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弓蛔虫病
病因
1.犬弓蛔虫是在犬体内完成其生活周期,人和许多其他动物感染的是第2期幼虫,即幼虫在小肠内孵化,钻过肠壁入血流为第2期。感染一般在犬体内自血管移行至周围组织,幼虫变为胞囊。当母犬怀孕时,此种胞囊或潜伏体内的幼虫又活动起来,再进入血流而通过胎盘在出生前感染幼犬。出生后第2期幼虫入肺变为第3期幼虫,咳上来并咽下而入小犬小肠,形成第4期幼虫。该幼虫可在3周内成熟,开始大量产卵。1条蛔虫1天可产卵20万个,这些感染卵由粪便排出,到处污染,成为人畜感染的根源。犬和猫是弓蛔虫的固定宿主,而人是中间宿主或者是偶然宿主,此寄生虫在人体内不能成熟或繁殖。
2.人类感染是因吞食被感染犬的受精卵所污染的食物,特别是密切接触犬、猫,又不注意卫生的人更容易引起感染。受精卵在小肠内孵化,第2期幼虫由肠入血液,转移到肝、心、肺、脑、眼和周围循环。当幼虫到达血管径小于其身体之小动脉时,则穿过管壁入其所在器官。在人体内弓蛔虫发育不超过第2期,所以在人体内不能繁殖产卵,因此人粪便检查是阴性。幼虫可在周围组织内保持为安静的胞囊状态而无症状,但在其移行时则发生急性内脏蚴虫移行症(VLM)。在眼内单个幼虫即可引起视力丧失。幼虫可直接经过脉络膜睫状体或中心视网膜动脉入眼,在入眼前幼虫可为胞囊,位于周围组织。
发病机制
1.犬弓首线虫是犬类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犬弓首线虫的受精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为感染性虫卵。当被成年犬吞食后,幼虫在小肠内孵出,经肠壁进入血液,幼虫不能完成由肺到小肠的移行,所以无法进一步发育为成虫,仅移行至体内各组织器官中形成包囊。当母犬怀孕后,被包裹的幼虫可恢复其移行的习性,随血液经胎盘进入胎犬体内到达肝脏。胎犬出生后,幼虫移行至肺并随呼吸经气管到达咽部,吞咽入胃后进入小肠发育为成虫。另一种感染方式是3个月龄以内的幼犬吞食了感染性虫卵,在小肠内孵化成幼虫,幼虫进入肠壁淋巴系统,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再经肺及气管到达咽部,被吞入后在小肠发育为成虫。 如人食入感染性虫卵,幼虫在小肠内孵出后进入肠壁经淋巴系统到肠系膜淋巴结,然后经血液到达肝脏,再随血液到肺脏。由于人不是它的适宜宿主,幼虫不能完成由肺到小肠的移行来发育为成虫,因此人的粪便中没有犬弓首线虫的卵。幼虫全身播散形成内脏幼虫移行症,可侵犯肝、肺、脑、肾、心、肌肉和眼等组织,通常被反应性的炎症肉芽肿所包裹,许多幼虫可在包囊中存活多年。
2.此病可通过直接侵犯眼内组织和(或)通过引起免疫应答而引起葡萄膜炎。侵犯至眼内组织的幼虫常引起慢性玻璃体炎、局灶性坏死性肉芽肿性炎症,特征地表现为幼虫周围嗜酸性粒细胞、类上皮细胞、多核巨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有研究发现,患者玻璃体和房水中有高效价的抗弓蛔虫抗体(IgG、IgE),提示免疫应答在眼弓蛔虫病的发生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
可引起发热、乏力、体重减轻、咳嗽、喘鸣、肝大、躯干和下肢瘙痒、皮疹和结节等。个别患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如脑炎、脑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癫痫等。
2.眼部表现
此病最常见的改变为单侧眼底出现肉芽肿性改变,此是由Ⅱ期幼虫侵犯脉络膜后形成包囊造成的。肉芽肿可发生于后极部,也可发生于周边部。后极部病变呈灰色或白色隆起,常伴有轻度至重度的玻璃体炎症反应和视力下降。一些患者可出现白瞳症或斜视。周边部的肉芽肿是一常见的改变,常表现为周边眼底的白色隆起病灶,易伴有视网膜皱褶。此种皱褶可从周边部延伸至视盘,周边部病变有时类似于中间葡萄膜炎的雪堤样改变。眼弓蛔虫病尚可引起慢性眼内炎,表现为轻度的前葡萄膜炎、虹膜后粘连、玻璃体炎症和视网膜脱离,偶尔可引起前房积脓、视盘炎、黄斑水肿。
检查
1.血常规
活动期: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甚至可高达100×109/L。升高的白细胞中主要为嗜酸性粒细胞,可占50%~90%,白细胞计数升高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血清IgG、IgM和IgE通常升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抗弓蛔虫抗体是一种稳定和可靠的诊断试验。
3.B超检查
B超检查可有显著玻璃体浑浊。眼弓蛔虫病的超声波检查改变有以下3种:
(2)连接后极部和肿块的玻璃体膜;
4.CT检查
并发症
治疗
1.药物治疗
眼弓蛔虫病的药物治疗主要使用两类药物,一类为抗蠕虫药,另一类为糖皮质激素。
常用的抗蠕虫药如噻苯哒唑、阿苯哒唑和甲苯哒唑。
糖皮质激素可局部应用,也可全身应用(多选择口服泼尼松),所用剂量一般不宜过大。
对有眼前段炎症者应给予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消炎药和睫状肌麻痹滴眼剂点眼治疗,以使炎症尽快消退并减少虹膜后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
2.手术治疗
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可用于治疗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或伴有显著的玻璃体增殖膜以及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联合冷凝或光凝治疗。如能看到幼虫且幼虫位于黄斑区中心凹3mm以外,应进行光凝治疗,但在行此种治疗时应联合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
确诊案例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