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疳眼
病因
饮食不节、喂养不当、食有偏好等损伤脾胃,或久病虚嬴,脾胃虚弱等,皆可导致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酿成疳积。
脾病及肝,肝血虚少,目窍失养且阴血不足,肝热内生,上攻于目,遂发本病。此外,病中无原则地忌口的小儿,及患寄生虫病之类消耗性疾病者易患此病。
症状
双眼发病,初起症轩.多见夜盲(又称雀目),眼珠干涩羞明,频频眨目。继而白睛萎黄,眼珠转动时,白睛表层于环绕黑睛处呈晕状皱起,黑睛失泽,知觉减退。随病情发展,白睛正对睑裂两侧出现略带银灰色之三角形干燥班,基底向着黑睛边缘,不为泪液所湿润;黑睛表面枯晦。甚至混浊如毛玻璃状。严重时,羞明显著,白睛粗厚如皮肤;黑睛知觉丧失,呈灰白色胶冻样混浊,甚至表面糜烂破损,并有黄液上冲等症。愈后往往遗留翳障,影响视力。本病黑睛极易溃破,变为蟹睛、眼珠枯萎等恶候。
全身症:初起常见患儿面色萎黄,身体羸瘦,毛发枯焦,掩面而卧,或烦躁不宁。若见腹大如臌,青筋暴露,频频泄泻,胃纳全无,哭声嘶哑而低微,手足俱肿者,病属危重,除可致双眼失明外,尚有生命危险。
检查
诊断鉴别
凝脂翳因风热邪毒入侵所致。以黑睛生翳,表面色白或黄,状如凝脂,发病迅速多伴有黄液上冲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早期出现之雀目,称肝虚雀目。在外眼见症不明显时,需与高风雀目相鉴别。高风雀目患者眼无不适,外观端好,眼底变化初起可不明显,随年龄的增长,病变逐渐明显,视野开始缩小,夜盲亦逐年加重,但白睛、黑睛及全身无疳积见症。
辨证施治
患者初见雀目,白睛干涩,眨目羞明,目痒,脉弦细,苔白,舌质淡红。治宜养肝明目,杀虫消疳。以消疳散合四物汤加减。药用:使君子、熟地、枸杞,雷丸、当归、炒麦芽,赤芍、夜明砂,猪肝,胡黄连。
结膜干燥,角膜混浊不清,兼见胃纳差,大便溏泻,完谷不化,脉细无力,苔白微腻,舌质淡。治宜腱脾燥湿,补肝明目。以理脾丸加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神曲、炒麦芽,枸杞,砂仁(后下),猪肝。
眼珠干燥,黑睛上翳,混浊不清,兼见腹胀,便秘,食后潮热,烦躁不安,脉弦细,苔黄腻,舌质淡。治宜腱脾消疳,清肝泄热。以肥儿丸加减。药用:党参、茯苓、使君子、神曲、山楂,白术、甘草,胡黄连、芦荟、龙胆草各,枸杞。
4.湿热疫毒型
小儿患麻疹、肺炎高热后,出现眼珠干燥,黑睛混浊不清生翳,口咽干燥,便秘,小便黄少,脉细数无力,苔黄,舌质红。治宜清利湿热,养阴败毒。以甘露饮加减。药用:麦冬、天麦、生地、熟地、石斛、枇杷叶,黄芩、甘草,茵陈、银花各,枸杞,白蔻。
并发症
伴口渴、腹泻、肚胀大、青筋暴露(青筋其实不是筋,而是血管。正常情况下,它应该是看不清楚的,可一旦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压力增高,它就会在皮肤表面凸起,甚至出现扭曲变色等现象)等症
本病如果不能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易致失明。全身若见腹大如臌,青筋暴露,频频泄泻,胃纳全无,哭声嘶哑而低微,手足俱肿者,病属重危,不仅可能双眼失明,而且还有生命危险。
饮食
1、青葙子茶:青葙子15克,绿茶5克。将青葙子和绿茶置于纱布袋中,沸水泡10分钟饮用。每日1剂。可祛风热、清肝火、适用于目赤肿痛者。
2、石膏粥:生石膏50克,粳米100克。先将石膏水煎半小时,去渣后放入粳米熬粥。每日1剂。可辛凉清热、除烦止渴,适用于眼红痛、口干重的患者。
3、绿豆藕羹:藕1节,绿豆30克。将藕洗净切成小块,与绿豆同煮至熟烂后食用。每日1剂。可清热凉血、去赤止痛,适用于眼热赤痛者。
预防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新生儿衣原体感染
下一篇 小儿短指-球状晶体异位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