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叶
基本信息
分类:叶类
产地:橘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区,在丘陵、低山地带、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多有栽培。
性状特征:橘树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3-4米。枝细,多有刺。叶呈披针形,全缘或具细锯齿。叶片呈灰绿色或黄绿色,上表面具小圆形凹点,下表面主脉突出,对光透视,可见半透明腺点。
性味:苦、辛,平。
简介
橘叶为橘树的干燥叶。秋、冬二季采摘,阴干或晒干。橘叶略卷缩破碎,展平后叶片呈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4~10厘米,宽2~4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具细钝齿,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光滑,对光透视可见半透明腺点。薄革质,脆而易碎,叶柄长0.5~1.5厘米,翅不明显。
植物形态
花单生或数朵丛生于枝端或叶腋;花萼杯状,5裂;花瓣5,白色或带淡红色,开时向上反卷;雄蕊15-30,长短不一,花丝常3-5个连合成组;雌蕊1,子房圆形,柱头头状。柑果近圆形或扁圆形,横径4-7cm,果皮薄而宽,容易剥离,囊瓣7-12,汁胞柔软多汁。种子卵圆形,白色,一端尖,数粒至数十粒或无。花期3-4月,果期10-12月。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维生素C,另含多种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果糖、纤维素等。
从橘叶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川陈皮素(nobiletin,1),5-去甲基川陈皮素(5-demethylnobile,2),橘红素(tangeretin,3),5,7,8,4’-四甲氧基黄酮(5,7,8,4’-tetramethoxyflavone,4),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5-hydroxy-6,7,3’,4’-tetramethoxyflavone,5),β-香树脂醇(β-amyrin,6),羽扇豆醇(lupeol,7),植醇(phytol,8),豆甾-5,22-二烯-3β-醇(stigmastane-5,22-dien-3β-ol,9),β-谷甾醇(β-sitosterol,10),对羟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11),香草醛(vanillin,12)。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叶多卷缩或破碎,展平后呈菱状长椭圆形或椭圆形,长5-8cm,宽2-4cm,先端渐尖,基都楔形,全缘或微波状。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光滑,对光可见众多的透明小油点。叶柄常缺,偶有者,狭翅也不明显。质脆,易碎裂。气香,味苦。
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各1列。上表皮细胞与栅栏细胞之间嵌有含草酸钙棱晶及粘液的圆形细胞。叶肉组织不等面型,栅栏细胞2列,通过中脉。中脉在上、下表面均突出,维管束上、下2个,上方短,平坦;下方较长,浅槽形,其外方纤维断续排成环状。纤维壁极厚,胞腔细小,周围薄壁细胞常含草酸钙棱晶,形成晶鞘纤维。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交界处常有较多的大型油室。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棱晶。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橘叶巴戟
下一篇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视网膜病变