、浙江西部(寿昌)、湖南(龙山、永顺、垣、黔阳、宁远、洞)、广东(连县)、广西(隆林、大苗山、瑶山)、贵州(印江、独山、桐梓、遵义、雷山、贵阳、清镇、平坝、安顺、毕、大、安龙、德江)、重庆(巫溪、奉、城、南川)、四川(灌县、松潘、马尔康、大金、宝兴、天全、巴、康定、荣、峨眉山、峨边、石棉、甘洛、越西、屏山、雷波、西昌、普格、布拖、德昌、木里、洪溪、长宁、崇化、金城山、宝兴、庐定)、云南(镇雄、嵩明、蒙自、屏边、德钦、贡山、丽江、维西、大姚、楚雄、宾川、勐海、澄江)、西藏(波密、扎木、林芝、麦通、察隅、错那、聂拉木)。也广布于日本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斐济群岛、夏威夷群岛等地。

分类

边草——一种新发现的富集砷的植物

药用价值

性味归经

来源考:出自《云南药物志》。

药材基源:为凤尾植物凤尾(L.var.nervosa(Thunb.)Ching et S.H.Wu)的全草。

味甘、淡;性凉。归大肠

1.《西藏草药》:“性平,味甘。”

2.《全国草药汇编》:“淡,凉。”

3.《四川中药志》1979年版:“甘、微苦,。”

功效

清热利湿;止;解毒消肿。泄泻痢疾黄疸淋证水肿;咳尿血便血;刀伤出;跌打肿痛;疮;水烫伤

各家论述

1.《湖南药物志》:“止痛,活利尿治跌打损伤。”

2.《全国草药汇编》:“治黄疸炎,急性胆囊炎,扁体炎,气管炎,泌尿系感染肾炎水肿。”

3.《台湾药用植物志》:“解热。治伤风疟疾,眼病。”

用法用量

服:汤,10-30g。外用:适量,研末撒;水洗;或鲜品捣

选录

1.治泌尿系感染肾炎水肿凤尾草15~30g。服。(《云南草药选》)

2.治汤伤:(边草)全草研细末,撒伤处。(《湖南药物志》)

化学成分

凤尾甙(creticoside)A、B、C、D。

全草含2β,6β,16α-三羟基-左旋-贝壳杉烷(2β,6β,16α-trihydroxy-(-)-kaurane),2β,15α,16α,17-四羟基-左旋-贝壳杉烷[2β,15α,16α,17-tetrahydroxy-(-)-kaurane],2β,6β,15α-三羟基-左旋-16-贝壳杉烯[2β,6β,15α-trihydroxy-(-)-kaur-16-ene],2β,14β,15α,16α,17-五羟基-基旋-贝壳杉烷[2β,14β,15α,16α,17-pentahydroxy-(-)-kaurane],2β,15α-二羟基-对映-16-贝壳杉烯(2β,15α-dihydroxy-ent-kaur-16-ene),2β,16α-二羟基-对映-贝壳杉烷(2β,16α-dihydroxy-ent-kaurane),2β,6β,16α-三羟基-对映-贝壳杉烷(2β,16β,16α-trihydroxy-ent-kaurane),2β,6β,16α-三羟基-对映-贝壳杉烷-2-O-β-D-葡萄糖甙(2β,16β,16α-trihydroxy-ent-kaurane-2-O-β-D-glucoside),2β,15α,16α,17-四羟基-对映-贝壳杉烷(2β,15α,16β,17-tetrahydroxy-ent-kaurane),2β,6β,15α-三羟基-对映-16-贝壳杉烯(2β,6β,15α-trihydroxy-ent-kaur-16-ene),2β,6β,15α-三羟基-对映-16-贝壳杉烯-2-O-β-D-葡萄糖甙(2β,6β,15α-trihydroxy-ent-kaur-16-ene-2-O-β-D-glucoside),2β,14β,15α,16α,17-五羟基-对映-贝壳杉烷(2β,14β,15α,16α,17-pentahydroxy-ent-kaurane),素(pterosin)A、B、C、F、S,凤尾甙(creticoside)A、B、C、E,异甙(isopteroside)C,欧伊鲁甙(ptaquiloside)。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眼酸硷化学伤

下一篇 九龙藤叶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