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泪囊炎

泪囊炎一般表现为慢性和急性两种,而以慢性最常见。急性泪囊炎常是慢性泪囊炎的急性发作,原因是由于毒力强的细菌如链球菌或混肺炎链球菌等感染所致。泪囊炎是由于患者长时间患沙眼、慢性结膜炎慢性鼻炎,累及泪管黏膜,造成泪管阻塞。发病年龄除新生儿泪囊炎由于特殊发育异常起以外,一般多发生在中年以后老年多于儿童和青年,50岁发病率最高。性倾向对新生儿无差异。成人泪囊炎则女性较多占75%~80%,可能女......
目录

流行病学

泪囊炎发病年龄除新生儿泪囊炎由于特殊发育异常起以外,一般多发生在中年以后老年多于儿童和青年,50岁发病率最高。性倾向对新生儿无差异。成人泪囊炎则女性较多占75%~80%,可能女性的泪管管径较狭窄,指数较大(指数=宽×100/高)或者女性好哭而擤少导致泪液滞流在种族面,黑人较白人少。X线检查黑人的泪管短而宽,腔隙较大。黄种人由于指数较大,可能患泪囊炎也较多不少病例有遗传表现,遗传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也有变异而仅传给女性者。遗传要影响组织结构的造型如泪管的大小状等,是发生泪囊炎的解剖基础。

病因原因

发病原因

1、解剖因素

泪管的变异多,有的比较狭窄,特低平或面部狭窄者,其管径细小,黏膜稍有肿胀即可导致阻塞,发育时期泪管管道不全或黏膜皱褶成,管腔径会太小,黏膜肿胀可使之完全阻塞。

2、附近组织疾病的影响

部的疾病如甲肥大或中隔偏均可导致泪管下端机械性阻塞;鼻腔的炎症如急性,神经性,增殖性或化脓性炎症等,感染既可直接扩至泪道,也可刺激黏膜肿胀泪管下端阻塞;萎缩性鼻炎,其黏膜萎缩,泪管下端扩大,感染可由此直接向上扩;擤时感染性分泌物更易进入泪管,而泪囊炎旁窦与泪囊有密切的解剖系,其炎症也是泪囊炎的重要原因,特筛窦,泪气化为筛薄如纸,甚至有陷窝相通,感染可由此直接扩到泪囊,也可通过泪囊周围丰富的管或淋巴管传播,由结膜感染向下扩至泪囊者较少,除非是某些浸润性疾病,如沙眼等。

3、全身性感染

性感冒,猩红热,白喉,结核等,可能是通过源性传播。

4、泪液分泌过多和泪液的滞留

可使泪囊张力减弱,同时又是慢性激惹,泪囊壁抵抗力降低,易受细菌侵袭而发炎

5、异物

如从泪小点进入的毛或从鼻腔进入泪管的异物亦可泪囊炎

病机

泪液的滞留继而起细菌感染,以肺炎双球菌多见,局部多数发生非肿性炎症,而因结核,梅毒,麻起的全身或局部组织疾病多发生肿性炎症。

症状体征

慢性泪囊炎

慢性泪囊炎可分为卡他性泪囊炎黏液囊肿和慢性化脓性泪囊炎等几种。

(1)卡他性泪囊炎(catarrhal dacryocystitis):表现为泪溢,与单纯泪道阻塞相似,伴有内眦结膜充和刺激症状,冲洗泪道有黏液分泌物回流,有时可部分通畅。

泪囊炎(2)黏液囊肿(mucocele):泪囊壁失去张力而扩张,分泌物在泪囊积聚囊肿。在内眦韧带一有波动的突起,挤压时有冻样透明或乳白色的分泌物从泪小管回流或压入鼻腔。一旦因为炎症上、下泪小管塞,囊肿将继续扩张,在皮下成相当大的略呈蓝色囊性肿块,但不与皮肤粘连。CT扫描显示泪囊区为一囊性占位病变,中低密度,因侧为结构病变多向眶突出。

(3)慢性化脓性泪囊炎(chronic suppurative dacryocystitis):是滞留在泪囊的分泌物积聚并细菌繁殖起泪囊壁炎症。分泌物初为黏液性,以后变成脓性,压迫泪囊区时有黄色黏稠脓液回流,且常排入结膜囊,成为感染源。慢性泪囊炎可由急性泪囊炎演变而来,也可以反复急性发作。慢性泪囊炎的囊壁由于慢性炎症而增厚,加之脓液积聚,囊壁扩张,成类似黏液囊肿的化脓性囊肿脓性分泌物排入结膜囊,结膜炎湿疹性睑缘炎。

以上各种类型的慢性炎症都不会自痊愈,且任何时候多有可能急性发作。无论黏液囊肿或化脓性囊肿多可以与筛窦沟通,筛窦泪囊瘘,当分泌物筛窦鼻腔排出,囊肿可缩小甚至消失,症状可减轻,有和鼻腔流手术一样的效果。

急性泪囊炎

急性泪囊炎是由于毒力强的细菌如链球菌或混肺炎链球菌等感染所致。多为慢性泪囊炎的急性发作,也可以无泪溢史而突然发生。

特殊型泪囊炎

泪囊炎(1)沙眼泪囊炎:原发性沙眼泪囊炎极少见。继发者是沙眼病变沿结膜泪小管而至泪囊。典型病变是泪道黏膜有沙眼性滤(有上皮细胞生长),泪囊黏膜上皮沙眼包涵体。沙眼患者的泪道阻塞的发生率高于非沙眼患者,其比例约为15∶4。由于阻塞和潴留更易导致混感染。溢泪和流脓等症状与一般慢性泪囊炎无异。由于沙眼病变常使泪小管阻塞和泪囊高度缩小,为除去病灶,以施泪囊摘除术和泪小管电凝术为宜。

(2)结核性泪囊炎:不常见,也因为没有常规进病理检查,使一些病例未能得到确诊。多发生于20岁以下的青年人,特多见于女性。原发性结核性泪囊炎少见,曾有病例报告全身无任何结核灶者。继发性结核感染多来源于鼻腔、皮肤、结膜及邻近组织,以鼻腔狼疮蔓延而来者最多。Caboche发现24例鼻腔结核中有13例累及泪道。临床表现除一般溢泪和流脓症状外,尚有前和颌下淋巴结肿大。黏膜增殖的泪囊壁可以产生干样坏死而成冷脓肿,病变向周围组织扩展,可以破坏邻近组织和皮肤,导致典型的结核性瘘管成。治疗上首先是全身抗结核和原发灶治疗,如果效果良好,据泪囊本身和周围组织的情况,选择泪囊摘除术或流术。

(3)梅毒泪囊炎梅毒性初疮和二期梅毒均极为罕见。三期梅毒较常见,在泪囊区成软性有波动的肿块,生长较快,波及泪囊周围组织,破溃溃疡或瘘管,破坏组织时致整个内眦部、眶侧及部下陷成一大的腔洞。先天性梅毒泪囊炎,多为双侧性,由部畸所致,特是鞍部畸,导致泪道阻塞而继发化脓性感染,多不是梅毒直接感染。治疗上进梅毒治疗,一般效果良好。全身治疗以后,对由于泪道阻塞起的化脓性泪囊炎,可非特异性泪囊炎的原则治疗。

(4)其他感染:如麻白喉可以从鼻腔等延至泪囊而起相应的泪囊炎。各种真菌性泪囊炎也可以发生。寄生虫如蛔虫,可以鼻腔进入泪囊;蝇蛆也可以从鼻腔或结膜囊进入泪囊而泪囊炎

并发症状

慢性泪囊炎由于脓液积聚,其中常有毒力强的细菌滋生,特肺炎链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容易繁殖,脓液常排入结膜囊,导致结膜慢性发炎;当角膜轻微外伤,或进眼手术,会起匍角膜溃疡化脓性眼炎,因为这种潜在危险的存在,所以必须及时治疗慢性泪囊炎眼手术前也应常规检查泪道情况,特是有溢泪者,如有异常,术前应作流手术或摘除泪囊,在急症眼手术,应将上下泪点电凝暂时封

急性泪囊炎常并发急性结膜炎,边缘性角膜炎等,若为肺炎链球菌感染,会角膜溃疡,若为链球菌,感染扩至泪囊周围组织时,可导致面部丹毒;向后可起化脓性筛窦炎,也可扩到眼眶而蜂窝织炎,全眼球炎,甚至进入颅膜炎而致死亡。

检查化验

1、常规检查:急性泪囊炎时进液常规检查,可明确感染的程度和性质。

2、泪囊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明确感染的性质和致病菌的种类,并为药物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3、病理检查:慢性发炎的泪囊,囊壁纤维化,变厚可达正常者的2~3倍,囊腔极度缩小;但扩大成黏液囊肿时,囊壁极度变薄,黏膜粗糙呈绒状,皱褶增多,肉团或息肉可充满囊腔或在泪囊下端起完全阻塞,黏膜下组织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随急,慢性程度不同其细胞成分各异,急性期为多核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慢性期为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浆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病程长者则有成纤维细胞,黏膜下的弹性组织纤维组织代替,瘢痕组织成,囊腔缩小,泪囊与泪管连接处为纤维索状塞,泪囊瘘管黏膜面为复层上皮,与皮肤表皮相连续,瘘管周围大量浆细胞浸润,瘘管早期排出脓液,久之,急性炎症消退则转变为水样液。

4、CT检查:慢性泪囊炎囊肿时,表现为或类囊状水样密度影,脓肿的密度略高于水的密度,强化扫描有不同程度的环强化,CT对于小的钙化结石也可显示,表现为斑点状的高密度影,另外可发现眶的增生,肥厚,破坏等改变,CT泪囊造影是将造影注入泪囊系统,同时进CT扫描显示其结构,可发现泪管阻塞,狭窄及扩张的部位及程度,并可显示泪道系统及眶组织,眶周结构部和旁窦的病变,有作者报道泪道狭窄,阻塞的CT正确诊断率为95.6%。

诊断鉴别

诊断

慢性泪囊炎的诊断,只要有泪溢并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回流,其诊断是容易的,回流物少时则难以与单纯泪道狭窄相区,单侧顽固性结膜炎应当疑有慢性泪囊炎

诊断

黏液囊肿应与肿,结核,梅毒等相鉴,影像检查(CT,MRI),手术探查和活体组织检查可鉴内眦部的皮样囊肿皮脂腺囊肿一般较表浅,且泪道通畅,筛窦额窦囊肿位置多在内眦韧带,X线,CT,MRI和部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用药

除去泪囊感染灶,建立流通道,仍是现代治疗的基本原则。  

泪囊炎1、药物治疗:局部滴用各种抗生素眼液,3~4次/d,滴药前挤压排空泪囊分泌物,药液才能被吸入泪囊;全身用磺胺或抗生素一段时间的治疗,脓性分泌物可以消失,但不能解除阻塞和潴留,这只能作为手术前的准备。  

2、冲洗泪道:为了彻底清除脓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加强药物疗效,可以用生理盐水冲洗泪囊,脓液冲洗干净后,再注入0.3~0.5ml抗生素。采用抗生素上腺皮质激素和溶纤维素混液冲洗,其作用可以抗感染、抗炎、软化粘连,对于早期尚无固定瘢痕的阻塞可以有较好的疗效。  

3、泪道扩探术:过上述治疗,冲洗无脓性分泌物后,可试扩探术。同时滴用抗生素麻黄碱液,对于膜性阻塞或纤维蛋白性阻塞,可望获效。探通2~3次无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4、泪囊摘除术(dacryocystectomy):为了去除脓性泪囊病灶,很早就有人施过泪囊切除术,以后极为普遍。直至20世纪初,泪囊鼻腔术逐步发展完善,慢性泪囊炎一般都采用泪囊鼻腔术治疗。但在泪囊结核、囊肿疑为恶性者或严重角膜溃疡、急性青光眼、眼球外伤等继续进眼手术时,仍有做泪囊摘除术的必要。手术时应将泪囊完整分离,特注意将泪囊底部、泪囊与泪总(小)管连接部和泪囊下端切除干净。泪管全长直至鼻腔要刮除黏膜。一旦有病变的黏膜遗留,还会复发、化脓或成瘘管。泪囊摘除后,不再有脓液排入结膜囊,刺激减少,流泪症状大为减轻,病人过数周即可习惯,故仍不失为一个有价值的手术。有者为了在皮肤不留瘢痕,把切作在内眦皮肤与黏膜交界处,从上泪点到下泪点切,但暴手术野稍窄,操作比较困难。

预防措施

1、注意眼部卫生,以防毒深入或病变反复,定期检查眼睛。

2、对椒疮重病,流泪症及将眼部手术患者应注意检查是否患有本病,以便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3、忌过食辛辣煿等有刺激性的食物,特是素患眼疾者,更需注意,以免蕴积湿热发眼病。

4、及时彻底治疗沙眼、睑缘炎等外眼部炎症,不给细菌以可乘之机。

5、有中隔偏甲肥大或慢性鼻炎者应尽早治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尖苞柊叶根

下一篇 尖舌苣苔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