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姬蕨

姬蕨 姬蕨(拉丁:Hypolepis punctata(Thunb.)Mett.),姬蕨云南姬蕨,是碗蕨姬蕨植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录》(IUCN)无危物种。姬蕨植株高1米以上,长而横走,疏生,叶柄长15-55厘米,叶片长卵状三角孢子囊群,生小裂基部,囊群盖,绿褐色,质稍厚。分布于福建贵州日本印度等地,生于海拔500-2300米的溪边阴处。具有清......
目录

形态特征

陆生大植物长而横走,粗约3毫米,密被棕色状长毛。疏生,柄长22-25厘米,基部直径3毫米,暗褐色,向上为棕禾秆色,粗糙有毛。叶片长35-70厘米,宽20-28厘米,长卵状三角,三至四回羽状深裂,部为一回羽状;羽片8-16对,下部1-2对,一般长20-30厘米,宽8-20厘米,卵状披针,先端渐尖,柄长7-25毫米,密生灰色腺毛,尤以腋间为多,近互生,斜向上,第一对第二对约10-16厘米,第二对第三对约7-8厘米,2-3回羽裂;一回小羽片14-20对,长6-10厘米,2.5-4厘米,披针或阔披针,先端渐尖,柄长2-4毫米,有狭翅,上先出,彼此接近或远离,1-2回羽状深裂;二回羽片10-14对,基部的长1-2.5厘米,宽5-11毫米,长或长披针,先端而有齿,基部近,下延,和小羽轴的狭翅相连,羽状深裂达中脉1/2-2/3处;末回裂长5毫米左右,长,钝头,边缘有钝锯齿,下面中脉隆起,侧脉羽状分枝,直达锯齿。第三对羽片向上渐短,长10-13厘米,宽4-5厘米,长披针披针坚草质或纸质,干后黄绿色或草绿色,两面沿叶脉有短刚毛;叶轴羽轴及小羽轴叶柄同色,上面有狭沟,粗糙,有透明的灰色状毛。

孢子囊群,生于小裂基部两侧或上侧近缺刻处,中脉两侧1-4对;囊群盖由锯齿多少反卷而成,棕绿色灰绿色,不变质,无毛。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福建台湾广东贵州云南南部及中部、四川江西浙江安徽日本印度印度支那、菲律宾、马来亚、澳洲、新西兰、夏威夷群岛及热带美洲均有分布。生长在海拔500-2300米的溪边阴处。

繁殖方法

姬蕨可采用孢子繁殖

孢子采收与保存:培养所用的孢子可来自野外种群。采集成熟且尚未裂的孢子,去除面杂质,置于干净的硫酸纸袋中,放置在干、无的环境中,待孢子自然落,即可用于培养,或将其收集到离管中置于-20℃箱保存。

播种法及培养过程:孢子制成悬浮液,均匀喷洒在组培瓶中的水苔上。水苔基质清水浸泡、剪碎。均匀铺于组培瓶的底部。厚度2-3厘米。保持培养微环境温度20-25℃。白炽灯光光照12小时/天,光强1500勒克斯。湿度大于90%。孢子约5-10天后萌发长出原丝体原丝体不断发育成多细胞体,一个月后发育成熟配子体。将配子体移植到约1厘米厚的灭菌处理过的腐殖土上,成熟配子体上精子器在播种后50天左右成熟,颈卵器55天左右成熟,卵细胞在播种后2-3个月左右完成受卵,后者发育胚胎,随后长出幼孢子体。

栽培技术

分盆:孢子播种4个月后幼孢子体长到3-5厘米时进分盆,移栽盆直径5厘米左右(草炭土和蛭石5:1体积比),待孢子体继续长到10厘米以上,可换径10厘米的盆。保持土壤湿润,环境温度在15-25℃,自然光照10-12小时/天,每天喷水一次,遮阴保湿湿度大于70%。

炼苗:植株长到20厘米以上,就可以置于室外进炼苗,适当遮阴,使植株受室外环境的驯化处理。炼苗成功后,即可用于园艺展示和实在定植。

主要价值

观赏:姬蕨翠绿姿优美,具有较高的园艺观赏价值,可用姬蕨点缀院、家居,可增添情趣。

药用:姬蕨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和收敛止的功能。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内隐斜

下一篇 姜黄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