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丁虫
简介
鞘翅目(Coleoptera)吉丁虫科(Buprestidae)甲虫,约15,000种,多数分布于热带区,是色泽最鲜豔的昆虫之一。窄长而扁,腹部趋尖。有些种类的鞘翅是带金属色泽的蓝、铜绿色、绿色或黑色。维多利亚时代期间,带金属色泽的甲虫被当作女人或男人的活珠宝。其他种类体上的豔丽色泽被黑色鞘翅遮住了,只在飞行时或从腹面才能看到。当金属色的吉丁虫停止飞行时,就变成树枝上一个暗黑色隆起,原本追捕它的猎捕者可能辨认不出其猎物。
白色、无足的幼虫类似蝌蚪,因体形而被称为扁头穿孔虫(flatheaded borer)。头扁而向外扩,身体其馀部分为窄圆柱形。
许多吉丁虫的幼虫在树内凿出带状孔道。眼吉丁属(Chrysobothris)危害树木和灌木,常对果树造成严重灾
害。长吉丁属(Agrilus)形成虫瘿,幼虫在其中生活。小而扁的叶吉丁属(Brachys)在叶内穿孔道。
吉丁虫是一群极美丽的甲虫,一般体表具多种色彩的金属光泽,常被用来做装饰品。大多色彩绚丽异常,似娇艳迷人的淑女,也被人喻为“彩虹的眼睛”。全世界己知有15000种。幼虫多数穿孔于植物材部,前胸特别膨大,腹部细长。大琉璃吉丁虫为世界最大的吉丁虫,分布于印度、爪哇等地。南美大吉丁虫为南美洲最大型的吉丁虫。
趣闻
虽然成年吉丁虫美丽异常,但其幼虫却其丑无比,多数幼虫穿孔于植物材部,前胸特别膨大,腹部细长,真所谓“虫大十八变”。而且幼虫孵化后在茎秆皮下以螺旋式向上蛀食,粪便不排出,呈毫不起眼的褐色。据说日本人尤其喜爱吉丁虫,认为它们艳丽的鞘翅,能驱赶居室害虫,因而常把鞘翅镶嵌在家具上,既有驱虫之效,又具装饰之美。
品种分类
十斑吉丁虫
Melanophiladecastima
鞘翅目(Coleoptera)吉丁虫科(Biprestidae)昆虫。幼虫在杨树、柳树枝干的皮下或木质部蛀食为害,导致树木长势衰弱,严重时枯死或风折,失去经济价值。
成虫体长11~23毫米,触角锯齿状,鞘翅褐色,每一鞘翅上有明显纵线4条,黄色斑点5~6个,以5个者居多,两个鞘翅上共有10个斑点故名。卵呈卵圆形,长约1.5毫米,宽约0.8毫米,初产时为淡黄色,后变为深灰色。幼虫体长17~21毫米;头黄色扁平,口器黑褐色;前胸背板黄褐色,约为腹部中间体节宽度的两倍,其点状突起区略呈扁圆形,中央有一近似倒“V”字形纹,点状突起圆形或卵圆形。蛹长11~19毫米,淡黄色。分布于中国新疆、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
在中国西北地区一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木质部内越冬。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翌年4月上、中旬化蛹,4月中、下旬成虫羽化,交尾、产卵。4月下旬至5月上旬出现幼虫,老熟幼虫于10月中、下旬开始越冬。成虫每天以10~16时最活跃,并有假死性,但无趋光性,交尾产卵前咬食叶片补充营养,寿命20天左右。卵散产于树干阳面的树皮裂缝、伤痕、节疤等处,每一雌虫可产卵7~22粒。初幼虫从卵壳附近侵入树皮,使树皮变色,呈击伤或疮疤状,虫孔处有少量酱褐色胶液及细小粒状排泄物,约20天后钻入树皮与木质部之间,7月上、中旬钻入木质部内为害。幼虫在树皮与边材之间蛀食,形成不规则的宽大虫道,内塞满木屑和粪便,蛀入木质部的虫道似“L”形。老熟幼虫在靠近边材处筑蛹室化蛹,蛹室长12~19毫米,宽5毫米左右。十斑吉丁虫发生和为害程度与树的品种、树龄、造林技术、抚育管理及立地条件有关:凡树皮粗糙的品种、纯林、幼树或抚育管理不及时、立地条件差时发生严重,反之则轻或不发生。防治方法包括适地适树、选择抗虫树种、营造混交林、及时抚育管理和合理施用化学农药。
金缘吉丁虫
此虫俗名串皮虫,中国各梨区均有发生,长江流域一带发生尤为严重。幼虫在梨树枝干皮层内纵横蛀食,破坏输导组织,常造成枝干枯死,甚至全树死亡。此虫还能危害苹果、花红等果树。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枝干皮层或木质部越冬。4月中下旬开始化蛹,5月上中旬成虫羽化,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羽化盛期,6月份为产卵盛期,卵期约半个月。幼期孵化后即蛀害皮层。9月以后,转入木质部蛀食,准备越冬。
防治方法:
(2)成虫羽化出洞之前,可用80%敌敌畏乳剂1份加泥浆20份混和涂刷树体,将成虫堵死在树体内。另外,抓住幼虫在皮层危害阶段用80%敌敌表乳剂1份加煤油10份混合后涂刷被害部,毒杀幼虫。或用小刀刺死幼虫。
(3)成虫发生期,于早晨人工震树捕捉成虫。
六星吉丁虫
分布:上海、山东、天津、河北、江苏、湖南、宁夏、甘肃陕西、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区。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10~13毫米,墨绿色,有紫黑色光泽。头部带青蓝色,头顶中央有细的纵隆脊线。前胸有细的横皱纹,鞘翅有纵脊线。每一翅面上有排列成一行的3个白色圆形凹斑。
(2)幼虫:体长16~26毫米,体扁平。前胸背板横椭圆形,后方有叉状纵沟。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越冬。翌年春季4月下旬化蛹,5~6月羽化。中午觅偶交配。卵产在皮层缝隙叶中。幼虫孵化后蛀食植株皮层部,最后蛀入木质部,蛀孔道不规则。成虫也可食害枝条基部。10月中、下旬幼虫在寄主枝条中越冬。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成虫羽化前期,及时修剪虫枝和枯枝,集中烧毁,以消灭其中越冬幼虫。冬春季节,可将伤口处的老皮刮去,再用刀将皮层下的幼虫挖除之。
(2)药剂防治:成虫羽化盛期,可选喷5%吡虫啉乳油1500倍液,或25%喹硫磷乳油750~800倍液。在幼虫危害期,可在被害处涂刷80%敌敌畏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20~30倍液。
大叶黄杨窄吉丁虫
大叶黄杨窄吉丁虫属吉丁虫科,窄吉丁虫属,该虫以幼虫蛀食大叶黄杨茎杆,造成整块地植株发生萎蔫枯死,其危害株率在20至30%,严重时可达90%。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5至7毫米,头胸部黑褐色,鞘翅古铜色,后中部具一条较宽的斜形黑斑。头短、密布细刻点,眼黑色,触角锯齿状,头顶中部有一凹沟,前胸背板中前部隆起呈鼓包状,两侧缘弧弓状,上下背隆线双弧形。另具一短杆状肩前隆脊,小盾片三角形,前端具一横脊,鞘翅近中腰处细隘,后2/3处最宽,随后渐向顶端收窄。翅顶平截状,正中内凹。鞘翅表面具细密刻点及少许白短绒毛。雌雄头顶有别,雄虫头顶呈蓝色,雌虫褐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0至13毫米,体扁平念珠形,乳白色。头胸背板有条褐纹,其腹节未端有褐色锯刺一对。
生活习性及生活史:一年一代,成虫6月上旬羽化,室内观察的成虫在6月中旬出现。成虫白天活动,有假死性,从早晨6时左右到18时为活动时间。但是成虫的活动场所不在寄主叶面上,而是就地转移到别的植物叶上活动,取食、交尾。如构树、瓜蒌、紫藤、紫薇等。6月底是成虫活动高峰期,每日在中午时为成虫当日活动的高峰时间。成虫羽化雌先雄后。幼虫7月出现,8月初已有个别幼虫蛀入木质部的穴巢内,身体呈折叠姿态越冬。
幼虫孵化后在茎杆皮下以螺旋式向上蛀食,粪便不排出,呈褐色。7月下旬茎杆内有3至5条以上幼虫在被害皮下,其植株表现叶色变淡,萎蔫状态出现。第二年5月上中旬幼虫开始化蛹,经约8天变成初蛹,13天后羽化成虫。卵产在6月下旬前后,在茎杆皮裂缝处产卵,6月下旬、7月上旬孵化。
防治:根据大叶黄杨窄吉丁虫的白天活动,在6月中下旬抓住时机,对植株周围树木花草喷洒乐果或敌杀死等杀虫剂消灭成虫。在秋冬季节对已被虫蛀食危害的植株要彻底清除烧毁,消灭虫源。对未枯死初发生萎蔫的在根部施内吸性杀虫剂。
生活习性
药用功效
汉语拼音:jidingchong
英文名:JapaneseWorm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halcophorajaponica(Gory).
功效:杀虫;止痒
考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科属分类:吉丁虫科
生态环境:栖息于丛林中。
各家论述:《中国药用动物志》:有祛风、杀虫、止痒的功能。主治疥癣、皮肤瘙痒、风疹斑块等,外擦。
采收和储藏:夏季捕捉,捕后浸于75%的乙醇中每100ml浸15只,浸液半月后可用。
资源分布:中国分布于南北各地。
功效分类:清热燥湿药
炮制方法:捕捉后浸于75%酒精中,每100ml浸15只,半月后浸液可用。
性味:苦;温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浸酒涂搽。
出处:《中华本草》
防治方案
《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 等法律法规, 结合我旗吉丁虫发生及防治现状,制定本方案。
一、 吉丁虫发生区域及危害现状 由于吉丁虫幼虫活动隐蔽性强,成虫飞翔能力极强,既 飞得高又飞得远,不易捕捉。防治难度大,防治成本高。经 过普查,吉丁虫危害发生区包括:景观渠柳树及杨树、巴音 镇南出口单行垂柳、和信园南环路垂柳、环卫办公室垂柳、 民政局垂柳、紫金公司院内外垂柳、团结新村垂柳、绿美公 司东环垂柳、一中杨树、润丰小区柳树、民族幼儿园垂柳。 森林病虫害对林业生产危害大, 影响时间长, 树势衰弱, 逐渐干枯死亡,导致林木不能发挥应有的防护效能,又失去 利用价值,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我旗吉丁虫已对绿化景 观构成严重威胁,若不及时控制其危害,将给全旗林业建设 及生态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目前,正是吉丁虫幼虫期 是防治有效时期。因此,全旗吉丁虫防治迫在眉睫,各单位 必须迅速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全力防治吉丁虫危害, 夺取防控战役的胜利。
二、防治思路,原则及总体目标
(1)防治思路 按照“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 防治方针,以及时控制吉丁虫为目标,强化措施,集中时间 和地段,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限期控制虫情,及时更新 改造,逐步建立抗逆性强,防护效果显著地生态屏障。
(2)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与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谁经营、谁防治的 原则;坚持政府负责、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原则;坚持群 防群治、联防联制、科学防控的原则;坚持国家、集体和个 人多方筹措防治资金的原则。
(3)总体目标 利用综合防治措施,力争取得防治一片、成功一片、巩 固一片的实效,全面完成被害林木的防治任务。通过治理, 力争有效控制虫情蔓延。
三、 防治技术
(1) 加强林木卫生伐,及时伐除被害木、枯死木,及时焚 烧,减少虫源;
(2) 5 月上、中旬成虫羽化前用白涂剂对树干 2~2.5 米以 下的部位涂白,可减少产卵量及降低卵的孵化率;
(3) 成虫盛发期用 50%的马拉硫磷乳油、50%杀螟松乳油 1000 倍液, 40%乐果乳油 800 倍液连续 2 次喷射有虫枝干。 或
(4) 在幼虫孵化初期 40%氧化乐果乳油 100 倍液,每隔 10 天涂抹危害处,连续 3 次。
(5) 幼虫钻蛀盛期,用刀纵向割裂虫斑,以阿维菌素 500 倍液和氧化乐果原液混合涂刷树干,可杀死幼虫,并兼治腐烂病
(6) 保护利用当地天敌―鸟类,有效控制吉丁虫对树木的 为害。
四、工作措施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强组织领导, 确保防治工作有序进行。根据“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 和森林病虫害限期除治制度, 认真进行防护, 对工作进度慢, 成效不明显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